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霖:國無德不興,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人無德不立

2020-12-18 孫鍵心和塾

中國古人有「三不朽」,分別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居於首位。這說明,德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基礎,立德是人生的必修課。

自孔子以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教育都是德育為首,以立德為前提,成才先成人。

11月16-21日,心和塾企業家問道孔子山東研學,走進孔子故裡曲阜,了解孔子關於立德成人、成才、成功的核心思想與秘訣,從而找到經營企業、家庭、個人之道。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關於廣州新晨水務/九千年冰川泉水的創始人江霖的精彩研學分享。

小孝治家,大孝尊親

在楊朝明老師的課程中,我有以下幾點的收穫:

1、大孝尊親,即最大孝是經過我們的努力和付出讓我們的父母尊貴,等同於光宗耀祖、衣錦還鄉;揚名聲、顯父母。

2、其次弗辱:其次不能因為我而壞了或辱沒了父母的名聲。

3、最差也要能贍養父母,否則禽獸不如。

尼山孔廟、尼山書院,實際是孔子父母生平的居所和孔子三歲前的居所,就是因為孔子成為了聖人後有孔子後人重新修建的廟宇,充分說明了只有自己變得尊貴了,父母才尊貴。

《大學》的大是指大格局的大。所謂大人即是明是非、知榮辱、能擔當、敢引領、有大格局的人才是大人。

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次課程講到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用明德引領風尚: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此處的德即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道與德的關係:道就是價值體系,德就是行為規範。所謂道與德,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兩者的作用是相互的。

曾有這樣一位德國學者與楊朝明老師對話中談到,未來世界的精神在中國,因中國注重修己的「功夫」。為此,我自己也要做好準備,我想這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擔當。

1、信念——看見遠處的自己。立志,立大志,發願,發宏願。

2、明禮——走向遠處的自己,這是如何走向遠處的路徑。

3、誠敬——成為遠處的自己。至誠無息,城外無物。

立德載道,家國連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正所謂,厚德載物。縱觀一切文明,其長久的興旺都是靠德行。

不管是個人也好、家庭也好、國家也好,一定是「德不孤,必有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我們要經營好我們自己的小家庭就是對國家基本的回報和成就國家,不給國家添麻煩,做好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個人好好修身養性,不斷提升和沉澱自己,如若能為國家出更大的力量的時候一定報效祖國。

同時心懷感恩和孝心、謙虛和敬畏之心,養好我們的浩然正氣,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也如孫鍵老師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在這趟山東研學之旅中,讓我看到作為一代聖賢,孔子由始至終都在踐行他的「禮」,以及他無處不在的智慧,仁者愛人的慈悲,文人武備雙全。

孔子和周南子對話中的坐懷不亂,毫無邪念,可一身克己復禮被南子讀懂時的熱淚盈眶,從而得出天下大亂是因為此女子太聰慧不被社會認可,再次遊走顛沛流離。

最終齊國大舉進攻魯國時有弟子拯救於危難後,大司徒後悔而接回國,驗證了孔子一生不順,苦難成就了他成為先賢。

拜謝良師,與優秀者同行

這次參加的祭孔大典和拜師儀式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特別感恩孫鍵老師帶領我們來到孔聖人的家鄉舉行一場這麼隆重的儀式。

全世界那麼多人、民族、國家都在研究、學習孔子,但不一定都有機會來參加這樣的儀式。

從儀式一開始,我就有一種莫名的神聖和莊嚴肅穆的感覺,油然而生的敬畏之心佔據了內心。

今天的儀式一定比當年的祭禮簡化了許多,我們都如此激動,更別說孔子時代和之前是多麼盛大。

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孔子當初要恢復周禮的那種克己復禮的心情了。這只是禮的九牛一毛而已,禮可是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孫鍵老師回帖對我們弟子的要求:

