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紅日從雲海裡噴薄而出,被染紅的黃河在三省交會處安然流淌著。遠處,連通秦晉兩岸的風陵渡大橋依稀可見。鄭棟攝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這是譚嗣同第一次到潼關時寫下的詩句。
山河表裡,嶽瀆相望。潼關,這座千古雄關,南倚秦嶺,北眺黃河,見證了漢唐雄風,親歷了明清繁盛,如今正在追隨著新時代陝西追趕超越的脈搏跳動。
在金秋季節探訪潼關,在這片「雞鳴三省」、關扼九州的神奇土地上,新的開放詩篇正在吟誦,新的改革傳奇正在續寫……
滾滾黃河抱雄關
陝晉豫三省的交會點,不在高聳的山脊上,也不在豐收的田野裡,而是在黃河母親的懷抱中——東經約110°22′,北緯約34°36′。在這個「一腳踏三省」的坐標點上,在黃河滾滾東去的洪流中,陝西、山西和河南三省正乘著新時代的東風,攜手共進。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從青藏高原一路奔騰,黃河在潼關恭敬地向秦嶺「鞠了一躬」,徑直東折,奔向大海。
得知記者的來意,掌舵的船工王喜成在黃河三省交會處停下了衝鋒舟。
站在衝鋒舟上,北眺山西省芮城縣,黃河岸邊的風陵古渡口若隱若現;南顧河南省靈寶市,牛頭塬上高大的電力風輪隨風輕轉;回望潼關,東山景區裡的山河一覽樓高高矗立……遠方莽莽秦嶺連綿,眼前滾滾黃河奔流,波瀾壯闊的山河盛景,讓人心潮澎湃。
潼關位於關中平原的最東端。幾億年前,當巍巍秦嶺從地殼中隆起它偉岸的身軀,將神州大地一分南北時,也同時造就了潼關溝壑縱橫、塬高坡陡的典型地貌。
禁溝、遠望溝、列斜溝……在潼關,曾被載入各類史書典籍的大小溝道有72條。破碎的地形地貌與獨特的地理位置,給了潼關成為千古雄關的「天賦」,也成就了它「襟帶壯兩京」的美譽。
潼關之名始於東漢。彼時,因黃河水位下降,曾經拱衛大秦帝國和西漢王朝的重要屏障——函谷關失去了防禦功能。於是,漢獻帝向西移關約60公裡,將拱衛京師的新關城設在了潼河與遠望溝之間的麟趾塬上。
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韓遂在潼關激戰,留下了「割須棄袍」「馬超刺槐」「奪船避箭」等經典傳奇。而這段歷史也與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所述的「殆死潼關」相互印證。
公元691年,唐王朝將漢潼關城從麟趾塬上移至黃河岸邊。從那時起,潼關成為長安、洛陽兩大古都的支點,成為東入中原、西進關中的關防要隘。
歷史上,潼關曾兩經遷徙,三地設防,城池設施多次改建。歷經宋、元、明、清直至民國時期的多次擴建,潼關已成為研究中國歷代戰爭防禦體系的「教科書」。無論是依山河之勢建造的關城,還是由禁溝「十二連城」構建的立體防禦體系,潼關對我國古代戰術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為首稱。」這是對潼關這座傳奇關塞歷史文化地位的生動反映。
歷史上著名的函谷關坐落在河南省靈寶市境內。鄭棟攝
嶽瀆相望開通衢
如果要用一個成語描繪潼關的壯美山川,那麼「嶽瀆相望」一定是必選答案。
古代先賢們認為,名山大川分指五嶽和四瀆。除了人們所熟知的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和嵩山外,還有不太為人所知的四瀆——長江、濟水、黃河、淮河。《史記·殷本紀》記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
五嶽四瀆,直觀地反映著中華民族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傳統價值觀念。而在祖國幅員遼闊的版圖上,唯有西嶽華山與西瀆黃河直接深情相望,也唯有在潼關能同時一覽華山的奇險和黃河的雄渾。
如今在潼關縣,一座零距離感知「嶽瀆相望」的生態公園——嶽瀆公園已建成並免費開放。
8月21日清晨,跟隨著晨練者的身影,記者踏上懸空的木棧道,登上高聳的嶽瀆閣,一覽黃、渭、洛三河交匯的美景,遠眺薄霧中太華山、中條山的雄姿。
現在,一條串聯起潼關古城、十二連城、嶽瀆公園、黃河溼地公園的「十裡畫廊·慢遊潼關」景觀帶正在加緊建設。這個潼關縣規模最大的全域旅遊項目,正在為「華夏金城」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在中國,像潼關這樣既是軍事要塞又是水陸碼頭,既是防禦前線又是商貿樞紐的城市寥寥無幾。自明清時起,潼關就一直是通南達北,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重要門戶和樞紐。
今年85歲的姚允文老人已在潼關工作生活了70個年頭。從西北藝術學院(今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到潼關工作後,他就開始收集整理古潼關的歷史文化資料,還用相機記錄下了很多老城的珍貴影像。在老人的記憶裡,舊時的潼關可謂是車馬駢闐、舳艫千裡。
「關中的糧、運城的鹽、商洛的木材、四川的茶葉、內蒙古的馬匹、蘇杭的綢緞……這些貨物都在潼關中轉。」姚允文說,「聽父親講,抗日戰爭前,潼關的流動人口近10萬人。船隻在黃河上往來穿梭,秦東鎮港口附近商號林立。」
「老潼關不在了,新潼關變得越來越好了。」將思緒拉回現實,姚允文說,「潼關縣很重視對古建築的保護,老城僅存的水坡巷還能看到舊時潼關繁華的影子。我經常遇到來潼關旅遊、經商的客人,他們對潼關縣保護的傳統文化和歷史文物很感興趣。」
