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千年的日本三大美學!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2021-01-08 CM娛新世界

東方文化擅於實現意象與意境,蘊含講究倫理與道德規範的華人思想,以及看重美學淬鍊的日本哲學。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

「物哀」表示剎那間的虛實源於心中的感嘆、「幽玄」則是追求隱蔽下的曖昧不明、「侘寂」是通往原始的心境,可謂終極的美學思辯。集老莊、儒家與佛教思想於一身,日式美學延伸至物語、和歌、戲劇以及茶道精神,施展多樣化藝術形態,啟發日後無形或有形的創作表現。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重新定義美與生活!

物哀:不是悲慟,僅僅是感嘆

物哀的「哀」並非傷感,而是一種由衷的感嘆,意味著日人看待事物的某一項環節。人的一生之所以珍貴,在於有限,我們在不知不覺、後知後覺中以客觀的心傳達漠然、熱情以及哀愁,尤以唯美的物哀,最能刻畫生命底層的淨化與超脫,終有一天,死亡會優雅的敞開大門。

「物哀風情、和歌之美」反映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小說後半敘述主角政績失利,失去摯愛而備受打擊,最後選擇隱匿山林間與世隔絕,作者透過景致的描繪因應時序流轉、光陰遞嬗的變化,扣緊人物的內心思緒,指引出日人最早的美學表達 ── 物哀(物の哀れ)。

幽玄:不可言喻也曖昧不明的美好

「斜陽一定要是黑色的好,明滅的燈火要是暗黃餘韻。」日本人心中適切的氛圍安排,需有一股環境幽暗、帶點曖昧和模糊,那正是幽玄(ゆうげん)的表現,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兩者之間足以找到陰暗晦澀的共鳴。

導演黑澤明以電影《岸邊之旅》,顯著體現所謂的幽玄之境,不只是人物設定、主題營造,皆目標一致的表達陰陽交匯與生死融合,電影內容雖無法在第一時間以常理邏輯加以解讀,這正是鏡頭語言安排的目的,很多時候看不清才是真理。

侘寂:回歸原始,落實素樸主義

侘寂(わびさび)兩個字合而為一,概括成為日本傳統茶道和陶藝的精神,更是一種由藝術幻化而成的情境。侘,前期是指清貧、粗糙,後延伸出簡居中自在享樂,悠然望天;寂,意味褪色和消逝的心境,另一表示則是在寂靜裡感受禪意,有句話形容: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

以作家村上春樹為例,雖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但那僅僅改變了他的行文方式,細看小說風格和人物的生活狀態,有種孤寂而自由、富有詩意的棲居,著實保有「侘寂」的核心思維,頗有東方傳統的禪宗韻味。

儘管難以透過文字概括說明,仍可透過眾多創作,觸及深植日人文化的古老精髓,幾千年來,日本美學從唯美的物哀、深遠的幽玄,走向空無的侘寂,各有其風採、耐人尋味,不變的是文學裡那片純淨的本質,為美而生。