1、要報效祖國,一個正常的人一定是愛國的人。

2、謙虛和感恩之心,懂得謙虛和感恩,感恩父母、朋友、社會、對手。

3、耕心種德、止於至善、精進篤行、終身學習,即學習的重要性,經常參與學習。

每一次在全國各地,或者是國外的研學都不一樣的。學歷代表過去,學習力代表未來。謙受益,滿招損。立志、求學、修身、齊家,才能更好地實現企業永續、家族傳承。我一定會銘記老師叮囑在心,並堅定踐行。

人為什麼要拜師?老師是辛辛苦苦把積累了一輩子的經驗教訓教授給我們這些學生,是為了讓我們少走彎路。老師從思想、行為、能力上幫助我們不斷進步、提升。

在孩子的成長中,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同時還要在外面找一個很好的老師,幫助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好成長。青少年拜師是要磕頭的,磕頭下去的時候才能靜下心來好好學習。

同時,遇良師,讓我們可以和更多優秀的人走到一起。曾國藩十年七遷,離不開恩師穆彰阿一手提攜,離不開他朋友圈的良師亦友。

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良師、智友和貴人的相助是改變命運最快的途徑,甚至能改變我們的成長軌跡,決定其人生成敗。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和勤奮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懶惰;和積極的人在一起,你不會消沉;與智者同行,你會不同凡響;與高人為伍,你能登上巔峰。

