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
《莊子諵譁》囈談—德充符第九(內心豐富而德不外露)
何謂德不行?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上文孔子為魯哀公解釋了何謂「才全」,接著哀公又問「何謂德不行」,孔子對哀駘它的總結是「才全而德不行」。那麼德不行,就是內有才,而外不顯,不顯也不是造作,而是很自然的,就是顯,也還是不顯,現在所謂的過分謙虛,也不是德不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裡孔子借用譬喻來形容,外在的德,就像止水一般,絕對的公平而不傾斜,因而可以作為世間衡量的標尺。至人冥真合道,和光利物,楷模蒼生,動而常寂,所以「內保之而外不蕩者也」。能善作善成、萬物和平,一定是盛德之人才能做到,一定要先修身立行,然後才可成事和物。明齊日月而歸明於昧,功侔造化而歸功於物,這就叫德不形。
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哀公第二天見到閔子,就說,我本來自以為南面而為國君,憂慮人民的死生,已經夠得上一個合格的國君了,但是聽到孔子的言論,才曉得我徒有其表,而無其實,輕率地辦事而令國家衰亡。我與孔子並非是君臣關係,而是道德上的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