燴麵是啥,那可是河南美食的靈魂。對河南人而言,吃一碗熱乎的燴麵是一種習慣。
大農業時代,河南就是中華民族的文明高地。如今,河南那一碗紮實的燴麵更是捕獲了無數人的心。
燴麵,幾乎每家河南人都會做,白面混清湯,放點煮熟的青菜,醬料是辣椒,工藝實在是平平無奇。但那看似一碗簡單的麵條,蘊藏著河南人的精神。
河南鄭州原來叫鄭縣,聚集的多是貧苦大眾,燴麵量大,一大碗下肚,禦寒又管飽。
燴麵的歷史並不長。
抗戰時期,日軍炸鄭州,當時有位趙榮光廚師正在煮麵,敵軍飛來,趙師傅只能躲開。但回來發現麵條煮大勁了,又捨不得扔掉,只好加點羊肉湯燴燴再吃,沒想到味道出奇的好,於是燴麵就誕生了。
河南燴麵重在其湯,羊湯是成敗的關鍵。
羊骨與羊肉熬製成湯,湯白而不清澈。面也得有講究,必須得是手工面。純手工醒面揉四次,再下勁出團,手工擀麵,入鍋前再醒半個小時。
麵條還得純手工抻開,面胚子拉製成寬1.5釐米,厚0.1釐米的帶狀,豎著撕開,頭尾相連成一個圓形,整個下鍋,用嘴咬斷才能吃到。碗底都得放豆芽,海帶絲,蔥花油等,還可以放鵪鶉蛋、木耳、麻醬。
河南燴麵得一鍋一碗燒開。湯沸面熟,起鍋盛碗,撒一把香菜和幾片羊肉,才香。
吃燴麵還得配小菜。蒜泥拍黃瓜、皮蛋豆腐、手切羊肉,一一皆可。
當然,羊油辣椒必不可少。以西北產的秦椒為佳,羊油和大料反覆翻炒,生芝麻五香粉拌入,燴麵的味道才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