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局部》特集《線條的盛宴》上海首映

2020-12-10 澎湃新聞

陳丹青《局部》特集《線條的盛宴》上海首映

2020-11-06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陳丹青為公眾講述世界藝術的視頻節目《局部》,首季在北京實拍,二季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實拍,三季在義大利十餘座文藝復興城邦實拍,總計44集,由北京看理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陸續出品,五年來,《局部》播出點擊量累積1.5億。

今年年初,山西博物院首次展出四座北朝(公元六世紀)墓室壁畫,《局部》導演謝夢茜及團隊三度前往太原展場和地下墓室,實地拍攝陳丹青的講述,最終以上下集呈現。

這部由看理想傾力打造出品的《局部》特集,時長100分鐘,題為《線條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畫巡禮》。11月11日、12日將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5號罐首映。

屆時,陳丹青及《局部》導演謝夢茜也將出現在現場。

陳丹青三本著作《局部1:陌生的經驗》《局部2:我的大學》《局部3:偉大的工匠》,正在製作印刷,預計11月底上架。

▼點擊下方收看預告片▼

《局部》特集

「線條的盛宴」

中國墓室畫兩千多年,目前已知的出土記錄,唐朝墓畫過於成熟,兩漢魏晉墓畫過於稚拙。魏晉至隋數百年,畫史記載的大批名家真跡,全部亡失。公元四世紀顧愷之捲軸畫,公元六世紀楊子華捲軸畫,均為公元九世紀左右的宋人摹本。

自1980到2007年,山西陸續出土了四座北朝墓室,一舉填補了美術史空白,文物界美術界第一次目擊公元六世紀的龐大繪畫真跡,其造型與美學,迥異於隋唐宋元,包括敦煌繪畫。

該節目迴避艱深的考古學知識,單從「書畫同源」的線條美學切入,分析北朝繪畫大風格與兩漢書簡、魏晉書法的內在關係,闡發北朝人之所以迥異敦煌人、唐宋人的原因。

同時,該節目影像反覆出現古埃及人、古希臘人、古羅馬人,以及中世紀初葉的墓室壁畫,包括部分文藝復興傑作。在世界性繪畫美學的彼此映照中,中國繪畫線條美學的流風與神韻,因之凸顯。

陳丹青認為,在世界美術大背景中,中國青年才能真正了解並熱愛華夏文明的雄奇與輝煌。

陳 丹 青

1953年生於上海。老知青。1980年中央美院畢業。代表作《西藏組畫》。1982-1999年遊學紐約。2000定居北京,業餘寫作,出版《紐約瑣記》等書,2015年起製作視頻節目《局部》至今,三季《局部》的圖文書,將於年底上市。

購票信息

時間:2020年11月11日-12日(每日兩場)

