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侘寂」,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特別是俳句美學的一個關鍵詞和重要範疇,也是與「物哀」「幽玄」並列的三大美學概念之一。
「侘」,源於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為美,強調歲月洗鍊後的古雅、簡樸、收斂與粗糙。「侘」就是清靜無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塵芥,主人、客人傾心交談,規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講。生火、燒水、喝茶,此外別無他事。
「寂」則源自古典俳句,尤其是松尾芭蕉及其弟子所秉持的獨特創作理論:吟詠蒼古,又保持距離,帶著遊戲的姿態自如遊走於日常生活間。「所謂『美』,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被『美』俘虜的人,要麼會成為美的犧牲者,要麼成為美的毀滅者,卻難以成為美的守護者、美的創造者。」而「寂」恰恰是面對審美對象,可以傾心之,但不可以佔有之,要做到不偏執、不痴迷、不執著、不膠著,給你一雙理解日常生活的「審美眼」。
喜多川歌麿《蛙》
《日本侘寂》收錄日本現代美學大師大西克禮研究「侘寂」的美學開山之作,其運用西方哲學思辨方法,站在現代文藝美學和比較詩學的立場,爬梳了「侘寂」的起源、概念及在日本不同領域的應用,創新性地闡釋日本文化內核,賦予它以現代性,是一部重新認識與感受美的藝術經典。書中還特別收錄松尾芭蕉及古典俳人的創作理論原典,還原歷史語境,便於對照閱讀,中文簡體版獨家譯出。
重新發現美的一雙眼睛從俳句到茶道,從藝術理念到生命意識,「侘寂」中孕育出東方獨有的美學觀,進而成為影響當代建築、攝影、平面設計、時裝設計等多個領域的原點思維。
古典俳人之所謂「審美眼」,即在寂靜中聽出大音,在束縛中見出自由,在逼仄中見出寬闊,在單調中見出豐富,在古舊中見出鮮活,在簡素中見出絢爛,在平淡中品出滋味,在不美中找到美。其化入當代生活的各個方面時,便是學會將日常生活審美化,於無味中體味有味。
從原研哉、安藤忠雄、山本耀司再到杉本博司,眾多的日本藝術大師皆深受「侘寂」理念之影響。從極簡的MUJI之白,到杉本博司鏡頭下空寂的海,從靜默的枯山水,到古樸的手工陶器,「侘寂」的宇宙既包羅萬象,又無限簡單。是禪茶一味,也是一期一會,是日本審美文化的歷史、當下與未來——正如大西克禮所預言的,「古老的事物,也是最新鮮事物。」
理解「侘寂」,獲得影響日本當代各個藝術領域的原點思維與終極答案。
關鍵詞 >> 日本,美學,哲學,侘寂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