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浜,洋涇浜,說說上海的「浜」

2020-12-15 騰訊網

「浜」這個字,你會讀嗎?「浜」多見於江南地名,讀作(bang),意為小河道,江南一帶特別是上海帶「浜」的地名有很多,譬如沙家浜、方浜、肇嘉浜、洋涇浜、陸家浜等等。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方浜中路,而這條路就由方浜填築而成。方浜原是老城廂北半部一條貫通東西的大動脈,承擔著引水通潮以供汲飲、洗浣、航運的重要功能。方浜穿過小東門旁的水門和城外的集水浜(現在的東門路)相接,一直向西流到西城牆腳下,《同治上海縣誌》有記載;「方浜一支從香花橋北流,名為侯家浜(現在的候家路),再北折而東(現在的福佑路),過北香花橋、安仁橋,至福佑橋而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方塊,因此這條浜名為方浜。

《同治上海縣誌》中的方浜地圖

在這個方塊裡有城隍廟、嶽廟、豫園、沉香閣等著名遊覽勝地,城隍廟裡的荷花池也是它的水。而浜南有縣衙、鹹豐以前還有文廟,所以當年這條浜真是風光無限;人們可以在黃浦江過集水浜乘船進水門,泛舟方浜一直到城隍廟大門前廟前街上岸。然後「白相城隍廟」;進香、購物、小吃,還可以經長生橋、如意橋或陳士安橋跨過方浜到縣衙辦事,到文廟求聖人保佑高中。在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這條浜猶如現在上海最繁華的交通要道,堪稱老上海縣城真正的母親河。

舊時「方浜」河運照片

除了方浜之外,在上海乃至整個華人圈有一條「浜」堪稱舉世聞名,但它並不以河流本身出名,而是得益於一句戲稱「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原本是上海黃浦江一條支流的河名,雖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浜,卻四通八達。1845年到1849年間,上海地方政府宣布將洋涇浜作為英法租界與華界分割的地理標誌。從此,本來默默無聞的洋涇浜成了頗受矚目的上海兩租界的界河;而「洋涇浜」(或「洋涇」)一詞,則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稱。

洋涇浜歷史照片

當時隨著大批從事經濟掠奪的英商湧入,在沒有共同語言而又急於交流的情況下形成一種「商業英語」,華人稱其為「洋涇浜英語「。洋涇浜英語主要特點就是以當地母語為主,夾雜許多英語詞彙,屬於不同語言人群進行聯繫的混合語言。

至上世紀20年代後,洋涇浜填築成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由於上海經過正規學校訓練的英語人才已不少、大批留學生從海外回國,加之懂中文的西人越來越多,「洋涇浜英語」開始式微。然而時至今日,「洋涇浜英語」在普通市民中仍有影響,如習慣稱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為「老虎窗」(roofwindow),稱處世能力為「腔勢」(chance),稱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遊民為「癟三」(begsay)等。如今,洋涇浜那彎曲的流水和狹窄的橋梁早已無跡可覓,但「洋涇浜」三個字還經常出現於人們的口中,被用來借指不純粹的外語或方言。

