來源:經濟觀察網
原標題:港商的「轉移」考慮與東莞的「香港」計劃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香港出口商的信心在多重影響下跌至新低。3月18日,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建議,香港企業在疫情下除了要多元發展,也可以把生產基地從中國內地轉移或擴展至越南等新興市場。
同期,港資企業佔外企比例超過50%的東莞市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實施方案》,19條措施以激發市場活力、提振投資信心為出發點,全面提升東莞市開放型經濟水平,包括「香港城」項目。
港商的搖擺
3月18日,香港貿易發展局發布了2020年第一季香港貿發局出口指數顯示,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環球需求疲弱,以及中美貿易爭端尚未完全解決這三重挑戰影響下,香港出口商信心跌至新低。2020年第一季的出口指數進一步下降,創下自香港貿易發展局首次編制出口指數以來的最低紀錄。
香港貿發局對500家香港出口商進行調查顯示,接近94%受訪企業表示"新冠肺炎"為公司帶來負面影響,困擾港商的原因包括,須重新部署運貨安排(80.4%)、春節後勞工短缺(76.2%)、與海外買家或供應商接洽受影響(60.5%)及原料供應不穩定(56.1%)。
香港貿發局經濟師馮凱盈表示,雖然只有約三份之一受訪者認為中美籤署首階段貿易協議及隨後調低關稅對出口表現有幫助,惟香港出口商目前最大憂慮已不再是中美兩國爭端。受訪港商認為,未來六個月影響出口的最大威脅依次為"新冠肺炎"(63.9%)、全球需求疲弱(18.5%),其次才是中美貿易摩擦(6.2%)。
與上季(56.5%)相比,較少受訪港商(51.2%)受到中美貿易糾紛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仍有不少受訪者遭削減訂單貨量(70%)、買家壓價(54.9%)、分擔或承擔部分新增關稅成本(16%)和取消訂單(10.9%)。為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受訪者考慮發展美國以外的市場(36.5%)、減價(28.2%)、轉移生產或採購基地(23.1%)、增加產品附加值(22.4%),甚至縮小公司規模(16%)。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認為,自中美貿易爭端以來,有不少廠商在中國內地以外地方設立生產線,以避免新增關稅。而今次為了防止疫情蔓延,部分內地以至日本、韓國的工廠停工或未完全復工,令全球供應鏈緊張甚至斷裂,電子零部件尤其短缺,影響電子消費品的供應。跨國企業有可能進一步分散投資,不再依賴單一國家生產。與此同時,海外疫情逐步擴大,令全球經濟更缺乏增長動力,訂單需求或會進一步下滑。
關家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幹擾了全球供應鏈,讓整個市場處於不明朗狀態,有機會加速全球供應鏈洗牌。而該局建議香港企業在疫情下除了要多元發展,也可以把生產基地從中國內地轉移或擴展至越南等新興市場。
莞港的計劃
就在上述報告發布的次日,3月19日,東莞市商務局的官方微信推送了一則該市《關於進一步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這個方案涵蓋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投資促進、強化企業服務、加強督促考評四大方面,共計19條具體措施,以激發市場活力、提振投資信心為出發點,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為重點,以營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著力點,不斷擴大東莞市外資規模、優化結構,全面提升東莞市開放型經濟水平。
其中提到,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提升港澳臺企業投資便利化,包括以建設常平「香港城」項目為基礎,探索融合發展新模式,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以及,要進一步加大投資促進,實施「全球大招商」行動,爭取引進更多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在莞投資,同時推動存量、新增外資重大項目增加註冊資本等。
這當然不是東莞和香港的唯一聯繫。東莞市人民政府官網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3月,東莞市市長肖亞非在向來莞調研的香港中國企業協會一行介紹時曾說,港資仍然是東莞第一大外商投資,全市共有港資企業7593家,佔外企總數的57.6%;累計實際利用港資440.5億美元,佔全市實際利用外資數的56.6%。在莞投資超1000萬美元的港資企業近600家。
在過去的四十年裡,莞港合作走過了一段輝煌而不平凡的歲月。在東莞的外資企業中,除了佔比五成的港資,還有大約三成的臺資企業。
根據東莞市外商投資協會《2018年會員企業經營狀況年度分析報告》,被調研的376家會員企業,主要分布在電子、電器、紡織、服裝、金屬配件、塑膠加工、機械、模具等行業企業,它們到東莞投資年份為1979-2018年不等,平均時間為17年,受訪企業在2018年銷售收入共計1304億元。
同時,在海關總署去年完成的「2018年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名單中,東莞僅次於深圳和上海,位列第三,這也是東莞連續第三年躋身前三。在2018年的排名中,東莞外貿總值規模大、發展後勁足成為穩定東莞排名主要因素。2018年,東莞外貿規模位居全省第二。2019年上半年,東莞對廣東省外貿增長貢獻度達96.4%。
過去幾年,這些外資企業是有搖擺的。2019年7月,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委新聞發言人孟瑋在回答記者,關於中國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是否出現外遷的問題時說也曾經談到過這個問題。孟瑋稱,近年一些東莞的製鞋企業外遷東南亞,但後來又因為水土不服回流到國內。從總體來看,中國製造業外遷的規模並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業為主,對中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影響總體可控。
同時,隨著國際產業分工和全球產業布局的深度調整,中國製造業已經進入到了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一些企業到國外設廠經營的情況,是正常現象。
東莞市進一步積極利用外資方案的出臺背景是國家「六穩」的總體要求下的,而不僅是東莞,更是整個廣東以及浙江等地穩外貿外資的共同背景。
今年3月12日,在距離第127屆廣交會(春交會)開幕倒計時僅34天時,在國內外的展會不斷延期的時,作為幫助企業深化國際合作、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展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官網公布,廣交會各方依舊都在按原計劃推進籌備工作。
誰去了越南?
東莞市一名去年底層前往越南考察的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上下遊產業鏈的配套以及當地營商環境是讓他不滿意的,僅僅是人工、用地便宜吸引力有限。「比如我需要一種螺絲帽,還得回到珠三角找,來回折騰更費事。」
那麼是誰去了越南呢?3月12日,香港貿發局曾發布過一篇關於越南北部外商投資的解讀文章,並根據越南外國投資局的資料製作越南五大投資來源地。
該文稱,過去數十年,越南開放貿易和投資,外商投資與日俱增。截至2019年底,當地的註冊投資總額達3,630億美元,其中60%為製造業投資。在越南的五大投資來源地統計中,截至2019年底累計總額,韓國、日本是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地,分別位列第一、第二。這其中涉及的企業包括,韓國的三星,日本雷射印表機製造商佳能等。
而如果僅看2019年,中國內地和香港的註冊投資總額是位列第一的,哪怕僅僅只看香港的數據,也是和韓國並列第一。香港貿發局稱,上述數字顯示,來自香港以及中國內地通過香港所作的多元化製造業投資大量湧入。
香港貿發局亞洲及新興市場助理首席經濟師馬穎德預計,製造商將繼續把生產基地由中國內地轉移或擴展至其他國家,包括越南。
馬穎德指出,雖然越南的工資仍遠低於中國內地,但由於低成本不再是越南最具競爭力的要素,因此該地區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吸引力或許較小。相反越南北部靠近中國內地,特別適合需要從華南地區供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行業。
馬穎德稱,越南在發展成為製造業中心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包括港口及道路擠塞、土地及勞工成本上漲等。越南政府為此已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在北部地區,位於海防(Hai Phong)的深水港口,以及在吉碑(Cat Bi)和雲屯(Van Don)的兩個國際機場均已落成啟用,而區內的道路網絡及水電供應亦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