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

2021-03-05 守白藝術

上趟,阿拉老闆請切飯,切到一半,老闆嗨了,說要講個只有崇明人聽得懂的笑話。

老闆說,「有一天,有個寧到飯店裡去吃飯。服務員問「要開瓶酒伐?4000塊。」朋友一聽,嚇色特寧(介貴個),搖搖手道:「ao開,ao開」,小姑娘一聽「OK!OK!」(「呦,有錢賺!」)興高採烈地就把酒開了。這下結棍了,一個外來的小姑娘聽勿懂崇明話,以為是洋文,鬧了場笑話」

哈...哈...哈...,職業假笑

老闆一看,「哪能伐笑額啦,不好笑?嘎阿拉再剛個!」

「呶,正好上湯了。你們曉得『羅宋湯』額名字哪能來額伐?」

你們知道嗎?

羅宋湯這個詞源於「羅宋系」,它的兄弟姐妹還有「羅宋帽」、「羅宋麵包」、「羅宋牌」等等。當年俄羅斯人來到上海,上海人洋氣,用英文稱呼他們「Russian」,叫著叫著,不會說英文的上海人也開始用「羅宋」來稱呼他們。

Russian→羅宋

這種由英文英譯過來的詞語,在上海人的語言體系非常常見,統稱為「洋涇浜語」

當時隨著大批從事經濟掠奪的英商湧入,在沒有共同語言而又急於交流的情況下形成的一種「商業英語」,西人稱作「皮欽語」(Pidgin English),華人則叫做「洋涇浜英語「

洋涇浜英語主要特點就是以當地母語為主,夾雜許多英語詞彙,屬於不同語言人群進行聯繫的混合語言。

在時光流逝中,這類語言不僅沒有慢慢消失在上海人的生活中,反而愈演愈烈的傳播開來,成為上海人,甚至全中國人交流時的常用語。

除了羅宋以外,還有什麼?

這個詞的火爆程度,不用說了吧

相信即使不是上海人也知道吧

作為「傻瓜、呆鵝、糊塗蟲」的意思(沒有貶義哦),從上海人的口中說出有種撒嬌的意味

經常被寫作「港督」

它的來源gander,也就是鵝的意思(某鵝快來認領你們的名字)

重彩畫:《弄堂風情》 李守白 65x55cm 2008

都說上海有最好吃的日料店,上海的日料也是最多的,作為日料中最受歡迎的三文魚,你一定知道

但你不知道的是,三文魚其實也是上海話

這個詞的流行程度,讓它從上海人對於salmon的稱呼,變成了全中國人對於salmon的稱呼

怎麼樣?上海話的傳染力厲害吧!