場館:油罐藝術中心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2380號

票價:150元/人

原標題:《陳丹青《局部》特集《線條的盛宴》上海首映》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線條的盛宴:《局部》特集線下展映暨三季同名講稿成書首發
    陳丹青帶你共赴「線條的盛宴」——《局部》特集線下展映暨《局部》三季講稿成書首發光明網訊 12月19日至20日,由「理想國」和「看理想」主辦的《局部》特集線下展映活動在北京舉行。陳丹青及《局部》導演謝夢茜親臨現場,與觀眾進行深度交流。此次《局部》特集的內容圍繞山西博物院首次展出的四座北朝(公元六世紀)墓室壁畫展開,重點關注線條在古代中西方的藝術創作中的運用和價值,題為《線條的盛宴——山西北朝墓室壁畫巡禮》。陳丹青與《局部》導演謝夢茜及團隊,三度前往太原展場和地下墓室,實地拍攝,成片分為上下兩集,時長共100分鐘。
  • 匠心之作:豆瓣評分9.6的《局部》第三季,帶你走進溼壁畫的世界
    這些問題都將在紀錄片《局部》第三季中尋找到答案。著名畫家、藝術家陳丹青擔任主講人走訪義大利各處教堂,為溼壁畫正名,揭示文藝復興常被大家忽視的另外一面。由陳丹青主講,文化品牌「看理想」和優酷共同出品的節目《局部》第三季於2020年1月8日在優酷視頻獨家播出。
  • 有爭議的畫家,是意見領袖還是嘴炮憤青-當代藝術家陳丹青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這位頗有爭議的當代著名油畫家陳丹青,介紹身為畫家的他。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陳丹青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畫家的感覺,畢竟"丹青"是繪畫的代稱。但當初陳丹青的父親為他取這個名字則是因喜愛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詩句。他自幼喜歡繪畫,父親是他在文藝道路上的引導者。
  • 優越感正是陳丹青的「敗筆」
    獨立書評  優越感正是陳丹青的「敗筆」  ——我讀《荒廢集》、《退步集》  從《退步集》、《退步集續編》到《荒廢集》,陳丹青作品的弔詭之處在於:不是以西方的觀點批判國人的保守,而是以一個既土生土長又漂洋過海的明白人
  • 陳丹青特立獨行,為何要說「是素描毀了中國畫」
    於是,在2015年10月18日的《收藏周刊》上,一篇名為《陳丹青: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的文章橫空出世,是美術界代表人物反擊陳丹青的見證。陳丹青在那篇文章裡開門見山,直接用題目表達了自己的中心觀點:中國畫的沒落,就是從素描教學開始。
  • 陳丹青:素描毀了國畫 引發一眾畫家反駁
    在2015年10月18日出版的《收藏周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陳丹青:一切從素描開始,毀了國畫》的文章。先後引起了各界的熱烈爭論,先有史國良通過收藏周刊批評陳丹青「素描理論是混亂的,是不對的、不負責任的、比較片面的。」後有周彥生直言「學習中國畫,完全沒有素描,絕對培養不出大師。」
  • 《局部》第三季誠意歸來 上優酷領略義大利教堂中的壁畫藝術
    除了達·文西還有我,還有我』」隨著陳丹青在「溼壁畫」前的感觸,《局部》第三季拉開了帷幕。這部由優酷與看理想聯合出品的最新一季藝術題材文化節目,圍繞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溼壁畫」展開,陳丹青將深度走訪義大利十多所教堂、修道院、宮殿、府邸,通過成百上千的溼壁畫講述那些被我們長期忽略的藝術瑰寶。
  • 陳丹青:退步原來是向前
    陳丹青多次對來訪的記者稱,他要說的話都在《退步集》裡,但是媒體的焦點,始終在他「這個人」身上,少有人認真地去讀一讀《退步集》,這本陳丹青深懷厚望的書。因此,在《退步集》裡,陳丹青到底說了些什麼?關於辭職這件事,他是怎麼說的?陳丹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正是我們力求解答的。
  • 館長陳丹青回應:我看到後,笑出了聲…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 在澎湃新聞的採訪報導中,江立敏教授表示:類似這種文化建築,清水混凝土是比較容易想到的材料,很多美術館如上海龍美術館、阿那亞海邊圖書館、設計大師安藤忠雄的大部分建築都是使用清水混凝土。
  • 上海音樂學院歌劇院,線條流暢,撞色時尚
    寸土寸金的上海,多數原來在市區的大學校園已經搬到郊區,上海音樂學院是為數不多能在淮海路繼續存在。面積不大的歌劇院在此誕生,根據周圍環境以純白現身於周圍商業大廈林立之中,一副出淤泥而不染狀態。校園樹木鬱鬱蔥蔥。無論白天黑夜,歌劇院總是奪人眼球,讓人駐足觀看。
  • 陳丹青:我頂多能被稱為「寫家」 非常討厭遊記
    陳丹青(右)與蔣方舟對話   (特派記者歐陽春豔)昨日,3年未出書的陳丹青在京首發3部新作——訪談錄《談話的泥沼》、雜文集《草草集》、遊記《無知的遊歷》。  文學刊物拿來  我立刻扔掉  陳丹青在新作《談話的泥沼》一書中,收錄了自己與王安憶之間的一場對談。這是「非典」時期,王安憶與陳丹青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圍繞著影視與小說進行的一場深入對話,對談文字稿長達5萬餘字,曾連載於《上海文學》。
