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可以說是一部唐朝《紅樓夢》。」周作人曾如是評價《源氏物語》———作為中國古典文化影響下於日本王朝文化臻於爛熟階段開出的一朵妖豔之花,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將於今年迎來她的千歲華誕,日本專門成立了「《源氏物語》千年紀委員會」,各種紀念活動也將相繼推出。日本媒體高調稱,千年之後《源氏物語》魅力依舊,2008或將成為日本的「《源氏物語》年」。
如果沒有《源氏物語》,日本文學史和日本人的審美傳統或許會變得面目全非
戴錚編譯
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將於今年迎來她的千歲華誕。日本各地將舉行專題研討會、演講會、文學散步、版本鑑定等一系列紀念活動。
在《源氏物語》的誕生地京都,成立了由日本著名作家瀨戶內寂聽、文化界名人梅原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德·基恩等8人組成的「《源氏物語》千年紀委員會」,宣布將於今年3月在法國巴黎舉辦《源氏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4月26日至6月8日在京都文化博物館舉行《源氏物語》特別紀念展,展品包括紫式部的日記畫卷等40件國寶級文物,還將會在11月舉辦論壇、紀念儀式、研討會等280多項相關活動。
由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年)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源氏物語》,其具體成書年代至今未有確切的說法,而紫式部在寫於1008年11月1日的日記中,清楚地記載著這部作品已在當時的貴族之間爭相傳閱,於是今年11月1日就被確定為《源氏物語》的千歲生日。
作為一部讓日本民族整整驕傲了10個世紀的文學名著,《源氏物語》始終吸引著人們探究的目光。《讀賣新聞》在題為《———迎來千年紀的世界文學傑作》的社論中介紹,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初期的儒學家林羅山及18世紀最著名的日本古典研究家本居宣長就將《源氏物語》視為日本文化之母,認為從和歌、江戶時代文學巨匠井原西鶴的《好色一代男》等文學作品,到能樂、繪畫等多種藝術樣式,都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素材。有研究者指出,如果沒有《源氏物語》,日本文學史和日本人的審美傳統或許會變得面目全非。文章特別強調,《源氏物語》具有濃鬱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氛圍,隨處可見作者對於漢學的深厚素養。事實上,紫式部自幼隨父學習漢詩,並熟讀中國古代典籍,對白居易的詩有很深的造詣,中國讀者在讀《源氏物語》時,很容易感到是在讀一部中國古典名著。
今天,可能已經不會有人再去讀用古語寫成的原著,但《源氏物語》魅力依舊。谷崎潤一郎、圓地文子等多位作家將其譯成現代日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被改編成13集的漫畫,此後又由日本寶冢歌劇團推出了音樂劇,所有這些,都拉近了《源氏物語》與現代人的距離,令其魅力「一觸即發」。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東方學專家亞瑟·威利陸續翻譯出版了《源氏物語》英文版,引起歐美讀者的高度關注。至今為止,《源氏物語》已被翻譯成法語、德語、俄語、中文等20種語言,其中中文版出自豐子愷的譯筆。
《源氏物語》前44回寫源氏極享榮華,伴隨著感情糾葛的一生。後10回寫源氏之子薰(實為三公主和柏木大將的私生子)與宇治山莊女子之間錯綜的愛情故事。作品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塑造了源氏及眾多女性形象,並通過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審美意向,受到中國唐代文化影響極深。
「物哀」即「對人生不如意的哀感」,這種審美意向除以源氏掙扎的一生反映出來外,還通過作品中所有與源氏命運連在一起的女性的不幸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紫式部筆下,這些女子個個容貌姣好,聰明伶俐,性情可人,然而個個都是有命無運之人。
紫姬是作者著意刻畫的理想淑女形象,她氣質優雅,藝壓群芳,性格婉約,通情達理。深得源氏鍾愛,被公認為最幸福的女人。可是即便是這位十全十美的女人,也有著難以言說的苦楚———因源氏用情不專而引起的嫉妒,所以正值盛年,日漸衰弱,香消玉殞。物哀的審美意向,主要來自「人生無常」、「四大皆空」等佛學觀,紫式部在這裡無意識地宣傳了無欲之說,表現了她在佛教思想影響下的人生觀、世界觀,這種物哀的美學傳統,一直被後世作家繼承和發展,成為日本文學民族化的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