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進行中
杭州七堡地鐵站匠人街區持續招募中
詳情請點擊 匠人街區招募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因為製作精良獲得了不錯的口碑,這部劇的服化道和場景都十分考究,對於宋朝的禮儀、風俗、文化等都高度還原,其中也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有一位燒字的畢姓師傅就是活字印刷的發明者畢昇。
之前有新聞報導韓國申遺活字印刷,引起不小的爭議,其實只是韓國的一本佛經被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金屬活字印刷品。印刷術毫無疑問是中國的發明,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畢昇製作使用活字的內容,「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最早的有關木活字的記載是在元代王楨《農書》附後的《造活字印刷法》中有詳細介紹。
活字印刷從泥活字、木活字到銅活字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清末民初,外國的印刷術傳入中國,逐漸取代了中國的傳統印刷術。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不太能看到活字,目前中國的印刷出版行業也幾乎沒有在用活字印刷的,只有一些地區因為有修家譜的傳統習俗,還能看到木活字印刷。浙江瑞安東源和福建寧化,是目前已發現的僅存留的兩處木活字印刷地。
2001 年,有記者意外在東源村發現修譜師用木活字印刷技藝修譜,後經媒體報導,引起了當地政府和社會人士的關注,2008年木活字印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技藝主要在王氏家族中傳承,元朝初年,王法懋用木活字印刷開始修譜,到現在這項傳統技藝一直在王氏家族中傳承,東源村至今還是有非常強的宗族觀念,每隔二三十年,每個宗族都要續修一次族譜。
王氏家族第23代傳承人王超輝,生於1955年,從19歲入行到現在已經堅持了46年。剛入行的時候,只有初中文化的王超輝認繁體字十分困難,只有一邊背《華山字典》一邊和師傅學撿字,剛開始學刻字時,他手上也都是傷口,不過他非常能吃苦耐勞而且還十分聰明,很快就出師了。
四十多年來,王超輝每年刻1萬多個木活字,他所用的木活字印刷工藝和王楨在《造活字印刷法》中記述的基本一樣,保留了包括取材、制模、寫字、刻字、檢字、排版、校對等十幾道工序。其中,刻字有刀法,撿字有口訣,排版有格式。
刻字的技術不難,講究的是速度,在同行中,王超輝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用毛筆寫好反字再刻出來,一個字花費十分鐘,這是經過40多年不斷練習才能達到的速度。刻、印用的是老宋體,字形古拙,手刻的字比機器做出來的還好看。撿字訣是東源村獨有的創意,口訣包括了絕大部分漢字的部首,只要熟稔於心,就可以快速完成撿字。排版有兩種格式:序、跋按古籍版式,正頁分為單開的3裁和4開兩種版式,豎排。
木活字印刷的家譜可保存上千年,在東源當地及附近地區,木活字印刷不僅是一種技藝,也是生活的必需,所以即使在今天,因為有著修家譜的需求,木活字依舊能流傳下去。王超輝所繼承的,也不僅僅是這門手藝,更是一種古老的職業修譜師。他認為修宗譜是古老的事情,老宋體和木活字這樣古老的印刷方法,才能與之相配。
在福建寧化也有著宗族修譜的習俗,寧化是客家祖地,從明代開始就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文林堂是寧化唯一的傳統木活字作坊,文林堂第四代傳人邱恆勇是當地僅存的使用木活字印刷的修譜師。
他14歲跟著父親學習這門技藝,20 歲從父親手中接過文林堂,沿用的還是明清時期的純手工工藝。
製作過程先是寫反字,一般都是繁體字,然後再刻字,主要用的是山梨木,刻好入庫,邱恆勇目前一共有約12萬活字,需要印刷時,再從字庫選字,然後排版,校對,印刷。印刷所用紙張是當地手工製作的紙,十分柔韌,能保存百年。
邱恆勇對於木活字印刷的發揚有著自己的創新之路,他緊跟時代,走進各大文博會,發展文創產品,並且在12年就開啟了淘寶店,出售、定製木活字工藝品,讓傳統技藝走進日常生活。文林堂除了修族譜,也會為一些文人學者印刷書籍,用木活字印刷承印的書籍《黟縣百工》別輯,在2014年被評為「中國最美圖書」。
