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來」系列產品在展會上銷售火爆。 「百工造物」非遺創意基地供圖
本報訊(融媒體記者 王聰) 前幾天,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在無錫落下帷幕,吉祥物「運來」在展會上賺足了各方「眼球」。它基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惠山泥人「大阿福」的造型,經南京藝術設計師之手,融入了現代創意和非遺技藝,系列產品在展會上銷售火爆。
提起無錫惠山泥人「大阿福」,在人們印象中,它們是一團團的小泥人,個個胖墩墩,手捧福字,露出甜甜的微笑,惹人喜愛。
記者看到,「運來」與傳統的「大阿福」外形相差不大,都是彎彎的眉毛,胖嘟嘟的粉色腮紅。不同的是,「運來」懷抱著「魚」和「米」,契合本屆運博會的主題,象徵著江蘇「魚米之鄉」的豐澤富足:男娃名叫「福運來」,身穿以南京雲錦元素為底的傳統服飾;女娃名叫「喜運來」,身穿服飾以南通藍印花布為底,融入茉莉花圖案。
「運來」的設計者是南京著名藝術設計師、「百工造物」非遺創意基地負責人馬聰。在運博會開展前一個月,他就在腦海裡構思吉祥物的形象,如何突出會展舉辦地無錫的特色,並融入更多的文創元素。最終,他和團隊選定惠山泥人「大阿福」的造型,並融入跨界元素,如南京雲錦、南通藍印花布等非遺元素進行創新。
「在展會上,江蘇文旅直播平臺的直播銷售中,90組『運來』在三分鐘內銷售一空,現場訂單已經排到了45天以後。」馬聰說,整個展會期間,「運來」互動區接待了近5000人次。近百款泥人手辦系列形象和數十款文創衍生商品,首日收穫訂單約8萬元,現場銷售5萬多元。會展結束,無錫的手工藝人還在趕製「運來」產品,滿足紛至沓來的訂單。
同樣是無錫惠山泥人,為什麼「運來」在展會上受歡迎?馬聰回憶起自己的一個經歷。多年前,他拜訪無錫的一名老匠人,提出「大阿福」多年手捧猛獸或福字,能否換個物件。老匠人拒絕了,說「傳統不好改」。
「展會上,我們為無錫市設計了一款『運來』產品,男娃手捧無錫特產水蜜桃,女娃手捧無錫市花杜鵑花。」馬聰說,這一次他和團隊不僅改變了泥人手捧物件,還研發出「運來」的周邊,生產了文具、電子產品等多個門類數十款文創產品;並將「運來」形象引入「扭蛋」「盲盒」等孩子喜愛的玩具,讓泥人重新以玩具的「身份」回歸到孩子身邊。
馬聰介紹,下一步,他計劃與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先生合作,將絨花技藝融入「運來」系列產品,增加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更加突出非遺傳統技藝轉化後的當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