從「跑戰船」到黃河老腔,從山河一覽樓所在的東山景區到國家礦山公園……潼關的歷史文化正在被系統地開發整理。在「嶽瀆相望」裡,「中國散曲之鄉」潼關正在新時代開闢新通途。
在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遺址的高臺上,豎立著火種的雕塑。傳說這是先祖最早用火的地方。鄭棟攝
晉韻秦風古魏興
說起山西省芮城縣,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有些陌生。但如果說起風陵渡,相信多數人會有所耳聞。沒錯,黃河上最著名的古渡口——風陵渡就在芮城縣境內。
地處山西省西南角的芮城縣,位於黃河北岸,中條山南麓,是傳統的農業縣。1961年,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和同事在風陵渡鎮西侯度村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發現了距今約180萬年前的動物燒骨。芮城也因此成為人類在中國最早用火的地方。
芮城縣也是第一個以魏命名的地方,被稱為古魏大地。西周初年,周成王在今芮城縣古魏鎮分封了魏邦國。歷經千年,現在,人們只能從《國風·魏風》裡略窺古魏國的富庶。
幾千年來,雖然一直處於晉文化圈內,但因為「一腳踏三省」,芮城縣一直保持著秦晉兩地的文化特徵。在晉韻秦風的薰陶下,這裡的人們形成了既精明穩重又硬朗直率的性格。芮城,恰如巍巍中條山與滔滔黃河水相依相偎,剛柔並濟,端莊大方。
「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風陵渡是芮城縣最知名的一張文化名片。
在武俠世界裡,這座古渡口充斥著刀光劍影、兒女情長,也寫滿了俠肝義膽、家國情仇。風陵渡就是「江湖」的代名詞。而在現實世界裡,這裡是晉商西進關中、東達中原的必經之路。風陵渡是商品貿易的大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大窗口。
中條雪案,風陵曉渡。昔日繁忙的渡口,已被飛架在黃河上的鐵路橋、公路橋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所取代。2013年,山西風陵渡經濟開發區開始籌建「印象風陵」景區。現在,這個佔地500畝,集餐飲娛樂、溫泉度假、生態農業為一體的黃河風情文化景區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風陵渡這張芮城的文化名片正在向文旅產業轉型。
芮城縣還有一處重要的藝術寶庫——永樂宮。永樂宮始建於元代,壁畫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永樂宮壁畫的藝術風格既繼承了唐宋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合元代的繪畫特點。其中西壁《諸天神形象》,人物造型眾多、整體構圖宏闊,是永樂宮壁畫的代表作。
「我們已經連續舉辦了七屆永樂宮國際書畫藝術節。縣上正在規劃建設以壁畫臨摹基地為核心的文創產業園。」芮城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呂翼虎說,「得益於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古魏大地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厚,文化事業也越來越興盛。」
黃金三角「孿生」城
在中國,很難找到像河南省靈寶市和陝西省潼關縣這樣的「孿生」城市。兩地山河相連,稟賦一致,交織興替,互為表裡。激流南下而陡折向東的黃河,在這裡以秦嶺為襯,神奇地畫出了一個直角,在地圖上構成了一個三角形。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唐玄宗時,因在此地尋獲桃木靈符,李隆基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發現靈符的桃林縣也因此更名為靈寶縣(今靈寶市)。與潼關縣一樣,靈寶市也是一個因黃金開採、冶煉而勃興的城市。在黃河南岸的小秦嶺,「中國金都」靈寶與「華夏金城」潼關,如雙星閃耀,熠熠生輝。
天開函谷壯關中。春秋戰國時關中四塞之首的函谷關,就位於今天的靈寶市。這裡不僅曾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漫道,也是道家經典《道德經》成書的地方。
「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煉仙丹。家家戶戶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直到今天,貼金牛仍是靈寶群眾傳統的年俗之一。
8月24日,記者來到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在老子文化廣場,高33.3米的紫銅鍛造貼金老子聖像偉岸佇立。長365米、由5300塊刻滿文字的石塊砌成的《道德經》篆刻牆蔚為壯觀。登上函谷關關樓,確有一番「天如一線道如繩」的感觸。遠眺函關古道,史書中記載的「車不方軌,馬不並鞍」今天仍依稀可見。
揮別了函谷關,記者趕赴靈寶市豫靈鎮。
