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村風情民宿 |
人民網訊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添清景,疏韻入芭蕉」「東風一夜芭蕉綠,亦似含愁卷半心」……歷代的淺吟低唱,使一片片芭蕉葉充滿了浪漫的色彩。
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邦溪鎮,也有一個稱之為「芭蕉」的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在不斷地提檔升級。這裡人們淳樸、風景如畫,浪花輕輕衝蕩著芭蕉湖的回聲,敲響千年黎族人的懷想;歷史的產物,訴說著那個遠去的年代;歲月的劃痕,在這裡保存完好;雨滴芭蕉的清靈脆響,穿過古寨寂靜的陌巷,斜陽阡陌,閱盡她三千餘年的榮光。
脫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吃上了旅遊飯
芭蕉村隸屬邦溪鎮南班村委會,位於鎮墟西北角的芭蕉水庫旁,屬熱帶島嶼季風氣候,四季如春,芭蕉嶺上有大量的原始生態林,每天都釋放大量有益健康的天然負氧離子,是個宜居的地方。芭蕉村背靠芭蕉嶺,周邊風景優美,映山映水。芭蕉村是一個傳統的黎族村寨,民風淳樸。村民時而耕作田間,時而捕魚水上,日出而作,日暮而歸,盡顯一派悠遠、和諧的田園風光。
走進芭蕉村,遠山蒼翠,近水清澈,綠樹紅花掩映下,數十棟別墅式民居整齊排列,芭蕉客棧、生態停車場、旅遊慢道一應俱全。大樹造型的村門寓意著黎族人民長期居住在深山,以大樹為形象,體現了一種生態文化和芭蕉村作為鄉村遊的重要景點,寄寓著將這個黎族聚居村旅遊產業做大做強,使之長成「參天大樹」的希望和願景。
但在「美麗鄉村」建設之前,芭蕉村裡僅有一戶平房,其餘的都是年代較久的低矮瓦房和茅草房,村道是泥土路,環境衛生髒亂差;經濟收入主要靠零散種植的甘蔗、木薯和水稻等低效作物,產業層次偏低、結構不優,農民人均收入遠低於鎮裡的平均水平,全村119戶有42戶是貧困戶,是當時遠近有名的貧困村、「光棍村」「垃圾村」。
2012年,芭蕉村被列入白沙縣「美麗鄉村計劃」,採取農戶出一點、政府出一點、銀行貸一點、集體補一點的形式,共投入3000多萬元為每戶建143平方米的具有黎族風格的二層樓房。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樓房,也在訴說著芭蕉村的發展
近些年來,白沙縣以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為引領,結合產業扶貧要求,以芭蕉村為試點,制定旅遊產業發展規劃,讓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金入股,成立了白沙芭蕉村休閒觀光專業合作社,整合全村土地大力發展農業觀光遊、休閒鄉村遊和特色種養殖業,積極探索實施鄉村旅遊脫貧。整合資金啟動休閒農莊建設,打造集住宿、特色餐飲、自駕遊、自行車綠道、休閒度假、垂釣等為一體的綜合型休閒農業園。目前完成上山漫道、停車場、芭蕉客棧、旅遊公廁等基礎設施建設。
隨著「美麗鄉村」的建成和旅遊產業規劃的逐步實施,芭蕉村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嬗變,農民收入大幅提高,2016年實現了整村脫貧。如今,芭蕉村甩掉了貧困村、「光棍村」、「垃圾村」的帽子,成為了白沙知名的致富村、文明村、生態村。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芭蕉再次提檔升級
村莊越來越美、群眾生活越來越幸福,但芭蕉村建設的腳步從未因此而停歇。今年,白沙縣委縣政府再次啟動芭蕉村提檔升級改造工程,進一步提升芭蕉村村容村貌、文化底蘊和造血功能。
「你看,這邊的涼亭已經建好了,既可以成為村民們的活動休閒場所,平時村兩委班子也可以放這裡開會了。」在芭蕉村,村委會主任高勇指著旁邊的新建的陶然亭高興地對記者說到。
不僅如此,此次提檔升級改造內容還包括村口廣場、兒童樂園、農家樂、農墾體驗區、驛站水吧、文化展示廣場、騎行驛站、民宿和林下活動區等諸多內容。
「這邊我們正在蓋咖啡屋,估計很快就能完工了,到時候你肯定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村莊休閒場所。」在村莊一角,工人們正在對村莊咖啡屋進行施工建設。
要說對此次升級改造感受最深可能村民和遊客們可能更有發言權。「我都已經忘了這是我第幾次入住芭蕉村了,每次來到這裡芭蕉都會給我一個全新的感覺,這次感覺更是越來越詩情畫意了,我們入住的民宿無論是周圍綠化和內部裝修都有了全新的改變。」深愛著芭蕉風格的遊客王女士如是說。在芭蕉村的民宿裡,隨處可見牆壁上懸掛著編織精美的黎錦,桌子上擺放著製作考究的陶器。這些陶器各有用途,有的栽植著花草,充滿了勃勃生機。村委會陳列室裡,擺放著若干個竹器,有圓盤、圓筒形的,繫著掛繩,可供挎在肩上盛裝物品。這些黎錦、陶器都是芭蕉村民前些年製作的,上面都有「大力神」圖案和芭蕉特色,深受遊客喜愛。
對於村莊變化帶來的益處村民王霞體會更深,「村裡的綠化越來越好了,文化氛圍也在不斷提升,現在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了,我們小賣部的生意也就跟著沾光了,收益更是翻番了,希望芭蕉越來越美。」
遇見,如畫芭蕉,歡迎您的光臨。(文杰 陳權)
(責編:李浩蓉、蔣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