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書展現場油墨飄香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22日報導: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有一個特殊的展位特別吸引眼球、他們不是出版社,也不賣書,兩位老師傅帶著徒弟,在現場展示起了一門幾乎快被人遺忘的技藝——活字印刷術。
印刷業曾經的大部分江山都在這裡
活字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的泥活字標誌活字印刷術的誕生。活字印刷的使用過程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文書的內容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搭臺的是成立於上世紀50年代的上海字模一廠,曾經以生產銅字、鉛字模為主要業務。或許對今天的很多孩子來說無法想像,在幾十年前,正是這些銅模活字,印刷出了書籍、雜誌、報紙、甚至辭海。長久以來,在全國範圍內的字模廠只有三家——上海字模一廠,北京新華印刷器材廠、湖北丹江文字605廠。這三家工廠均在上世紀50年代成立,依靠著「身薄、體輕、字美」,當年由字模一廠開發的銅字模一舉取代了老式鑲模,拿下了全國印刷行業的大部分江山。「那個時代,就連外地的印刷品,大多數都是用上海的字模鑄造出的」大名鼎鼎的《毛澤東選集》第四卷、辭海、新華字典等,上面的字跡無不從中而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隨著計算機、雷射排版等先進技術出現,數字出版迅速崛起。傳統的銅、鉛模生產逐漸萎縮。擁有900多年歷史的印刷術在不到20年的時間,默默隱退到近乎絕跡。上海字模一廠昔日的光輝也被時代的大潮拍打著逐漸暗淡,大量製造設備、銅模、鉛活字面臨滅失。
轉型創新 文創禮品市場需求不俗
困境有時也是機遇,數字印刷、出版不可逆的大勢無形中也在推動著字模廠尋求轉身。字模一廠副廠長曹建平告訴記者,當字模生產幾乎不再有市場的時候,企業轉而將主要業務轉向文化創意產品的製作,市場需求不俗。最近,字模廠還在淘寶上開起直營店,從3元一個的鉛字模到50一張的拓印,甚至好幾千的鉛版,都可以通過包裝加工作為文化禮品進行銷售。在每一個商品說明頁面上,記者看到,客服人員都用紅色大號字體寫著這樣一句話:「謝謝大家,希望大家口口相傳幫我們宣傳,我們賣的不是商品,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
在展臺的一頭,兩位字模廠已經退休的「老師傅」在現場做演示,從幾千個單一字模中挑選組成模板,反覆在模板上刷上油墨,隨後在模板上覆蓋上一層宣紙紙張,然後便開始進行最為細緻的一步工作——拓印,在薄薄一層紙上加上壓力,字便會在紙上呈現。「要保證成品的墨跡均勻這一步至關重要」。在書展為期7天的時間裡,他們每天都要在這裡站上十幾個小時,重複每一道拓印工序。嚴師傅說,他已經退休了,是被廠裡請來幫忙,為的就是能讓更多的人還記得有這樣一門手藝。現場所製作的拓片均可售,每頁50元。嚴師傅告訴記者,「我們每年都會來書展,很多讀者是專程來買的,覺得裱起來很好看,也有來找我們定製的。現在反響最好的就是《三字經》、《千字文》、《心經》等這些具有文化內涵的拓印工藝品。
傳承很難 活字印刷還能活多久
展臺另一邊,一起參與製作的還有一位年輕人,老師傅叫他小張,人很靦腆,不愛說話,是去年才進廠的「新鮮血液」,原先學的是電器專業,進廠之後反倒對字模產生了興趣。小張告訴記者,要新做一副模板需要經過繁瑣的過程,從字模庫裡挑出字號一致的文字,然後排版,在活字印刷術中,排版工序如同排兵布陣,每一個小小的字塊都有它的位置。活字印刷,挺枯燥但也挺有趣的。小張說,他對現在的收入還比較滿意,家裡人也支持他,只是在被朋友們問到他是幹什麼的時候,他總要費勁解釋一番,之後,大家還是不太能理解。
字模一廠現在還有員工十幾人,曹建平說其實他並不太擔心員工的「吃飯」問題。這幾年,企業成功申請到了上海市文創基金。前兩年,還收到國家新聞出版總局的委託,為籌建印刷博物館分館來收集一批老的文印工具、產品、機器,通過回購,企業成功獲得了上百萬的收益。他最擔心的是再過3、4年,廠裡最後一批能掌握整套拓印技藝的員工都要退休了,沒有人傳承,是當前字模廠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小張這樣的「孩子」能不能成為「繼承者」,曹建平現在還不太確定,一門手藝的代代相傳絕不僅僅只靠一個人,要有發自內心對這門手藝的喜愛,還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氣,很難。
展臺現場人頭攢動、油墨飄香,有人在用手機拍照、錄製視頻,有人買走了價格不菲包裝精美的拓印工藝品。有的家長牽著孩子的手告訴他們這是活字印刷術,是中國的偉大發明。只是誰都不知道活字印刷的生命力還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