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風格從何而來?透過日本攝影名作賞析侘寂美學

2020-12-25 騰訊網

「侘寂」一詞最早源自於中國宋朝,「侘」字在漢語中有「失意」之意,而「寂」表示沒有人聲,靜謐而冷清的狀態。這一說法在流入日本之後,成為日文的「wabi-sabi」一詞,經過演變,最終發展為美學意識的重要分支,指代那些極簡而質樸、含蓄而沉寂的事物和場景,當下所盛行的「佛系」風格便起源於此。

後來,「侘」字又被賦予了與「完璧」相對的意味,繼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視角,即經由時間打磨的物件所呈現的古舊與殘缺之美。

侘寂作為日本美學的組成部分,在眾多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茶道,室內、園林與服裝設計,甚至啟發出一種生活哲思——「接受並順應大自然的生死循環」。而在日本攝影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地窺見不同年代的創作者對於侘寂美學的不同詮釋。

人 像 與 靜 物

野島康三,《女の顔》/《女》,攝影,1932/1933,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收藏

野島康三(1889~1964),是日本早期攝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野島所處的年代,正是攝影由獨立藝術向新興風潮轉變的時期,當他從學院畢業,又適逢西方攝影文化的大規模引進,因此「畫意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吸引了野島的注意。「畫意攝影」在西方原是一種模仿油畫色彩與光影的拍攝手法,而作為日本攝影師,野島在作品中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實踐,就是將西方的經典攝影藝術與東方的侘寂美學相融合,為尋找照片中的「原貌」而傾注心血。

野島康三,《佛手柑》,攝影,1930

野島使用重鉻酸鹽曬相法進行衝洗,使照片呈現出油畫般的質感,在布景與光影上營造出一種幽暗沉寂的氛圍,兩顆佛手柑又讓觀者體察到幾分野趣。而當佛手柑與方正的容器同處一個畫面時,相互烘託之下,就流露出了侘寂之美。

野島康三,《無題》,攝影,1930

作為一名主張「寫實主義」的攝影師,野島的作品中被攝物的紋理,形狀等特徵通常會被清晰、準確地呈現。就如同人類發明攝影術的初衷是為了紀念僅有的瞬間,野島篤信攝影就是為了還原「目之所見」,是一種印於平面上的真實,他還說過:「寫真有寫真的世界,攝影家不能不活在寫真的世界裡。」

荒木經惟,《哀嘆》(Laments),攝影,1990

「60年代遇見野島的照片,相當入迷。通過凝視時間的深度,呈現紮根在大地上的影像,是執著於『原貌』的魅力吧!」當代攝影師荒木經惟曾這樣評價。值得一提的是,在荒木20多歲的時候,便深受野島的作品吸引,還因此將野島與其父長太郎的名字改為自己的筆名——「野島短太郎」。

顯然,野島將攝影術提升到了藝術表現的境界,強烈的風格也成為後來者的參照。20世紀70年代,「野島康三回顧展」首次在美國舉行,引發了巨大反響。不得不說,他是一位在「攝影與藝術」、「近代與當代」、「西方美學與日本美學」等不同語境之間建立了橋梁的攝影家。

野島康三,《銀姬花》,攝影,1939

庭 園 與 自 然

侘寂美學與園林設計也有著很深的關聯,在空間表現上則更為廣闊。曾在西方接受教育的日本攝影師石元泰博(1921~2012)在一次京都的參觀行程中,對這座始建於1658年的「桂離宮」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包括它的建築美感、結構和組成。或許是文化環境轉換所帶來的衝擊,石元泰博被日本傳統的造型美學深深觸動,由此奠定了他後來的創作風格和主軸。

位於日本京都西京區的桂離宮(Katsura Imperial Villa)

石元泰博分別在1954年和1981年兩次拍攝桂離宮,將這些照片集合,與作家丹下健三聯合著成代表作《桂》。

著作《桂》,丹下健三(文)、石元泰博(攝)

石元泰博於1954年首次拍攝的桂離宮

石元泰博曾說:「桂離宮之所以能留存至今,歸功於感性之人悉心地修繕和照顧。修正時間遺留的變化並不意味著忤逆自然,而是在深入地體察中,發展出不同於以往的美學思維。」 因此在相隔近30年後的1981年,石元泰博又一次帶著相機踏入桂離宮,拍攝了一組彩色影像。

於1981~1982年間拍攝的桂離宮

日式古建築原本就帶有深幽的禪意氣息,在石元泰博的鏡頭之下更是被強化。當觀者與桂離宮的照片相對時,彼此之間仿佛建立了一種連接,這一連接能夠將觀者引入畫面之中,親臨建築的一隅,謹慎、簡素、靜謐的侘寂美感迎面而來。