  • 陳丹青廈門「開炮」:許多私人博物館是圈地運動
    人物名片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著名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1980年以《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出版文學著作十餘部。  「中國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博物館」  陳丹青還是一如既往的「敢說話」。
  • 3D藝術佛羅倫斯 陳丹青:不喜歡盛期,喜歡充滿錯誤的畫
    影展主視覺7月7日,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主辦的「見所未見:義大利輝煌藝術主題影展」在北京、上海、廣州、長春、瀋陽、西安、武漢、成都、南京、杭州10個城市同時開映。洛倫佐帶領我們遊覽「他的」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時期文明的搖籃,將自己對弟弟朱利亞諾遇刺身亡的悲傷,對摯愛愛而不得的痛苦,對佛羅倫斯的統治,對藝術的熱愛與佛羅倫斯整個城市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再穿插以多位美術館館長對於藝術作品的重新解讀,讓觀者體會到了一場全方位的視聽盛宴。
  • 陳丹青:我嚮往美國的民主自由,但是我想在中國掙錢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便是一位中國在油畫方面較有名氣的畫家,他叫陳丹青。陳丹青,上海人,27歲時便留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當時年紀輕輕的陳丹青真真是才華橫溢。而陳丹青的成名是因為他的一組畫作《西藏組畫》,這組畫由七幅油畫組成,其內容為:《母與子》《牧羊人》《朝聖》《進城之一》《進城之二》等。
  • 木心美術館正式開放 陳丹青亮相烏鎮主持開館儀式
    昨天,陳丹青在烏鎮深情地說。  今天,烏鎮木心美術館將正式對外開放,喜愛木心的讀者,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美術館內陳列著木心先生100多件畫作和50多份手稿,包括書法、彩墨肖像、中型風景畫;旅美初期的人體素描、石版畫抽象系列;晚年繪製的微型彩墨風景畫等等。
  • 陳丹青的看法,不及老梁一針見血
    在筆者看來,陳丹青的評價不及老梁的一針見血。陳丹青也是出了名的「嘴炮」,眼裡揉不得沙子。對於一些不好的現象,他會毫不客氣的批評。陳丹青對於餘秋雨的評價倒是令人回味。陳丹青還是比較看重餘秋雨的,覺得他的散文寫的好。可陳丹青表示,餘秋雨在汶川地震期間做的一件事,讓他失去了對餘秋雨最後的尊敬。
  • 陳丹青:成年後的閱讀趣味 來於小時候看的書
    作為藝術家,陳丹青是有脾氣的,當年從清華憤然出走的事跡至今還歷歷在目。作為讀者,陳丹青也是挑剔的,但是一旦讀到自己喜歡的書籍他會全情投入。陳丹青喜歡讀朋友推薦的書,卻不喜歡給別人推薦書,更不願意勸人讀書,他說:「多數人的好惡、選擇,我都沒意見;極少數人的選擇,極少數人自己會調理,不需要他人的意見。」
  • 韓寒對話陳丹青: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這是我策劃的一個談話節目,第一期,請來了陳丹青和韓寒。兩個上海男人,一個出生於1953年,職業是畫家;一個出生於1989年,職業是車手,他們都有共同的愛好:寫作和閱讀。雖然年齡和經歷不同,但他們身上的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和獨立人格,卻是難得的一致。把兩個不認識、彼此欣賞的人聚到一起,讓他們進行一場漫談,一定是件好玩的事情。
  • 陳丹青:為何會從「準大師」,淪為「臭公知」?2000年是分水嶺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這位名言的作者「陳丹青」,看他是如何在2000年這個分水嶺由一代大師淪落成「臭公知」!自幼習畫,年少成名1953年陳丹青出生於魔都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中,但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從小他便對畫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拿著石頭在地上畫著一些動物的樣子,畫的栩栩如生,街坊鄰居對這個繪畫天才都是喜愛有加,認為他日後一定會有大出息。
  • 「民國是美好的,是一個童話般的王國」陳丹青為何這樣說?
    比如著名畫家陳丹青就表達了對民國的嚮往,他說:「民國是個美好的國度,是個童話般的王國。」雖然陳丹青並未否認今天的美好時代,但他以自己的觀點讚揚民國的美好,這種看法顯然與一般人的看法相悖。由於民國是一個被推翻的朝代,在人們的印象中,民國往往比較落後,那麼陳丹青為什麼認為民國很好呢?在民國時期,他又發現了哪些閃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