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天無道不成,人無德則不立,是謂天道人性

2020-12-11 如月園

幾千年前的老子為了闡釋天道人性,天人之間的隱晦關係,歸隱之前留下道德經,專門論述道德的相互融通。這幾千字的道德經,經我悟來,通篇的精妙就可歸結成一句」天無道不成,人無德則不立,是謂天道人性「的話,是道德在天人之間的基本體現。

而這句話的精妙核心,又可歸結為天人合一的一個「愛」字。有愛才是整個宇宙時空結構及其生命的精髓所在,是道德的直接映現行為。假如,這個宇宙時空不存在愛,這個時空就不可能再會存在。這也是中華文明傳承了幾千年的秘密,是這個時空存在的高度密碼。

愛就是一切時空萬物的出發點和發展。世上萬事萬物,沒有哪一種事物是可以超脫開這種現象的。因為沒有愛的生物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佛家所說的」萬物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也是從另一個層面上闡說了愛的概念。因為心中有愛就會有慈悲,有愛有慈悲就是佛性體現,就不會以相觀相,而達到那種」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最高境界。佛家這種境界,也就是我們所一直傳承的道德規範。是我們歷來名賢先哲推崇了幾千年的文化結晶文化精粹!

所以,只要心中有愛,才能證示道德,才能有所成就!

天因有愛而成天道,人立德,方顯人性輝煌!

人類文明若想要安康穩定進步,就得防止因偏愛而墜於無道的。防上陷入」上如無道,下將失德「的因果循環當中。上若失德之時,就沒有人性了!人性既無時,又何來談及社會時代的文明安康穩定 和進步呢?人性無時,愛心已失之歹盡。愛心既無,社會時人必將以欺名釣譽盛行、偷摸拐騙成風,貪婪劫掠亂世。也必然是以醜化為美,以財富為榮耀笑貧而不笑娼。也不再有立場是非。

有道而多助,無道而寡助,寡助之際則勢必引發禍亂。人性不立德,皆因心中沒愛。無愛便會生私心、敵心、貪心和破壞心、殺擄劫掠心和毀滅之心,有了這些不良心,就必然會導致人性泯滅。一個人如果泯滅了人性了,獸性就會顯現,就會成為披著人皮的禽獸豺狼,那還有什麼事是做不出來的?還有什麼手段使不上來的?

若然是一個人如此或不可怕,倘若一個社會時代都不具備了人性,我們所將面臨的災禍也為期不遠了。所以,歷代名賢先哲茲茲不倦的推崇道德傳承。社會上只要有道德意識,懂得了道德規範,社會自然就不會缺失愛,有愛的整個社會時代環境才會長治久安,避免禍亂。

所以說,世間一切事物的好壞,環境的文明康盛與否,都 是道德好壞的品判。也是一個社會時代環境一個家庭甚至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是否具備愛心存在的切實體現。是道德是否得到倡揚、愛心得到合理的體現的最好解釋!

試觀謝某鋒與某芝的離異婚姻,從很多跡象乃至近日的傳聞,難不正是因為某道德變質之後所形成的一種境地嗎?相信是的!但每凡一個家庭、或人與人之間到了這個地步,誰對誰錯應該是已不重要了,與其互不安生,莫若讓零亂的心在風中沉默!陳某富佬的海外70億巨捐,當然也不是他的錯,潘先生的寧捐外邦也不問瘟疫,也不是他的錯,中國缺錢誰的錯?也許都沒有錯,錯的只有是時代、是道德!是道德在社會時代中的缺失,是這個時代環境中的人性不再健全,是愛得不到更為合理的體現了。

也許到了此時此狀,誰對誰錯都是很難說得清和明了的了,誰又能明了他們的內心深深處所曾碰到所想的是些什麼呢?唯有從這些事兒上,讓我們可以略窺到這個社會時代的道德線,到底是在向哪個方向傾斜,這些意味著社會精英的名流富士的人性出現了哪些質態的變化?也許這正是我們所要探究和理解的東西。這種個體的道德衰落現象,或恰 恰正是對整個社會時代環境的一種相互映射!誰對誰錯,或真莫能重要了!

我們從幾千年前的道德道路上一路走來,直到今個時代環境中的道德狀態,也算是若明若現。從近代西方物質文明的大舉揮揚,舍卻傳承文明而崇洋眉外的內氣,曾一度讓時代所卑鄙到大舉模仿學習倡揚,甚至到N年前某大學校長叫囂著要廢除國語教學,可以說中國積聚了幾千外的人性道德底蘊,被徹徹底底的衝擊乃至踐踏,從文化到物質,從生活到醫療等各個方面領域,無一不毫無例外受到否定甚或癲覆。接受西方那種浮幻淺薄的生活習性,成了一種時尚和新的追求。都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失卻了對整個人性道德的捍護,致使人們在歷史的道 路上失去了一個正確的方向指引。人們不再以具備人性道德為美,不再以具有愛而覺得榮耀,不再以娼梟貪婪劫掠為可恥,黑白癲倒妄顧他人而自私自利。

所以,當我們在探問社會時代是否健康的時候,必需明白了:道德是愛的反映,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環境是否得以文明、康安、穩定和進步的標尺,也更是人性的具體體 現,是人區別於動物的唯一標準。

我想: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環境如若失卻了道德,沒有了人性,所有的文明和進步都是沒意義的。這種文明也必將是短暫的,如曇花一現。也正因為中國的道德觀念歷來從不缺失,我們這個幾千年文明才得以延續、傳承下來!