於1954年首次拍攝的桂離宮內景(一)

照片的主體是一道完全敞開的紙門,最遠處則是一道關著的門,「封閉的邊際」讓觀者浮想聯翩。此外,精簡的畫面中只有長方形這一幾何體,帶出拼貼畫般的超現實觀感,這種構圖不免讓人聯想到荷蘭畫家蒙德裡安的作品。

於1954年首次拍攝的桂離宮內景(二)

在這張照片中,石元泰博放棄了三維空間的結構感,選擇了扁平化的牆面,鏡頭處在空間的中心,一整面牆都得以入畫,構圖依舊精準,嚴謹。石元泰博所使用的大畫幅器材與強調真實的態度,讓我們清晰地觀察到被攝對象的原始樣貌,同時看出時間留下的斑駁痕跡, 「在不完美中發現美」正是侘寂美學的中心思想。

《桂》之後,石元泰博持續嘗試在當代攝作品中融入東方自然觀念,從包浩斯思潮下的現代主義風格到原始而古老的侘寂美學,在他1990年後以大自然為題創作的《落葉》、《雲》等系列作品中均有體現。

石元泰博,《落ち葉》,攝影,1986,高知縣美術館收藏

石元泰博,《雲》,攝影,1995,高知縣美術館收藏

透過以上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日本攝影發展史中佗寂美學的重要性,它傳承於不同時期的創作當中,造就攝影師風格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代群眾的審美與生活方式。

佗寂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想,一種美學,還是一種生活理念,都是不可觸的,攝影師們並沒有將其強加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去,而是用藝術化的手法融合光影與線條,將自然中的太陽、風、雨,雲等自然現象,甚至是物體經由時間造就的生鏽、染色、翹曲、收縮、枯萎和開裂等真實狀態記錄於影像之中。