相關焦點

  • 德者,本也——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威麒拉杆箱書香
    習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期間就提出:「人而無德,行之不遠。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修養,即使有豐富的知識、高深的學問,也難成大器。」(習近平:《幹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版(2014年1月重印),第304頁。)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國無德不興
    本集《國無德不興》以立德為主題,主要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選取了總書記常用的「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典故,從崇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修德——勤學、明辨、篤實三個維度,通俗易懂地講明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是對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三集)國無德不興
    本集《國無德不興》以立德為主題,主要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選取了總書記常用的「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典故,從崇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修德——勤學、明辨、篤實三個維度,通俗易懂地講明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是對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試譯老子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為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有才無德之人,走不遠
    三種學生在學校,沒有塑造出良好品德,也沒養成良好文化素養的學生,成為「無才無德」之人,肯定是有的,但這是少數。大部分學生是腳踏兩隻船,在兩個領域都有了自己的進步。只是相對而言,可能有「偏科」的情況。有才有德、有才少德(或有才無德)、有德少才(或有德無才),這三類人,最終會走出學校,進入社會,成為社會的各種階級,並發揮自己的力量,影響到社會的運行。有才無德的下場如果一個人,成為了有成績,有才能,但沒有品德的人會怎麼樣?
  • 有德無才難成事,有才無德辦壞事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隙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魯哀公問孔子:「什麼叫做才智完備呢?」
  • 「女子無才便是德」上句是什麼?
    這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義,被歪曲的太久了。看古裝電視劇,好像都會提到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仿佛女子只要不讀書,沒有才華就是品德高尚。於是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電視劇裡能夠讓讓人喜愛的女子,大都才華一般般,傻白甜居多。可是近幾年大火的電視劇來看,活的精彩的女子,卻都是才華橫溢,滿腹經綸。例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面藉助祖母跟明蘭聊天討論讀書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大家女子都是要多讀書的。
  • 人無德,必有災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作者:問心淺笑來源:國學文化堂《周易·繫辭下》中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個人的德行裡,藏著他的人生起落。
  • 山東德州德城區:無差別幫辦代辦架起惠企便民「高速路」
    新華社濟南12月8日電 題:山東德州德城區:無差別幫辦代辦架起惠企便民「高速路」新華社記者賈雲鵬山東德州德城區澤平文化餐飲店負責人王雲華,頭戴一次性衛生帽,從餐飲店大廳到廚房入口處,再到操作間清洗三連池周邊
  • 德字到底有一橫還是無一橫?
    德的甲骨文由外面四個折角(行,四通大道)和中間部分(直,不曲折,不猶豫)組成,表示大道直行;有的甲骨文將四通大道「行」簡化為「彳」。德的造字本義表示:看清道路的方向,沒有困惑迷誤,大道坦然直行。(在此要說明一下,書法字典查到的「漢印」雖然是有一橫,但找不到其出處,不清楚是否是出土的漢印裡的還是後來人制的,但從「漢·帛書」可以看出「德」字是無「一」橫的,而帛書的可信度是實實在在的。包括後面王羲之的小楷「德」有一橫,我也沒找到出處,寫過王羲之帖子比較多的朋友可以留意下。)
  • 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
    #12月跨年衝刺計劃#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所謂德人,其居處與行動都不需要謀慮,其心中也沒有是非美醜一類的概念。四海之內的人都得利就叫做喜悅,都享受供給就叫做安定。德行美好的人貴在無欲無求、淡泊名利。因無欲,所以不會去思索外物的好壞,無所求就不會把智慧變為謀略:因為淡泊名利,所以心中就沒有善惡美醜之分,只是順其自然而已。
  • 無父無母無族譜,神秘的麥基洗德,他為什麼祝福亞伯拉罕?
    麥基洗德是非常神秘的,因為在《希伯來書》中說他是「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這種描述跟聖經一貫的做法大相逕庭。關於麥基洗德的神秘身世,《以諾二書》裡有論述,但是《以諾二書》並不被視為正典,和合本也沒有收錄,在此就不詳述了。當然,麥基洗德算不算重要人物呢?他當然很重要,因為《希伯來書》中說了利未人作為整個以色列民族的祭司,按照的等次就是出自撒冷王麥基洗德而不是亞倫。而且,麥基洗德的祭司職責不是按照肉體的條例,而是按照無窮生命的大能所立的。
  • 青年幹部應以德修身
    近日,央視熱播的《平「語」近人》節目受到觀眾普遍歡迎,其中,第三集播出的「國無德不興」令人印象深刻。正所謂「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當代青年幹部應以「德」修身,做到勤學、明辨、堅定、篤實「四種品質」,切實將德內化於心、外踐於行。學海無涯,書囊無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誰說的?孔子表示不背這個鍋
    於是後來,就有了「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那麼這句話是誰說的呢?很多人都認為是聖人孔子所說,其實這句話並不是孔子所說。這句話是出自《隋唐演義》七六:「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蓋以男子有德者,或兼有才,而女子之有才,未必有德也。」
  • 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
    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莊子諵譁》囈談—德充符第九(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何謂德不行?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上文孔子為魯哀公解釋了何謂「才全」,接著哀公又問「何謂德不行」,孔子對哀駘它的總結是「才全而德不行」。那麼德不行,就是內有才,而外不顯,不顯也不是造作,而是很自然的,就是顯,也還是不顯,現在所謂的過分謙虛,也不是德不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裡孔子借用譬喻來形容,外在的德,就像止水一般,絕對的公平而不傾斜,因而可以作為世間衡量的標尺。
  •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來的
    《道德經》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一個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掛在嘴邊,表現給別人看的,其實是下德。有些人無法理解老子這句話的邏輯,我舉些生活的例子解讀。
  • 「女子無才便是德」,老祖宗的這句話,究竟是啥意思?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咋聽起來,會讓女性朋友很不舒服,好像有點歧視女性的意思,所以這句話經常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其實是大家誤解了這句話的原意,否則的話,古代那麼多的才女,譬如蔡文姬、卓文君、李清照、班昭、上官婉兒等等,豈不都是無德之人了,她們怎麼還會流芳百世,為後人所敬仰呢?
  • 無德禪師告訴你,人為什麼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唐朝時候有一位無德禪師,有一天他接待三位信徒來訪,這三個居士一進來以後就說:「師父啊!我聽到人家都說學佛能夠解除人生的種種煩惱痛苦,我們也信佛好多年了,但是並不覺得很快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道德:天無道不成,人無德則不立,是謂天道人性
    這幾千字的道德經,經我悟來,通篇的精妙就可歸結成一句」天無道不成,人無德則不立,是謂天道人性「的話,是道德在天人之間的基本體現。而這句話的精妙核心,又可歸結為天人合一的一個「愛」字。有愛才是整個宇宙時空結構及其生命的精髓所在,是道德的直接映現行為。假如,這個宇宙時空不存在愛,這個時空就不可能再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