緊挨著潼關縣,豫靈鎮已成為陝豫兩省經濟對話與合作的重要窗口。經濟上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往往來自於文化上的交流與認同。
在豫靈鎮楊家村,有一座楊震祠堂。相傳這裡是楊震講學的三鱣書堂。楊震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之稱,曾出任太尉。生性耿直的他屢次上疏直言,最終因得罪權臣飲鴆而卒。
歷史上,楊震因公正清廉而聞名,是著名的「四知先生」。楊震「暮夜卻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佳話千古流傳。在與靈寶市山河相連的潼關縣,楊震廉政博物館每年都吸引著很多遊客前來接受廉政文化教育。
「我們希望和潼關縣、芮城縣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共同發展文化產業,將靈寶市打造成中原城市群與關中平原城市群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靈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章江麗說。
步入新時代,地處關中平原最東端的渭南市潼關縣,正在經歷一次歷史性的嬗變。
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為渭南市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打造新門戶、建設新樞紐、激活新動能……「華夏金城」正在描繪的,是一幅鐫刻著實幹印記的奮鬥畫卷。
千百年來憑險固守的潼關,已經「轉守為攻」,把優勢轉化為勝勢,挺立在陝西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前沿。
風雨兼程加速轉型,奮起直追矢志振興。乘著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東風,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潼關這把「三秦鎖鑰」正在打開限制區域協調發展的桎梏,鎖定區域合作與共贏。
山西芮城縣境內大禹渡附近的黃河。對面望去就是陝西潼關縣與河南靈寶市。鄭棟攝
實幹打開新天地
40年前,15歲的陳書寶跟隨父母從商洛市丹鳳縣翻越秦嶺,來到潼關縣謀生。40年裡,他種地、打工,娶妻、生子,雖然生活並不寬裕,但卻頑強地在這裡紮下了根。
改革開放40周年,這位普通農民最大的感受就是,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如今,一直過「緊日子」的陳書寶總算熬出了頭。
在家門口的潼關潤谷現代農業產業園,陳書寶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他不僅能方便地照顧長年患病的妻子,還能每個月領到2000多元的工資。「加上村裡合作社每年3000元的分紅,我一年下來能收入兩萬多元。」9月4日,站在碩果盈枝的石榴樹旁,陳書寶掰著指頭給記者算起了收入。
「老陳踏實肯幹,人又誠實,日子是越過越好了。」潼關縣潤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江淮說。
實幹,拼出了陳書寶的幸福生活,也拼出了潼關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天地。現在,潼關現代農業的特色愈發鮮明。在縣委、縣政府的引導推動下,「軟籽石榴」「油用牡丹」已成為潼關農業的新名片。
在潼關縣,同樣彰顯實力和實幹精神的,還有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工業轉型上的實踐與探索。
從2017年7月開工建設到2018年5月首次試生產,位於潼關縣循環經濟產業園的中陝核鉬業有限公司鉬焙燒項目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潼關區位優勢明顯,營商環境也不錯。」8月28日,中陝核鉬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南燕告訴記者,等條件成熟,公司還將啟動二期項目建設。
依託既有的黃金產業優勢,培育壯大接續產業,已成為潼關縣落實經濟轉型升級任務的共識和行動。
「當前是潼關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只有抓住機遇,才能搶得先機。」面對壓力與挑戰,潼關縣縣長嚴曉慧有著清醒的認識,「潼關現在堅持『項目為王』,正在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今年上半年,潼關縣工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在黃金產能平穩的同時,新興工業也不斷壯大。聚泰二期、中陝核鉬焙燒項目先後順利投產,中廣核風電項目13颱風機成功實現併網發電。
40年彈指一揮間。經歷過順境與波折的潼關正在砥礪前行。實幹,正是「華夏金城」新時代追趕超越的生動詮釋。
相融相通一家親
「不管是心理上還是地理上,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麼距離感。」8月27日,在函谷關歷史文化旅遊區,銷售總監陳戈說。因為工作關係,他經常在渭南、運城、臨汾等地奔波。在陳戈看來,陝西省潼關縣、山西省芮城縣、河南省靈寶市三地在民風民俗、文化旅遊等方面已經相融相通,親如一家。