在海峽對面臺灣的一家小店裡,有著全世界最古老的一套活字銅模,臺北日星鑄字行由張錫齡創立於1969年,後由張錫齡的兒子張介冠接手,日星的意思是「日日新,日日生產,日日生財」,秉承昔字,惜字,習字的理念,現在是臺灣唯一僅存的鑄字行。
日星鑄字行專門生產鉛體文字,不鑄模,之前給他們提供字模的是上海字模一廠,而現在的上海字模一廠早已不進行字模相關的生產了,原廠址也用作其他用途,但廠裡的一些老師傅們費了很多財力精力保留下了部分字模。
日星鑄字行裡有著楷體、宋體、黑體三種字體,初號到六號七種大小的鉛活字,每種都有一萬多字,加起來近30萬種字形。招牌是源於民國上海的風行正楷,日星鑄字行裡有好一部分字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做的,1948年被帶到臺灣保留下來,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了。
生產鉛活字的過程非常艱苦,熔爐要燒到300多度才能讓鉛塊融化成鉛水,再將鉛水倒入鑄字機中,鑄造要保持高溫,空調和電扇都不能使用,工作環境十分悶熱,鑄字的人還要保持耐心和謹慎,如果不小心沾到鉛水就會被燒傷。
日星鑄字行裡的這些鉛字每個都是工匠投注全部精力,獨一無二純手工打造,字形雅致,有著書法的結構與美感,鉛印文字獨特的觸感會讓人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裡。
但是鉛字和鑄造鉛字的銅字模都在不斷損耗,現在也難以找到修復銅模的工匠,張介冠也嘗試自己修復但遠遠趕不上消耗的速度,於是17年張介冠啟動了「字體銅模修復計劃」。
曾經看著身邊的同行一家家關門,張介冠也想過放棄,但後來他發現做不到,他沒辦法將這個流傳近千年的文明資產送進歷史的灰塵裡,他憑著信念,變賣了祖產,撐了下來,他認為文化應該屬於全部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東西的好和其歷史文化上的價值。
日本印刷術來源於歐洲和朝鮮,都是中國印刷術的二次傳播,日本的活字印刷和茶、香一樣,向中國學習了以後,再融合本土特色,形成他們獨有的一套。
在日本長崎縣的小值賀島有一家四代傳承的活字印刷廠晉弘舍印刷廠,目前這個家庭作坊已經傳承到第四代橫山桃子了。
小值賀島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的相關記錄,現在的小值賀島上既沒有電影院也沒有便利店,但這座小島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勤勞善良的島民。
晉弘舍活字印刷廠已有100年的歷史,原本是綜合商社,因為第二代有著 「活字印刷是文化事業」的強烈想法,就把印刷廠留在自己手邊,其他事業被分了出去。然後印刷廠就一直經營到現在,印刷著島民生活必須的所有物品:船票、傳單、信封、賀卡、名片等等。
晉弘舍的第四代傳人橫山桃子,雖然在小的時候,因為家裡經營印刷廠,印刷已經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她並沒有想把這個當做職業,大學的時候橫山桃子離開小島去學習設計,在一次參觀印刷廠的時候看到活字印刷機,讓她想起祖父曾說的「活字印刷是一項文化事業」,想著活字印刷不能在她這裡斷掉,她也熱愛著這個從小生活的小島,於是在2011年回到故鄉,和家人一起經營印刷廠。
對於學習設計的橫山桃子來說,活字印刷就像是文字與圖畫組合的藝術,她對於活版印刷和小島是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情感,為了活字印刷和小島都能有更好的發展,她創立了OJIKAPPAN品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這個小島和島上的活字印刷。
目前活字印刷要用於大批量出版印刷已經不太可能,要傳承這門傳統技藝以及將其中的文化保留下來,需要結合活字靈活可隨意組合的特點以及獨特的視覺效果,用於其他設計、裝飾表演等領域。
另外可以積極開發活字相關的文創產品, 兩處木活字印刷地東源和寧化也可以將木活字和旅遊結合,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最後還可以跨界合作,活字體驗要從文博機構走出去,進到現代商場,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這項非遺傳承品的製作樂趣。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籤約年限:1-2年。
免租期:3-4月(7月1日前確認)
建築面積:28㎡-54㎡,1間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