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還能「活」多久?他們還在堅持這門古老技藝!

2020-12-16 第二自然

招募進行中

杭州七堡地鐵站匠人街區持續招募中

詳情請點擊 匠人街區招募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因為製作精良獲得了不錯的口碑,這部劇的服化道和場景都十分考究,對於宋朝的禮儀、風俗、文化等都高度還原,其中也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有一位燒字的畢姓師傅就是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昇。

之前有新聞報導韓國申遺活字印刷,引起不小的爭議,其實只是韓國的一本佛經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印刷術毫無疑問是中國的發明,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畢昇製作使用活字的內容,「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最早的有關木活字的記載是在元代王楨《農書》附後的《造活字印刷法》中有詳細介紹。

活字印刷從泥活字、木活字到銅活字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清末民初,外國的印刷術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中國的傳統印刷術。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不太能看到活字,目前中國的印刷出版行業也幾乎沒有在用活字印刷的,只有一些地區因為有修家譜的傳統習俗,還能看到木活字印刷。浙江瑞安東源和福建寧化,是目前已發現的僅存留的兩處木活字印刷地。

2001 年,有記者意外在東源村發現修譜師用木活字印刷技藝修譜,後經媒體報導,引起了當地政府和社會人士的關注,2008年木活字印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技藝主要在王氏家族中傳承,元朝初年,王法懋用木活字印刷開始修譜,到現在這項傳統技藝一直在王氏家族中傳承,東源村至今還是有非常強的宗族觀念,每隔二三十年,每個宗族都要續修一次族譜。

王氏家族第23代傳承人王超輝,生於1955年,從19歲入行到現在已經堅持了46年。剛入行的時候,只有初中文化的王超輝認繁體字十分困難,只有一邊背《華山字典》一邊和師傅學撿字,剛開始學刻字時,他手上也都是傷口,不過他非常能吃苦耐勞而且還十分聰明,很快就出師了。

四十多年來,王超輝每年刻1萬多個木活字,他所用的木活字印刷工藝和王楨在《造活字印刷法》中記述的基本一樣,保留了包括取材、制模、寫字、刻字、檢字、排版、校對等十幾道工序。其中,刻字有刀法,撿字有口訣,排版有格式。

刻字的技術不難,講究的是速度,在同行中,王超輝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用毛筆寫好反字再刻出來,一個字花費十分鐘,這是經過40多年不斷練習才能達到的速度。刻、印用的是老宋體,字形古拙,手刻的字比機器做出來的還好看。撿字訣是東源村獨有的創意,口訣包括了絕大部分漢字的部首,只要熟稔於心,就可以快速完成撿字。排版有兩種格式:序、跋按古籍版式,正頁分為單開的3裁和4開兩種版式,豎排。

木活字印刷的家譜可保存上千年,在東源當地及附近地區,木活字印刷不僅是一種技藝,也是生活的必需,所以即使在今天,因為有著修家譜的需求,木活字依舊能流傳下去。王超輝所繼承的,也不僅僅是這門手藝,更是一種古老的職業修譜師。他認為修宗譜是古老的事情,老宋體和木活字這樣古老的印刷方法,才能與之相配。

在福建寧化也有著宗族修譜的習俗,寧化是客家祖地,從明代開始就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文林堂是寧化唯一的傳統木活字作坊,文林堂第四代傳人邱恆勇是當地僅存的使用木活字印刷的修譜師。

他14歲跟著父親學習這門技藝,20 歲從父親手中接過文林堂,沿用的還是明清時期的純手工工藝。

製作過程先是寫反字,一般都是繁體字,然後再刻字,主要用的是山梨木,刻好入庫,邱恆勇目前一共有約12萬活字,需要印刷時,再從字庫選字,然後排版,校對,印刷。印刷所用紙張是當地手工製作的紙,十分柔韌,能保存百年。

邱恆勇對於木活字印刷的發揚有著自己的創新之路,他緊跟時代,走進各大文博會,發展文創產品,並且在12年就開啟了淘寶店,出售、定製木活字工藝品,讓傳統技藝走進日常生活。文林堂除了修族譜,也會為一些文人學者印刷書籍,用木活字印刷承印的書籍《黟縣百工》別輯,在2014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圖書」