「函谷關、古潼關、風陵渡這些地名聽起來就有些歷史和戰爭的味道。」陳戈說,「這兩年,隨著歷史和戰爭這兩種題材的影視劇熱播,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文化的相融相通讓三地旅遊業有了共同的文化品牌。」
「在飲食習慣上,我覺得芮城、潼關和靈寶沒啥區別。」在與潼關縣隔河相望的風陵渡開發區,東風食品廠廠長劉桂元說,「關中人愛吃的食品『心特軟』,在芮城和靈寶也很受歡迎。我們廠和陝西總廠有合作,總廠提供食品餡料,我們負責加工。」
劉桂元告訴記者,他覺得芮城、潼關和靈寶就像親兄弟。「這邊街上有潼關的女婿,那邊街上有芮城的媳婦,大家都是一家人。」
地緣上的交會碰撞,不僅形成了相近的民俗習慣和緊密的民間交往,還塑造了兼容並包的文化氛圍。
陝西的秦腔、山西的蒲劇、河南的豫劇……今年春節,三種代表著不同省份、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戲曲藝術在潼關縣輪番上演。這場群眾文化的盛宴名叫《2018秦晉豫春節走親惠民演出》,這「走親」兩個字,正是三省三地群眾親如一家的生動寫照。
「秦晉豫春節走親惠民演出已經連續舉辦了兩屆。」演出活動雖已過去了半年多,但潼關縣文廣局黨組副書記周敏玲仍然記憶猶新。「從大年初九到正月十五,我們每天在人民劇院演出兩場,秦腔、蒲劇、豫劇輪流上臺,場場滿堂彩。」
潼關縣文廣局局長趙青學告訴記者,最受群眾歡迎的是秦腔《清風亭》、蒲劇《西廂記》和豫劇《五世請纓》。他說:「來看演出的不僅有當地人,還有芮城和靈寶的『親戚』。門票只要一元錢,場場都是一票難求。」
相融相通,互琢玉成。如今,在潼關、芮城和靈寶,源遠流長、日益密切的民間交流已經成為區域協調發展和省際產業協作的基礎支撐。
在陝西省潼關縣通往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的橋頭上,「三秦鎖鑰」「四鎮咽喉」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鄭棟攝
風鵬正舉好揚帆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今天,新時代給出的必答題擺在眼前。如何讓縣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讓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陝西給出的答案是,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潼關要成為發展『三個經濟』和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排頭兵。」嚴曉慧說,「潼關要主動擔當,持續優化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成為渭南乃至陝西東西雙向互濟的重要支點。」
剛剛對消防設施做完例行檢查,潼關縣三河口加氣站副總經理朱育周就匆匆趕回辦公室忙碌起來。在他身後一牆之隔的地方,就是靈寶市豫靈鎮。從2017年元旦起,這座位於潼關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加氣站,不僅向園區內的企業提供生產用氣,還擔負起為豫靈鎮居民、豫靈工業園區企業輸送生活生產用氣的職責。
在距離三河口加氣站10多公裡的地方,一條鋪設在黃河河床底部的天然氣管道正在緊張施工。2019年春節前,芮城縣將徹底結束用汽車運輸天然氣的歷史。
天然氣互通,電力互聯,一張潼關東接靈寶、北連芮城,涵蓋氣、電、暖的能源管網即將建成。潼關這座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陝西門戶,正在成為連通經濟社會血脈的能源樞紐。
加快發展「三個經濟」,潼關縣主動投身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設。8月21日上午,在與風陵渡開發區隔河相望的潼關物流港,黨工委書記廖明正在用手機定格這裡平坦寬闊的道路和鱗次櫛比的嶄新倉庫。千裡之外,在他曾經掛職鍛鍊的福州市,一張張潼關物流港的照片正在微信朋友圈裡傳播著。
「省上提出『三個經濟』、渭南市提出加快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後,潼關與周邊縣市的合作明顯提速。」潼關縣發展改革局局長賈丹告訴記者,隨著「潼靈一體化」步伐明顯加快,潼關與靈寶已經在天然氣、汙水處理等方面初步實現了「同城化」。最近,芮城縣的一家上市公司也正在和潼關工業園區接洽投資事宜。
共創合作機制,強化基礎設施,壯大比較優勢,密切區域合作。在潼關縣,一個規劃同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步、科教同興、旅遊同線、環境同治的新路徑和新藍圖正在實踐中日漸清晰。
風鵬正舉,千帆競發。乘著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構建陝西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風,潼關這座千古雄關在新時代定會有新作為。
在潼關縣潼蘇祥肉夾饃生產加工基地,工人們正在把成型的肉夾饃餅盛放在饃筐中,這些麵餅將被送往塑封包裝車間。鄭棟攝