佗寂較之於其他美學風格,也許處於「去物質化」的邊緣,但它們仍然擁有一種靜謐與平衡的力量。

相關焦點

  • 「侘寂」「物哀」究竟是什麼?從日本美學看日系裝修風格
    關鍵詞日式裝修,色彩搭配,美學,川端康成,侘寂,物哀人群:需要家裝,喜歡日系風格,對日本文化美學感興趣————————————————————————————————————————近些年「日系」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
  • 殘缺的侘寂之美,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有一種關於「不完美」的態度,叫做侘寂(Wabi-sabi)!在中國或東方的禪宗美學中的侘寂,不僅是一種裝飾風格,更是一種心境創造某種氛圍的狀態。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
  • 日本美學關鍵詞「侘寂」:無味之中感悟有味
    日本美學關鍵詞「侘寂」:無味之中感悟有味 2019-11-15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傳承千年的日本三大美學!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東方文化擅於實現意象與意境,蘊含講究倫理與道德規範的華人思想,以及看重美學淬鍊的日本哲學。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
  • 侘寂美學
    「侘·寂」經常是連在一起來表達自然的一種殘缺之美
  • 侘寂:從傳統日式美學到當下都市流行詞
    這其實就是日本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侘寂。近年來,從商品的工藝設計到居家裝修風格,乃至於待人處世的人生態度,侘寂作為一種源自傳統的美學風格,正為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所接受。  事實上,「侘寂」不那麼容易解釋清楚,頗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徵。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二、侘寂——日本美學的核心,侘茶的出現滿足了市井文化的精神需求,使茶道在全國普及「侘」,作為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念。以「人在宅中」會意,表達了日本人的獨處空間存在感。而侘寂一詞描繪的是事物不恆久、樸素與自然。侘寂是去除繁華,甘於簡單清貧的審美境界,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千利休在對侘寂的追求中對茶道的儀式和美學進行了改變,第一就是改變茶室空間。當時的富人修建的茶室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但千利休認為應當修建的小巧幽靜。
  • 藝術|阿塞爾·維伍德與侘寂美學,細品塵世間的那份質樸沉靜之美
    Axel Vervoordt(圖片來源於網絡)與侘寂相遇侘寂(WABI-SABI)源於日本茶道,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部分。侘び之核心為禪,是否定了世間普遍意義的美之後,產生的「無一物」之美;而寂び常見於俳句之中,描寫舊物、老人那些留有時光痕跡的人或物。
  • 侘寂風是什麼,侘寂風格設計要點
    時間:2020-11-16 15:33:51 瀏覽:1次 侘寂風是什麼,侘寂風格設計要點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分享的是你們很少聽說或者是沒有聽說過的裝修風格——侘(chà)寂風,小編在網上看到不少關於侘寂風的段子
  • 侘寂 那些我們身邊的日式美學
    侘寂在日本人的美學中,最能代表自然之美的詞為「侘(chà)寂」(Wabi-sabi ),它是日本傳統文化、美學、世界觀、思想哲學的重要根基在這裡,侘寂兩個字要分開來解釋。侘び的原意是簡陋,在禪宗中安於簡陋被認為是一種美德。而戰國時代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便把這種精神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麁相。
  • 平潭第一座侘寂美學風民宿:越寂嵐厝
    名稱:越寂嵐厝地址:福州市平潭縣流水鎮磹水村排塘兜18號 部分圖片取自取自公眾號「東形西見」 攝影許曉東——堅持初心,拼命前行,日本的侘寂美學風正好能夠契合。民宿中庭侘寂,即日語的wabi-sabi,與「幽玄」、「物哀」、「意氣」統稱四大美學基礎,可以說日本大部分美學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
  • 回歸「侘寂風」,這個風格你了解嗎?
    ——吉田兼好《徒然草》侘寂,即日語的wabi-sabi,與「幽玄」、「物哀」、「意氣」統稱四大美學基礎,可以說日本大部分美學文化都是以此為基礎建立的。侘寂風格就和它本身一樣低調,較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很多人會把它和極簡風相混淆。但比起極簡風格,侘寂風更傾向於不完整之物。於時間流逝中消耗形體、質色、光澤,物本身形成缺陷,不可逆轉。
  • 羅永浩攻擊魅族侘寂美學 反被建議回去好好學日語 | 獵雲網
    羅永浩攻擊魅族的的UI跟「侘寂」無關,引來魅族高管李楠回應。那究竟侘寂美學是什麼,比起來羅永浩的Smartisan OS,魅族的MX手機和Flyme OS系統是不是更接近侘寂?
  • 日本經典建築門窗風格賞析
    日本獨特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理念既植根於與眾不同的傳統文化又豐沛於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傳統庭院與現代建築都有著鮮明的特質與風格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之間均凸顯「美」與「用」的東方美學傳統日式建築現代日式建築日本侘寂美學的現代呈現宛如白色幽浮的建築宛如自然地景的建築日式風格(和式風格)有濃鬱的民族特色,一般採用清晰的線條,居室布置優雅、清潔,有較強的幾何感,木格拉門、木板地臺為其風格的特徵
  • 《日日是好日》: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蘊藏著日本的「侘寂美學」
    「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瞭然於心。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改編自日本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同名隨筆集。
  • 日本審美精神中的「侘寂」:寂寥、古老,以及本質
    日本的美學很特殊,塑造了世上獨一無二的審美精神和體系。自古以來,在日本的社會中,不管是畫家、作家、詩人,乃至武士,都在用美學約束自己的生活。日本的美學是一種微觀的「生活美學」,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覺察」出美的意蘊,從一片櫻花、一株小松樹盆景、幾個字的俳句中感到「言外之意」;從簡陋、簡單、簡潔的意向中,感慨美就在斯物中。
  • 聊聊日本獨特的美學與世界觀在和風遊戲中的反映
    從當年派來唐朝學習的遣唐使,到黑船入港而來的美國人,再到世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的如今,日本人將各種外來文化雜糅進本土文化後加以演變,最終形成了一種既古又新的美學風格,或者說,是一種「矛盾的綜合體」,它完全包含日本的一切,同時也深深植根於其國內的設計、藝術等各個領域,並且就和一說起中國便想到中國功夫一樣,「和風」也已成了日本最經典的一張名片,在海外的設計師手中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 定製家具界掀起「色彩革命」,我樂整體櫥櫃侘寂風走俏
    導語:時尚是一個輪迴,激情熱烈的復古風看倦了,契合當下年輕人佛繫心態的侘寂風、莫蘭迪色又紅了。
  • 擁有記憶的日本家具,「侘寂之美」與「有機現代主義」碰撞
    日式美學的「侘寂之美」強調的是源自於事物本質的素樸之美,是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之美。以「侘寂」為設計概念的 Ritzwell,將日式美學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現代主義也稱功能主義),不同於功能主義嚴苛的線條形式,Ritzwell 充分展現了對木材自然有機的型態和傳統木藝的珍視,努力追求實木家具的平衡美學與優雅體現,這使得 Ritzwell 的家具更加有機並富有人情味,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有機現代主義」。
  • 「侘寂」風才高級!
    上次的文章寫到巨臀金卡戴珊和侃爺的房子的裝修風格是日本「侘寂」(cha ji)風,有網友就很好奇,聽說過裝修日系風、美式風、北歐風,這個「侘寂」風還是第一次見。「侘寂」風其實這種「侘寂」風裝修風格在國際上不僅不冷門,在國際上甚至是高級的代名詞,那什麼是「侘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