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與黃河交匯在潼關
——2020「丈量大秦嶺」系列報導之十二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一級支流均發源於此,但與黃河主幹流相遇,是潼關水脈的驕人之處。
10月3日是2020年國慶、中秋長假的第3天。當日下午4時許,「丈量大秦嶺」專家學者和作家團車隊駛過豫陝交界處。從秦東出口下高速後,直抵秦晉豫三省咽喉,千古要塞古潼關。
夜幕下的潼關古城
女媧山景區
萬裡黃河在路邊流淌,雖已過雨季,但仍波濤洶湧。在黃河古渡口,首席專家王根寶與水文、礦產專家董天印、李方周遵照團隊慣例,依規完成了黃洛渭三河交匯後的水樣採集,登記各種技術參數,貼上標樣後水樣入庫。這已是「丈量大秦嶺」團隊自啟程以來,繼採集渭河、淮河、漢江、洮河、南洛河、丹江口、嘉陵江水樣之後的第8次採水行動。
黃洛渭三河交匯處採集水樣
潼關是陝西的東大門,雄踞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
黃洛渭三河交匯處
莽莽秦嶺逶迤東來,滔滔黃河奔湧而至,扼據秦嶺與黃河並肩東行之處的古潼關,自古為天下名關,戰略及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發源於甘肅渭源縣鳥鼠山的渭河和發源於陝西定邊縣白於山的洛河在潼關三河口匯入黃河。如今,三河口已成為溼地公園和水利風景區,國慶期間遊人如織,已成為潼關現代旅遊服務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完成三河口考察與取水,在縣文化旅遊部門的精心安排下,丈量大秦嶺團隊來到了潼關古城東山景區,雖然天色已晚,但景區內大氣磅礴的古城關隘文化旅遊區、女媧文化區等令人震撼不已。大家趁著夜幕完全降臨前的最後時刻,在縣博物館三層觀景臺俯視了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的壯觀畫面,然後參觀了布局大氣、展品豐富的縣博物館,聽取了領銜學者王若冰對潼關歷史文化的解讀。
「丈量大秦嶺」團隊在潼關博物館內考察
潼關是全國的礦產資源大縣,境內金、銀、鉛、鐵、銅、花崗石、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更是全國第三產金大縣,這是秦嶺對潼關的饋贈。
在縣域資源展示現場,「丈量大秦嶺」首席專家、陝西地礦集團總工程師王根寶向大家科普了秦嶺的礦產資源和開發利用情況。據初步統計,秦嶺共有國家儲量平衡表的礦場資源八十餘種,貴金屬、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稀有稀土金屬在我國佔有重要地位,金、銀、鉛、鋅、鉬、鎢地位突出。金堆城和欒川鉬礦世界聞名,小秦嶺(河南和陝西)是我國重要產金地,靈寶和潼關分別是我國第二、三產金大縣。鳳太和西城鉛鋅礦舉世聞名。寶玉石、重晶石、螢石、石英巖、石灰巖等非金屬也有較大儲量。藍田玉、南陽玉、漢中玉也屬此列。
從時間上成礦主要集中在晚太古、中晚元古,早古生代早期、晚古生代早期和印支-燕山五大成礦時期。人類社會離不開礦產品,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日常生活,都與礦產品息息相關,代表現代文明的城市更是眾多礦產品的有序堆積。
面對博物館裡的礦石陳列,再聽過上述一番專業介紹,大家對山河交匯的潼關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也對大秦嶺對人類的貢獻多了幾分敬畏。
文|丈量大秦嶺新聞組 王曉民
圖|丈量大秦嶺攝製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