在海峽對面臺灣的一家小店裡,有著全世界最古老的一套活字銅模,臺北日星鑄字行由張錫齡創立於1969年,後由張錫齡的兒子張介冠接手,日星的意思是「日日新,日日生產,日日生財」,秉承昔字,惜字,習字的理念,現在是臺灣唯一僅存的鑄字行。

日星鑄字行專門生產鉛體文字,不鑄模,之前給他們提供字模的是上海字模一廠,而現在的上海字模一廠早已不進行字模相關的生產了,原廠址也用作其他用途,但廠裡的一些老師傅們費了很多財力精力保留下了部分字模。

日星鑄字行裡有著楷體、宋體、黑體三種字體,初號到六號七種大小的鉛活字,每種都有一萬多字,加起來近30萬種字形。招牌是源於民國上海的風行正楷,日星鑄字行裡有好一部分字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做的,1948年被帶到臺灣保留下來,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了。

生產鉛活字的過程非常艱苦,熔爐要燒到300多度才能讓鉛塊融化成鉛水,再將鉛水倒入鑄字機中,鑄造要保持高溫,空調和電扇都不能使用,工作環境十分悶熱,鑄字的人還要保持耐心和謹慎,如果不小心沾到鉛水就會被燒傷。

日星鑄字行裡的這些鉛字每個都是工匠投注全部精力,獨一無二純手工打造,字形雅致,有著書法的結構與美感,鉛印文字獨特的觸感會讓人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

但是鉛字和鑄造鉛字的銅字模都在不斷損耗,現在也難以找到修復銅模的工匠,張介冠也嘗試自己修復但遠遠趕不上消耗的速度,於是17年張介冠啟動了「字體銅模修復計劃」。

曾經看著身邊的同行一家家關門,張介冠也想過放棄,但後來他發現做不到,他沒辦法將這個流傳近千年的文明資產送進歷史的灰塵裡,他憑著信念,變賣了祖產,撐了下來,他認為文化應該屬於全部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東西的好和其歷史文化上的價值。

日本印刷術來源於歐洲和朝鮮,都是中國印刷術的二次傳播,日本的活字印刷和茶、香一樣,向中國學習了以後,再融合本土特色,形成他們獨有的一套。

在日本長崎縣的小值賀島有一家四代傳承的活字印刷廠晉弘舍印刷廠,目前這個家庭作坊已經傳承到第四代橫山桃子了。

小值賀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相關記錄,現在的小值賀島上既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便利店,但這座小島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勤勞善良的島民。

晉弘舍活字印刷廠已有100年的歷史,原本是綜合商社,因為第二代有著 「活字印刷是文化事業」的強烈想法,就把印刷廠留在自己手邊,其他事業被分了出去。然後印刷廠就一直經營到現在,印刷著島民生活必須的所有物品:船票、傳單、信封、賀卡、名片等等。

晉弘舍的第四代傳人橫山桃子,雖然在小的時候,因為家裡經營印刷廠,印刷已經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她並沒有想把這個當做職業,大學的時候橫山桃子離開小島去學習設計,在一次參觀印刷廠的時候看到活字印刷機,讓她想起祖父曾說的「活字印刷是一項文化事業」,想著活字印刷不能在她這裡斷掉,她也熱愛著這個從小生活的小島,於是在2011年回到故鄉,和家人一起經營印刷廠。

對於學習設計的橫山桃子來說,活字印刷就像是文字與圖畫組合的藝術,她對於活版印刷和小島是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情感,為了活字印刷和小島都能有更好的發展,她創立了OJIKAPPAN品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小島和島上的活字印刷。

目前活字印刷要用於大批量出版印刷已經不太可能,要傳承這門傳統技藝以及將其中的文化保留下來,需要結合活字靈活可隨意組合的特點以及獨特的視覺效果,用於其他設計、裝飾表演等領域。

另外可以積極開發活字相關的文創產品, 兩處木活字印刷地東源和寧化也可以將木活字和旅遊結合,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最後還可以跨界合作,活字體驗要從文博機構走出去,進到現代商場,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項非遺傳承品的製作樂趣。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籤約年限:1-2年。