迎風踏浪再出發
9月11日中午,剛剛處理完手頭公務的潼關縣委書記樊正學,利用午休時間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表示,潼關縣委、縣政府要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我省和渭南市的各項決策部署,切實把主體責任扛在肩上,團結帶領潼關人民在逆風中前行、在困境中突破,凝聚起追趕超越的強大合力。
樊正學告訴記者,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潼關縣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歷史積澱。作為陝西東大門的門戶,陝晉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的核心,三省四市的交通樞紐,潼關應站在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成為發展「三個經濟」的先行者。當前,渭南市提出,加快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這與省上的部署和要求一脈相承。對於潼關來說,加快發展「三個經濟」,加快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是重大發展機遇的雙重疊加,應當倍加珍惜,主動發力,在新時代展現新氣象,要有新作為。
「責無旁貸,任重道遠。」樊正學說,潼關縣仍有很多短板要補,仍有很多歷史欠帳要還,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進一步落實、落細、落好。要準確把握形勢,切實增強做好高質量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潼關農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在特色化、標準化和品牌化上。工業按照轉型發展的部署,在著力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進一步激發民間資本投資的積極性。在發展第三產業上,加強與西安華旅集團的合作力度,加快推動全域旅遊項目儘快落地。
當前,潼關縣正在全力追趕超越,確保各項工作任務順利推進。樊正學告訴記者,目前潼關新興產業的培育正處於起步階段,發展動能正處於新舊交替期。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堅定發展的信心和決心,讓發展速度與經濟結構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潼關縣要堅決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提高政治站位,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堅決打好打贏秦嶺保衛戰。要進一步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平穩有序,人民生活安全安定。
「新時代潼關實現追趕超越的關鍵在於黨的建設。」樊正學說,「面對新時代新任務,面對加快發展『三個經濟』和加快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部署要求,潼關縣將堅持提精神、嚴黨建、強反腐、實作風,努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新篇章。」
記者點評:機遇失不可得 實幹才是捷徑
鄭棟
在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採訪,記者感受最為深刻的是從黨員幹部到企業經營者對政策機遇的及時把握。在潼關縣,我省提出的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和渭南市提出的加快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剛一部署,就立即付諸行動。
潼關縣委宣傳部的一位同志說,在縣級層面,「三個經濟」和次核心城市建設的內容幾乎逢會必提。在實際工作中,省上、渭南市的部署安排也落實在「項目為王」「抓早動快」上。
在與我省隔河相望、山川相連的風陵渡開發區、芮城縣和靈寶市,很多企業已經率先動了起來。「三個經濟」讓他們融入關中經濟圈的願望變成了現實。在山西省芮城縣,生產汾酒包裝的楊森公司已經與西安理工大學建立了常態化的產學研合作。今年,他們打算為西鳳酒生產包裝。屆時,我國北方歷史悠久的兩大知名白酒,將在現代化的廠房裡「親密接觸」。在河南省靈寶市,靈寶金源朝輝銅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銅箔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們已經把研發更高端產品的目光投向陝西。
「三個經濟」為何引發關注與聚焦,是因為這樣的機遇失不可得。如何把握機遇、實現追趕超越?唯有實幹苦幹,沒有捷徑可走!
記者 鄭棟 見習記者 賈景智 實習生 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