相關焦點

  • 德者,本也——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威麒拉杆箱書香
    如果輕斂薄賦,不與民爭利,雖然暫時似乎失了一些財富,卻得到了民心。有了民眾就能長保國土,會有源源不斷的財富供你享用。因此,有義才有利,無義則無利。這種義利之間的關係講的再透徹不過了。如果把「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僅僅理解為重義輕利,顯然是不夠全面的。(王磊.走出歷史的幻影——評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的「道德中心主義」論[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14-21.)
  • 富有之謂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
    在談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一典故,強調了企業發展創新的重要性,指出企業家創新活動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關鍵。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出自《周易·繫辭傳》。從字面理解,「業」是成功、功業,「德」是德行、道德。什麼都能擁有叫「大業」,每天都在進步叫「盛德」。這句話表面看比較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意涵非常飽滿。
  • 《道德經》: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福氣,可以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一帆風順。 古人說,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人的福氣不是天定的,而是自己求來的,或者說,是自己修來的。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啥意思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九章中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一章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還會殘留難以消除的怨恨,這怎麼可以能算是妥善呢?
  • 江霖:國無德不興,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人無德不立
    另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次課程講到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用明德引領風尚: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企無德不盛,家無德不旺。此處的德即為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道與德的關係:道就是價值體系,德就是行為規範。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何意?裡面藏著道家「報怨以德」大智慧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老子》一書的第79章的內容,屬結論性總結。要理解「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無親」和「善」,首先得綜合理解前文中的「(報怨以德)。和大怨,必有餘怨」,篇幅有限,這一點下文再議。
  • 《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 《天道》:說盡弱肉強食下的人性法則
    由《遙遠的救世主》改編的電視劇《天道》,歷經13年,依然是現象級的存在。很多人折服於丁元英的神話,很多人在解讀《天道》裡的處事哲學,以及高人的悟道。 只是,就像有一位粉絲所說的,所有自以為看透《天道》的人,回到現實中,都仍然不過是劉冰。
  •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商道酬信
    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立即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但曾國藩並沒有玻璃心,堅持勤奮好學,終成一代之聖。地道酬德地道酬德,出自《周易》卦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地承載萬物,滋養萬物,萬物沒有貴賤,同等對待,這便是坤卦的德。君子應如大地般增厚美德,助人行善,方能逢兇化吉。
  • 道德經,大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先來看一下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續發展
    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法自然。他老人家不會騙我們,他說的話很多都應驗了。 最好的醫生是自身!相信老子《道德經》,人道法道,道法自然,才是根本!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飲食男女,善莫大焉。 飲食,吃飯;男女,繁衍。 飲食,吃飯,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食色,繁衍,性也,本性,自然本性,德性。 尊道貴德,尊道而行為德,背道而行是無德。
  • 眾妙之門:有無之境—藏於《道德經》深處的文化密碼
    這種解讀及其牽強,南歌認為:天地之始就是萬物之母,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個觀點會驚訝得幾乎跳起來。那是因為《道德經》裡的有無不是我們所以為的有和無。「無」即道,這一點,沒有什麼歧義。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道就是天地之始,就是萬物之母,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道生萬物,但不據為己有,道有補養萬物之為,卻不自恃有功,道使萬物成長,卻不去主宰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天人合一老子《道德經》中的闡述的「道」和「德」完美的結合!
    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這個「道」這種至高至上的東西,(高低和上下只是我們相對而言,其實道並無上下左右的區分,這在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二章裡面有詳述。)因為它的理論過於深奧精微,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空靈籠統的「道」很難把握它的定義。那麼怎麼辦?其實可以在人的身上體現出來這個「道」的真意。
  • 道德經68章,不武,不怒,不與,謙下處事
    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所以善為士者不武,反而不一定是用武力逞強的人。這樣理解,戰爭思索的是戰略層面,所以反而是文人,不武。說文: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孔子是對士重新做了定義;其實士最初始的含義就是男士,且是精氣神比較旺盛的男士。士,男性的符號。
  •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聖誕
    唐代帝王尊崇道教,奉老子為先祖,立廟祭祀。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太上老君為「大聖玄元皇帝」。故又稱之為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道經稱老子雖降生子殷代。但老子之號則始子無數劫,甚杳杳冥冥,渺邈久遠。開闢之前,復下為帝師,代代不絕,後又化生降世,為王者師。老君為代代化生,無世不在,只不過其名不同,故稱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立,建樹、成就。天之道,即天道。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此之為「有善有惡意之動」。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道」一般指的是天道自然,「德」則是指的人道。如此看來,無論是由天及人的《道德經》,還是由人思道德《德道經》,都沒有妨礙我們去探究這本書的意義。順道而為,那一切都是按其道,行其事,有因有果,循環往復;否則,就是失道,至於失道,那就不多說了,我想都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德關於「德」,在《德經》也就是《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也是有闡述的。「德」指的是人為,人道。
  • 淺析《釜山行》中的人性冷暖與道德責任
    電影中以喪屍作為刺激人性本能的導火索,使人們的各種行為本能在威脅自己利益的情況下被展露無遺,其中包括人性中美好純真的成分,也不乏罪惡複雜的存在。它讓我們多多少少看到了危急情況下各種身份的人的反應,從中折射了當下社會中的道德與責任問題,發人深省。
  • 道德經(17)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晚年因見周室日衰,棄官離開周國,過函谷關時,遇關令尹喜,關尹請為著書,於是作《上下篇》(即《老子》書),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過起了「隱士」生活。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把「道」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厭棄舊奴隸制的「禮制」,認為「大道廢,有仁義」(《第十八章》)。
  • 《天道》何為天道?天道是什麼?
    毫無疑問,天道在或不在都不影響我們自我追求,實際上我們老用天道來安慰自己,自嘲嘲笑的主體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時常也是論到囊中羞澀,怒指乾坤錯,這是人性的傲慢和偏見,不是真理真相,這是我們自欺欺人的鬼把戲,不是如實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