相關焦點

  • 「侘寂」「物哀」究竟是什麼?從日本美學看日系裝修風格
    關鍵詞日式裝修,色彩搭配,美學,川端康成,侘寂,物哀人群:需要家裝,喜歡日系風格,對日本文化美學感興趣————————————————————————————————————————近些年「日系」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
  • 日本美學關鍵詞「侘寂」:無味之中感悟有味
    「侘寂」,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特別是俳句美學的一個關鍵詞和重要範疇,也是與「物哀」「幽玄」並列的三大美學概念之一。「侘」,源於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為美,強調歲月洗鍊後的古雅、簡樸、收斂與粗糙。「侘」就是清靜無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塵芥,主人、客人傾心交談,規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講。生火、燒水、喝茶,此外別無他事。
  • 豆瓣8.2《千隻鶴》|好色、物哀、幽玄,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在本篇小說中,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依舊得到了充分體現。深刻把握日本審美理念的川端康成,用筆將美浸透在自己所書寫的故事中,以至於儘管描寫的是兩代人亂倫這樣的禁忌題材,卻也依舊讓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2、虛幻飄渺,朦朧迷濛的幽玄之美日本的幽玄審美意識起源於和歌,後逐漸擴展到俳句,融入文學之中。大西克禮在《物哀.幽玄.祭》中這樣形容幽玄。
  • 日本審美精神中的「侘寂」:寂寥、古老,以及本質
    日本的美學很特殊,塑造了世上獨一無二的審美精神和體系。自古以來,在日本的社會中,不管是畫家、作家、詩人,乃至武士,都在用美學約束自己的生活。日本的美學是一種微觀的「生活美學」,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覺察」出美的意蘊,從一片櫻花、一株小松樹盆景、幾個字的俳句中感到「言外之意」;從簡陋、簡單、簡潔的意向中,感慨美就在斯物中。
  • 回歸「侘寂風」,這個風格你了解嗎?
    ——吉田兼好《徒然草》侘寂,即日語的wabi-sabi,與「幽玄」、「物哀」、「意氣」統稱四大美學基礎,可以說日本大部分美學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侘寂風格就和它本身一樣低調,較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很多人會把它和極簡風相混淆。但比起極簡風格,侘寂風更傾向於不完整之物。於時間流逝中消耗形體、質色、光澤,物本身形成缺陷,不可逆轉。
  • 都是喝茶,為什麼說「中國茶是熱的,日本茶是冷的」?
    讓人不免想到,千利休在日本茶道裡貫徹了日本禪的理念「諸法無常,諸法無我,涅槃自在」。 這「一熱一冷」、截然不同的追求背後,也透露出了日本美學的「侘寂」底色。 何為侘寂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事物漸漸剝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質。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二、侘寂——日本美學的核心,侘茶的出現滿足了市井文化的精神需求,使茶道在全國普及「侘」,作為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念。以「人在宅中」會意,表達了日本人的獨處空間存在感。而侘寂一詞描繪的是事物不恆久、樸素與自然。侘寂是去除繁華,甘於簡單清貧的審美境界,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千利休在對侘寂的追求中對茶道的儀式和美學進行了改變,第一就是改變茶室空間。當時的富人修建的茶室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但千利休認為應當修建的小巧幽靜。
  • 都是喝茶,為什麼說「中國茶是熱的,日本茶是冷的」?
    讓人不免想到,千利休在日本茶道裡貫徹了日本禪的理念「諸法無常,諸法無我,涅槃自在」。 這「一熱一冷」、截然不同的追求背後,也透露出了日本美學的「侘寂」底色。何為侘寂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事物漸漸剝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質。
  • 聊聊日本獨特的美學與世界觀在和風遊戲中的反映
    另外說到和風那麼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因研究日本美學而著名的大西克禮,在他的書《幽玄·物哀·寂》中,大西克禮對日本傳統美學的三大關鍵詞「幽玄」「物哀」「寂」進行了系統的剖析與闡釋,:代表著一種存在於語言之外的美感,是一種需要用心去體驗,用心追求自然寧靜,閒散安逸的生活方式。
  • 尋覓日本美學的源頭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但我覺得,新海誠在畫風上已經打開了日本動漫史的新的一頁。宮崎駿做動畫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新海誠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看。各有千秋。不能比高低。尋覓美的源頭:侘寂、幽玄與物哀侘寂之錆去過京都的人,大概都去過位於京都的金閣寺,最好順便去銀閣寺看一看。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但《海街日記》區別於其他治癒系電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長鏡頭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離、背叛淹沒在平靜緩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說:悲與美是相通的。視覺畫面呈現的」物哀「之美「物哀」是日本民族特有的美學理念。「物哀」的「哀」字在日語裡本來沒有任何意思,就像「唉」一樣,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嘆。「物哀」的產生,是因為日本的天災多且資源貧乏,使得日本人的不安全感留在了基因裡,即對萬事萬物都有種即將告別的感覺。
  • 侘寂美學
    「侘·寂」經常是連在一起來表達自然的一種殘缺之美,它既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同時也暗含著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如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有很廣的包容性。日本旅遊景點常會介紹一些日本庭園,它是一種將人引導入精神世界的建築設施,每個細節的設計都只是用來觀賞的。這些以石頭和沙子構成的假山枯水似乎充滿了神秘的氛圍,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環。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侘寂(Wabi-sabi),一種以接受短暫和不完美為核心的日式美學。侘寂的美有時被描述為「不完美的,無常的,不完整的」。
  • 實地探訪日本鄉村文旅項目:不止北海道和輕井澤
    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在同為鄉村文旅項目實踐者的田園東方眼中,日本項目好在哪?本文依據田園東方高管赴日考察的心得分享整理而成,從設計美學、規劃策劃思路和營運技巧角度剖析日本田園文旅項目,希望能給業界帶來一些不同的思考和啟發。
  • 透過日本攝影名作賞析侘寂美學
    這一說法在流入日本之後,成為日文的「wabi-sabi」一詞,經過演變,最終發展為美學意識的重要分支,指代那些極簡而質樸、含蓄而沉寂的事物和場景,當下所盛行的「佛系」風格便起源於此。
  • 平潭第一座侘寂美學風民宿:越寂嵐厝
    《內心引力》宣傳海報如何儘可能有效保存福建當地原始的嵐厝建築風格,而又擁有現代化的設施匹配,日本的侘寂美學風正好能夠契合民宿中庭侘寂,即日語的wabi-sabi,與「幽玄」、「物哀」、「意氣」統稱四大美學基礎,可以說日本大部分美學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
  • 《日日是好日》: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蘊藏著日本的「侘寂美學」
    「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瞭然於心。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改編自日本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同名隨筆集。
  • 千年的源氏 千年的物哀(組圖)
    周作人曾如是評價《源氏物語》———作為中國古典文化影響下於日本王朝文化臻於爛熟階段開出的一朵妖豔之花,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將於今年迎來她的千歲華誕,日本專門成立了「《源氏物語》千年紀委員會」,各種紀念活動也將相繼推出。日本媒體高調稱,千年之後《源氏物語》魅力依舊,2008或將成為日本的「《源氏物語》年」。
  • 殘缺的侘寂之美,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有一種關於「不完美」的態度,叫做侘寂(Wabi-sabi)!在中國或東方的禪宗美學中的侘寂,不僅是一種裝飾風格,更是一種心境創造某種氛圍的狀態。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 紐約大都會:「還原」日本京都千年的物哀與風雅
    7月24日起,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始推出特展「京都:藝術想像之都」,通過漆器、陶瓷、金屬製品和紡織品等,以及不同流派的繪畫作品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在卡爾維諾筆下是他者對京都的觀看,而千年前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是平安時代皇族的京都,川端康成的《古都》借千重子和苗子描繪戰後的京都……「京都:藝術想像之都」則是從圖像的角度還原這座千年古都的歷史、以及日本文化中的物哀、風雅、與幽玄的獨特美感。
  • 侘寂 那些我們身邊的日式美學
    侘寂在日本人的美學中,最能代表自然之美的詞為「侘(chà)寂」(Wabi-sabi ),它是日本傳統文化、美學、世界觀、思想哲學的重要根基字的原義固然是來自於中文,但在著名俳人松尾芭蕉(是的,日和裡面的那一位)的影響下,以及能樂(主要描寫死亡·死與生的一種傳統藝術)的推動下,寂び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這種美感與侘び的相似點在於,都在強調一種「不依託於外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