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小學教師而言,到底是師德比較重要呢?還是老師的教學能力比較重要?」有人問。
師德和教學能力,對於老師而言,如同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二者缺一不可。
一個老師如果沒有師德的話,就算擁有再強悍的教學能力又能如何?沒有師德空有教學能力的老師,同樣也會誤人子弟。因為老師這個行業既教書又育人,對於師德存在短板的老師而言,他們往往只教書不育人,那麼他們也不一定可以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棟梁之才。
而沒有教學能力,或者教學能力比較平庸的老師,就算對方師德修養很高,有可能會培養出一大堆的正人君子來,但不一定能培養出優秀的人才來。
那麼如果硬是要在師德和教學能力之間來個二選一的話,我覺得教師的師德修養應該更重要一些。作為鄉村教師,我有兩個方面的話要說:
一方面,失德教師本性難移,對學生的負面影響極大。
一名中小學教師,如果師德修養存在比較嚴重的短板,則很難得到「校準」。我們通常所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師德修養存在問題,那麼這種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乃至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比較嚴重的負面影響。有師德的老師「誨人不倦」,而沒有師德的老師則是「」。
舉個例子,師德修養比較高的老師,他們會對學生做一個怎樣的人非常重視,那麼這種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不管將來是處於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他們的行為在黨紀國法面前都很難「跑偏」或者「撞邊」。而沒有師德的老師則對學生如何做人沒有任何要求,如果學生學會了這種老師做事的不擇手段,那麼這種學生將來站得有多高,就很有可能會摔得有多疼。
另一方面,教學能力不足可以通過培訓和反思拾級而上。
對於很多老師來說,剛走上三尺講臺的時候都可能存在教育教學能力嚴重不足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彌補這些短板的呢?渠道有很多,比如通過教育主管部門的集中培訓來「充電」,比如通過其他老教師的指點之後自己通過不斷反思來「校準」教育教學或者班級管理的方法。教學能力的不足可以用各種方法來彌補,但是師德修養的不足,可能誰都沒辦法為其「矯正」。
總而言之,教育教學一定要以師德為先,有師德的老師會影響學生一輩子。一名中小學教師,師德很重要: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就是傳說中的危險品。對於這句話,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