洋涇浜填筑後的愛多亞路

方浜和洋涇浜,同為河流,又同被築路,在城市歷史和文化中代表了一中一西,一華一洋,恰好是上海這座城市獨特魅力的完整寫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邑廟軼聞】說說城隍廟前「方浜」的故事
    說說城隍廟前「方浜」的故事       「浜」,是江南一帶常用地名
  • 【記憶】肇嘉浜、洋涇浜……上海曾經的這些河道如今在哪?
    據嘉慶《上海縣誌》卷首《古上海鎮市舶司圖》,城廂一帶在宋末有近30座橋。至清代已達56座橋,其中有跨肇嘉浜的關橋、龍德橋、郎家橋、曼笠橋、阜民橋(縣橋)、虹橋、斜橋等,跨方浜的十六鋪橋、學士橋、益慶橋、長生橋、館驛橋等,跨薛家浜的青龍金帶橋、小普陀橋、小閘橋等,跨陸家浜的萬寧橋、海潮寺橋、平道橋等,跨侯家浜的福佑橋、安仁橋、香花橋等,跨中心河的中心河橋、西倉橋等。
  • 噱說上海35:方浜上的陸家石橋
    同治《上海縣誌》上海縣城圖(局部),小東門(寶帶門)在方浜水門的北側,理所當然,原來的「小東門大街」在方浜的北側舊上海有租界,租界又稱「洋場」,於是上海城區租界以外的區域就是「中國地界」,又被叫作「華界」。所謂「華洋交界」就是華界和租界的邊界。這座「陸家石橋」位於租界與華界的分界線上是沒有問題的。既然稱「橋」,必定是跨河的。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_城事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如1869年誕生的使中國喪失在租界司法主權的「會審公堂」,即依照一份名為《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所設立。
  • 上海百年前是小漁村嗎?哪片歷史風貌保護區有磁力?
    鍾翀展現了一張1524年的上海古地圖,說道:「從1524年的《上海縣市圖》,可以看到築城之前上海城市的基本布局,當時縣市內的多數街巷可與近現代上海老城廂內的道路一一對應起來,城內主幹線的分布網絡已經形成。有了這張圖,我們可以運用城牆拆除、填浜築路之前的大比例尺近代上海實測地圖來作為底圖,兩相比照,從而繪製精確的早期上海歷史復原地圖。」
  • 上海百年前是小漁村嗎?哪片歷史風貌保護區有蜂巢般磁力?從老地圖...
    鍾翀展現了一張1524年的上海古地圖,說道:「從1524年的《上海縣市圖》,可以看到築城之前上海城市的基本布局,當時縣市內的多數街巷可與近現代上海老城廂內的道路一一對應起來,城內主幹線的分布網絡已經形成。有了這張圖,我們可以運用城牆拆除、填浜築路之前的大比例尺近代上海實測地圖來作為底圖,兩相比照,從而繪製精確的早期上海歷史復原地圖。」
  • 上海1913:老地圖裡的水鄉回憶
    今天很多老上海,特別是老虹口還喜歡以這些名字來稱呼這些橋梁。 除了蘇州河、虹口港以外,1913年的上海擁有較多橋梁的河流還有大家熟悉的洋涇浜。自泥城浜(西藏路)往東,這幅地圖上標出了多達十四座大小橋梁,密度相當之高。1914年,洋涇浜就被填沒,浜南北的道路合併為愛多亞路了,這張地圖也算是少數記錄了洋涇浜的科學測繪地圖了。
  • 話說老上海之洋涇浜英語,可能不廣為人知,卻曾廣泛使用
    洋涇浜英語是十九世紀中外在上海開始使用的混雜語言,只有口頭形式,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變體很多。它是英語與上海話結合的產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寧波話與粵語的影響。其語法不符合英語習慣,語音受漢語影響。該語言流行於當時的上海洋涇浜周邊地區,故由此得名。
  • 講座|從洋涇浜外語到海派西菜,上海都市生活現代性考古
    浙江鄉村的圩田負責法租界行政工作的公董局針對這種既定的棋盤網絡農業空間所展開的城市化建設,基本採用了「沿河築路」、「跨浜築路」與「填河築路」這三種方式。關於這種改造留存到今日上海的影響,首先是很多當地原先的農戶被納入了城區,因而搖身一變成了城市居民。
  • 地名後綴大盤點:北方的屯,南方的浜,中亞的斯坦
    但在不同地區,流行程度不盡相同如各色「胡同」攢聚北京而「弄」則偏重於江浙滬一帶從地名後綴中,我們亦能窺見移民的腳步重慶的「裡」多為「湖廣填四川」時的湖北移民命名上海的以建設圩垸水利為紐帶的社會關係網絡先民合力,築堤挖渠,化淤泥為良田更在地名中留下了光榮的痕跡jīngbāng涇浜
  • 洋涇浜
    當年俄羅斯人來到上海,上海人洋氣,用英文稱呼他們「Russian」,叫著叫著,不會說英文的上海人也開始用「羅宋」來稱呼他們。Russian→羅宋這種由英文英譯過來的詞語,在上海人的語言體系非常常見,統稱為「洋涇浜語」。
  • 「洋涇浜英語」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看完讓人捧腹大笑!
    據說19世紀初的上海,有一個粗通英語的本地打工者到一老外家應聘管家,他提出的條件是「一個月30塊錢,吃你的,住你的」,於是他用英語跟女主人說:30 dollar one month, eat you, sleep you.女主人一驚:What?
  • 銀幕豔史: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
    原標題:張真談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著有《銀幕豔史——都市文化與上海電影:1896-1937》《城市一代:世紀之交的中國電影和社會》《DV製造中國:獨立電影之後的數碼主體與社會變遷》。近日,《銀幕豔史》的增訂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上海書評》專訪了張真,請她談談對於上海早期電影、白話現代主義、洋涇浜市民文化、左翼電影、影戲、女俠片、獨立電影、通俗劇等問題的理解。
  • 張真談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
    著有《銀幕豔史——都市文化與上海電影:1896-1937》《城市一代:世紀之交的中國電影和社會》《DV製造中國:獨立電影之後的數碼主體與社會變遷》。近日,《銀幕豔史》的增訂版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上海書評》專訪了張真,請她談談對於上海早期電影、白話現代主義、洋涇浜市民文化、左翼電影、影戲、女俠片、獨立電影、通俗劇等問題的理解。
  • 最原始的上海老街—方浜中路,與城隍廟毗鄰,人氣十分高漲
    「郭敬明」的小時代,讓更多人了解了上海高樓大廈林立、繁華無比的摩天大樓。而在這充滿城市氣息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上海背後,卻是老上海最有韻味的一面。為了能看到上海最具風情的一面,老上海就是一個再合適不過的地方。這裡面蘊藏著上海人的故事,是上海人最深的記憶。
  • 上海哪裡購買交通卡?上海交通卡購買點匯總
    方浜中路28號寧海店黃浦福建南路47號(近寧海路)宏原店寧波路232號山東店山東中路138號山西店山西南路266號峻岭店製造局路27號102室成都店黃浦區新閘路452號打浦店打浦路603號(農工商119店)斜浦店斜土路724號方斜店西藏南路752號方浜店
  • 今日午間瞬時人流達13000人,豫園周邊晝錦路、方浜中路等多條道路...
    今日午間瞬時人流達13000人,豫園周邊晝錦路、方浜中路等多條道路封閉限流 2020-10-02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記憶」國慶路、建國路、人民路……上海的這些路名你知道嗎?
    肇嘉浜是上海歷代運官糧的內河,為城廂水運要道,年久淤塞。1913年填肇嘉浜(大東門至老西門一段),拆並沿浜的大東門街、彩衣街、太平街、杜家灣、西門大街等築為肇嘉路,路以浜命名。原大碼頭大街沿路全是老式樓房,路面較窄,「八一三」抗戰期間遭日寇轟炸,夷為平地,以後商業轉向租界,市面冷落。1945年抗戰後將原大碼頭大街拓寬,與肇嘉路一併改名為復興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