免租期:3-4月(7月1日前確認)

建築面積:28㎡-54㎡,1間108㎡

相關焦點

  • 上海書展現場油墨飄香 活字印刷還能"活"多久
    圖片說明:書展現場油墨飄香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22日報導:在今年的上海書展上,有一個特殊的展位特別吸引眼球、他們不是出版社,也不賣書,兩位老師傅帶著徒弟,在現場展示起了一門幾乎快被人遺忘的技藝——活字印刷術
  • 上海書展現場油墨飄香 活字印刷還能「活」多久
    印刷業曾經的大部分江山都在這裡  活字印刷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關於活字印刷的記載首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的泥活字標誌活字印刷術的誕生。活字印刷的使用過程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文書的內容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 傳承活字印刷技藝的「益興堂」
    【一線調研】      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在湖南瀏陽小河鄉的大山裡,有一座老農舍,堂房門楣上懸掛著門匾,上書「益興堂木活字印刷坊」九個大字,這便是潘根業的活字製作坊,也是他父親留下來的品牌。
  • 體驗古老印刷技藝、探訪姓氏秘密……「活字生香」文化藝術展亮點多
    「活字體驗互動」區內設置了活字「迷宮」,走在其中,探訪姓氏的秘密、尋根問祖;還有傳人帶你體驗活字印刷,現場有鉛活字拓印、雕版印刷、絲網印製等古老印刷技藝的體驗,還能DIY百家姓鑰匙扣。這些活動讓觀眾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知感悟中國文化。
  • 瀏陽小河|木活字印刷全套工具與技藝
    清道光年間,瀏陽小河譜師班潘根業的祖輩,益興堂的創始人潘順烈從江西學會木活字印刷,成為湘贛邊界著名的譜師,一傳,就是五代。 在現代印刷風行後,木活字印刷最大的用途便是修族譜,這樣的族譜,典雅老宋體字形清雋,版式古樸,墨跡清晰,長久保存依舊紙張鮮明,遠勝現代印刷版。如今,幾乎沒有人知道小河還如此完整保存著木活字印刷全套工具與技藝。
  • 水西門社區帶你體驗傳統技藝·活字印刷術
    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費玉紅)活字印刷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瑰寶。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這門古老的技藝已不被大眾所熟知。為了讓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體驗活字印刷術的奧秘,12月15日,水西門社區組織13名青少年開展了「傳統技藝·活字印刷」少兒傳統文化主題活動。
  • 幾十年如一日,這些日本人還在堅持活字印刷
    但這,都是桃子「修行」的一部分。事實上,雖然活字印刷已經堪稱罕見,但晉弘舍並不是日本仍然在做活字印刷的唯一一家工廠。在日本全國各地,時不時都會湧現這樣的報導:幾十年如一日,某某百年老鋪堅持活字印刷。又或者, 某個年輕人忽然投身活字印刷,從此專心做起了手工作坊主。每每有這樣的新聞,媒體總是樂意報導;讀者對這樣的新聞也是喜聞樂見。
  • 在活字印刷體驗館 體驗印刷手作的樂趣
    近日,180多個孩子聚集在長江日報印務工業園的活字體驗館裡,其笑晏晏、寂靜無聲,只聽見鉛字放進木盒的聲音,他們都來自武漢市第二聾啞學校,孩子們將所需的鉛字一個個揀出來,按順序排好,刷上油墨,覆上新聞紙。經過2個多小時的操作,一首首《詩經》裡的篇目就印到了紙上,做成了一份份獨一無二的小報紙。
  • 杜甫草堂端午節活動:活字印刷 拓片技藝 折彩粽
    杜甫草堂端午節活動:活字印刷 拓片技藝 折彩粽 2014-06-03 11:29:36除了傳統的包粽子等端午保留節目外,現場還特別準備了活字印刷術、拓片技藝等平日裡難得一見的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在傳統佳節感受傳統文化,這樣的新穎活動讓參與者大呼過癮。  小拓片有大學問  昨日,草堂萬福樓前活字印刷術、拓片技藝、折彩粽等互動展臺一字排開,現場人山人海,大家紛紛爭相體驗這些傳統文化。
  • 活字印刷體驗館在中國悄然走紅
    新華社瀋陽4月15日電(丁非白 洪可潤)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中國東北城市瀋陽渾河南岸的一家活字印刷體驗館裡,8歲的羅夢將所需的鉛字一個個揀出來,按順序排好,刷上油墨,覆上宣紙。經過1個多小時的操作,羅夢將這首《春曉》印到了宣紙上。  「我是專門帶孩子來體驗的。」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2007年2月13日,縉雲新屋村發生了一起離奇盜竊案,一村民放在家裡的一套800斤重的「活字印刷鋪」不翼而飛了!由此揭開了一個秘密:稀有的完整活字印刷鋪還「活」在縉雲!話說縉雲舒洪鎮新屋村的麻志榮家,以前是世代繼承編、印族譜生意的大戶人家。
