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浜」這個字,你會讀嗎?「浜」多見於江南地名,讀作(bang),意為小河道,江南一帶特別是上海帶「浜」的地名有很多,譬如沙家浜、方浜、肇嘉浜、洋涇浜、陸家浜等等。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方浜中路,而這條路就由方浜填築而成。方浜原是老城廂北半部一條貫通東西的大動脈,承擔著引水通潮以供汲飲、洗浣、航運的重要功能。方浜穿過小東門旁的水門和城外的集水浜(現在的東門路)相接,一直向西流到西城牆腳下,《同治上海縣誌》有記載;「方浜一支從香花橋北流,名為侯家浜(現在的候家路),再北折而東(現在的福佑路),過北香花橋、安仁橋,至福佑橋而至」,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方塊,因此這條浜名為方浜。
《同治上海縣誌》中的方浜地圖
在這個方塊裡有城隍廟、嶽廟、豫園、沉香閣等著名遊覽勝地,城隍廟裡的荷花池也是它的水。而浜南有縣衙、鹹豐以前還有文廟,所以當年這條浜真是風光無限;人們可以在黃浦江過集水浜乘船進水門,泛舟方浜一直到城隍廟大門前廟前街上岸。然後「白相城隍廟」;進香、購物、小吃,還可以經長生橋、如意橋或陳士安橋跨過方浜到縣衙辦事,到文廟求聖人保佑高中。在以船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這條浜猶如現在上海最繁華的交通要道,堪稱老上海縣城真正的母親河。
舊時「方浜」河運照片
除了方浜之外,在上海乃至整個華人圈有一條「浜」堪稱舉世聞名,但它並不以河流本身出名,而是得益於一句戲稱「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原本是上海黃浦江一條支流的河名,雖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浜,卻四通八達。1845年到1849年間,上海地方政府宣布將洋涇浜作為英法租界與華界分割的地理標誌。從此,本來默默無聞的洋涇浜成了頗受矚目的上海兩租界的界河;而「洋涇浜」(或「洋涇」)一詞,則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稱。
洋涇浜歷史照片
當時隨著大批從事經濟掠奪的英商湧入,在沒有共同語言而又急於交流的情況下形成一種「商業英語」,華人稱其為「洋涇浜英語「。洋涇浜英語主要特點就是以當地母語為主,夾雜許多英語詞彙,屬於不同語言人群進行聯繫的混合語言。
至上世紀20年代後,洋涇浜填築成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由於上海經過正規學校訓練的英語人才已不少、大批留學生從海外回國,加之懂中文的西人越來越多,「洋涇浜英語」開始式微。然而時至今日,「洋涇浜英語」在普通市民中仍有影響,如習慣稱一種開在屋頂上的天窗為「老虎窗」(roofwindow),稱處世能力為「腔勢」(chance),稱無正當職業而以乞討或偷竊為生的遊民為「癟三」(begsay)等。如今,洋涇浜那彎曲的流水和狹窄的橋梁早已無跡可覓,但「洋涇浜」三個字還經常出現於人們的口中,被用來借指不純粹的外語或方言。
洋涇浜填筑後的愛多亞路
方浜和洋涇浜,同為河流,又同被築路,在城市歷史和文化中代表了一中一西,一華一洋,恰好是上海這座城市獨特魅力的完整寫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