在這大千世界裡,除了人這個高級動物以外,就數猴子最精明。

大家也默認當你稱呼一個人叫猴子的時候是在誇獎他聰明、精明的意思。

因此門檻精,被引申為聰明的、精明的

重彩畫:《天井人家》 李守白 120x70cm 2009

Dashing:時髦的、華麗的

穿著時髦華麗,打扮的漂亮,是女生對自我的追求。不過後來由於太愛打扮出風頭,故有了自我表現、自我炫耀的意思

相關焦點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
  • 方浜,洋涇浜,說說上海的「浜」
    洋涇浜原本是上海黃浦江一條支流的河名,雖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浜,卻四通八達。1845年到1849年間,上海地方政府宣布將洋涇浜作為英法租界與華界分割的地理標誌。從此,本來默默無聞的洋涇浜成了頗受矚目的上海兩租界的界河;而「洋涇浜」(或「洋涇」)一詞,則一度用作租界的代稱。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_城事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如1869年誕生的使中國喪失在租界司法主權的「會審公堂」,即依照一份名為《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所設立。
  • 「洋涇浜英語」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看完讓人捧腹大笑!
    這種不講語法,按中國話「字對字」地轉成英語口語的方式,史稱「洋涇浜英語」(pidgin English)。pidgin一詞,其實是廣東人在發business這個詞時的諧音。17世紀西方人到了廣東跟中國人做生意,而廣東人發business這個詞時音不準,被老外聽成pidgin,故其訛讀而成的pidgin English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洋涇浜英語」。
  • 話說老上海之洋涇浜英語,可能不廣為人知,卻曾廣泛使用
    洋涇浜英語是十九世紀中外在上海開始使用的混雜語言,只有口頭形式,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變體很多。它是英語與上海話結合的產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寧波話與粵語的影響。其語法不符合英語習慣,語音受漢語影響。該語言流行於當時的上海洋涇浜周邊地區,故由此得名。
  • 【記憶】肇嘉浜、洋涇浜……上海曾經的這些河道如今在哪?
    20世紀20年代,上海城中某處河道清末的洋涇浜。兩岸各式中西建築鱗次櫛比,水道中航路繁忙這幅圖中的洋涇浜已幾近乾涸清末年間的上海護城河及大境閣填浜築路城市變遷肇嘉浜——白渡路、復興東路、肇周路、肇嘉浜路洋涇浜——延安東路周涇(泥城浜)——西藏中路、西藏南路護城河(城壕)——人民路、中華路
  • 講座|從洋涇浜外語到海派西菜,上海都市生活現代性考古
    在這些影響裡面最為顯著的是歐洲語言,在上海,它被稱作「洋涇浜外語」。所謂洋涇浜,就是今天在上海延安東路和西藏中路這一帶原先一條黃浦江的支流,被填平以後,變成了愛多亞路和虞洽卿路。洋涇浜在當初是法租界跟英租界的界河,因此兩岸商貿非常繁忙。生意人為了方便溝通,因此大量借用外來詞彙描述漢語無法描述的對象,實用性高於規範性。
  • 中美浮夢錄︱鏤斐迪中國國情報告②:讀書人與洋涇浜英語
    中美浮夢錄︱鏤斐迪中國國情報告②:讀書人與洋涇浜英語 王元崇 2019-10-24 18:11 來源:澎湃新聞
  • 銀幕豔史: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
    原標題:張真談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上海書評》專訪了張真,請她談談對於上海早期電影、白話現代主義、洋涇浜市民文化、左翼電影、影戲、女俠片、獨立電影、通俗劇等問題的理解。洋涇浜洋涇浜既是一條離上海老城不遠、分隔英法租界的運河的名字(後為溝通兩租界,填河造路,即今天的延安東路),又指上海社會在與外國人打交道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皮欽英語,作為空間和語言實踐發生的場所,它充滿著曖昧性與多種可能性。上海廣大的小市民所在的弄堂及其周邊商業文化區,便是洋涇浜白話文化的施展空間。
  • 張真談洋涇浜、上海白話文化與華語電影的起源
    《上海書評》專訪了張真,請她談談對於上海早期電影、白話現代主義、洋涇浜市民文化、左翼電影、影戲、女俠片、獨立電影、通俗劇等問題的理解。其實回過頭來看胡適早期所寫的一些白話詩,不正是某種雜糅了中文和西文、白話文和文言文的「洋涇浜」嗎?胡適在《嘗試集》第四版的序言裡說:「現在回顧過去五年來寫的詩,感覺就像放了腳的女子回頭看她不斷變化的鞋樣。」在隱喻的意義上,「白話」不僅局限於它的語言屬性,也被理解為一種感性體驗,它深深地與日常生活、社會現實等更為寬泛的所指糾纏在一起。
  • 關於詩歌 洋涇浜之詩
    而現代漢語活力的生成,又跟上海人對另一種語言規則肆無忌憚的破壞相關——那種作為皮欽語的洋涇浜語,在現在築起了高架的延安路一線活躍了上海人的話語方式及其思維,它漫延開來,在速度中變異,為漢語也帶來了新的說法。曾在廣方言館學習英語的楊勳,1873年初在《申報》刊出「硬裝榫頭」的《別琴竹枝詞》百首,記詠了當時上海洋場的滑稽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