  • 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他還在傳承
    數百位演員組成方陣,用漢字「和」的演變過程,向世界展現我國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讓無數人為之驚嘆。人們在自豪之餘,不禁要問:這種古老技藝是否早已失傳,只能去博物館看了?其實不然,在浙江溫州瑞安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依然完好的保存著。
  •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江蘇省揚州市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之後,上海美華書院的主任姜別利(William Gamble),不僅利用電鍍方式複製香港的漢字活字,也自行開發新的漢字活字,並制定號數,奠定了漢字活字的基礎。之後姜別利退休返美前,應日本活字印刷的先驅本木昌造之邀,至長崎傳授漢字活字印刷技術,開啟了日本的西式活字印刷時代。
  • 幾十年如一日,這些日本人竟然還在堅持活字印刷
    他們是這樣一種人:做著那些你總想著10年、20年後要做卻一輩子也沒能去做的事情。    橫山桃子的爸爸是晉弘舍活字印刷廠的第三代傳人。  她仍然用著爺爺那一代起就開始用的活字,印刷品帶著一股穿越時空而來的隔世之感。
  •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
    「活字印刷」,原來這麼神奇!,一般大家都只能通過書本了解這門古代印刷方法。不過,在延安西路1538號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畢昇館」裡藏著一件寶貝,能夠讓你親身體驗活字印刷的奧秘,它就是鎮館之寶「排版工作檯」。北宋慶曆年間,畢昇發明活字版印刷,隨後才有了南宋木活字、元代錫活字和明代銅活字。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現代的印刷技術已十分成熟。但對人類文明來說,活了千年的活字印刷術值得每個人永遠銘記。話不多說,快跟隨小編的鏡頭,一起近距離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吧。
  • ...上海,字模,印刷,展覽,巡展,字體,傳承,智慧財產權,活字印刷術...
    活字藝術傳承過程中有哪些亮點?這個展覽將告訴你答案。由上海印刷(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上海字模一廠有限公司承辦,上海映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的「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7月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據悉,展覽將為期一個月,市民可免費前往參觀。
  • 回鶻文木活字: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
    因每枚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跡和磨損,說明曾經曾頻繁印刷過書籍和文獻。」楊富學說。目前史料中沒有關於回鶻文木活字使用的有關確切記載,對其使用年代是根據敦煌地區回鶻人活動的史料以及莫高窟興衰的歷史等,推測應在12世紀到13世紀上半葉之間。實際上,這只是活字被棄用而封存的年代,而雕刻與使用它的年代必定比之更早。
  • 中華印刷博物館十周年,恢復失傳近半個世紀的石版印刷技藝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石印技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這門技藝幾經失傳。為了使失傳近半個世紀的古老印刷技藝得以還原和恢復,近年來,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翻閱大量史料,尋訪曾經做過石印工人的老工匠,甚至走訪了歐洲的石印工廠。在土山灣博物館、中國美術學院等合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許多難題如「石印機器怎麼用」「特殊試劑怎麼調配」等都有了答案。
  • 張文才:把活字印刷體驗館開遍全國
    但邂逅了「時光印記」、接觸了活字印刷之後,理工男心中的文藝之火被徹底點燃。他不顧家人的反對辭去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了這個當時並不算火的行業。六年的堅持,讓時光印記成了國內最火的文創IP之一,而作為經歷者,張文才也明白了一件事,只要夠喜歡、夠努力,情懷完全可以當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