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肇嘉浜、洋涇浜……上海曾經的這些河道如今在哪?

2020-12-16 上海發布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前緣,是個典型的依水興市、治水興利、借水發展的河口海岸城市。上海簡稱「滬」,也源自於水。沒有密如蛛網的河道,就沒有上海的興盛與發展;沒有水,上海也就完全是另外一個模樣。今天就來看看上海部分河道的歷史。

1504年《上海志》中的「上海縣地理圖」。

老城廂的小橋流水

上海縣城瀕臨黃浦江,河浜密布,素有「有舟無車澤國」之稱。主要河浜有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陸家浜、侯家浜、中心河等。據嘉慶《上海縣誌》卷首《古上海鎮市舶司圖》,城廂一帶在宋末有近30座橋。至清代已達56座橋,其中有跨肇嘉浜的關橋、龍德橋、郎家橋、曼笠橋、阜民橋(縣橋)、虹橋、斜橋等,跨方浜的十六鋪橋、學士橋、益慶橋、長生橋、館驛橋等,跨薛家浜的青龍金帶橋、小普陀橋、小閘橋等,跨陸家浜的萬寧橋、海潮寺橋、平道橋等,跨侯家浜的福佑橋、安仁橋、香花橋等,跨中心河的中心河橋、西倉橋等。由於河浜提供生活和交通的便利,沿河不少橋附近成為居民點乃至集市。隨著縣城人口增加,河岸民宅日益密集、擴展,沿河船埠林立,商號櫛比,形成江南水鄉格局。

1884年上海老地圖中老城廂內各處重要河道、巷弄和橋梁

明清時老城廂的城市景觀有兩個主體:一為河浜,其大者可行船,小者服務於居民生活;二為巷弄,曲折而狹窄,主要供人行走。觀察現存的清末時期老城廂地圖,都可以看到圖中巷弄錯雜曲折,與縱橫交織的河浜互為依託。這些巷弄從形態和走向上也與河浜相輔相成。

清末年間拍攝的上海城外某處河道及民居

20世紀初,上海城內一處臨水而建的貨棧

肇嘉浜興衰

說到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和蘇州河自然是順理成章。而在上海市區曾經也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浜,貫穿東西,這就是肇嘉浜。19世紀中葉,它是一條碧波蕩漾、岸柳成行的通航河道。東起朝宗門(今大東門) ,從郎家橋入水門,引黃浦江水橫貫上海縣城,西出儀鳳門(今老西門)水門南下,流至斜橋、羅家灣(又稱盧家灣,原盧灣區名稱之由來)直奔徐家匯的蒲匯塘。長約5公裡,寬約30米,深3~4米。肇嘉浜與蒲匯塘交匯處稱蒲肇河(大致為現今漕溪北路走向)。向西可通航至七寶,遠接松江,進而聯通太湖水系。上海縣城內及周邊的許多商貿活動以及貨物集散都要通過肇嘉浜,物流通商意義重大。

1914年,肇嘉浜及其沿岸地區開始了史上最大變遷。工廠、商戶以及居民開始大量聚集,市井的繁榮也帶來市政管理問題。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汙水通過雨水管道直接排入肇嘉浜。建築、生活垃圾也都傾倒浜內。日積月累,河道逐漸淤淺,水質惡化。至20世紀30年代,僅能勉強通航小船。

分別為20世紀早期、20世紀30年代以及40年代的肇嘉浜影像

20世紀30年代的肇嘉浜

1937年的徐家匯路。圖中可見肇嘉浜幾近乾涸。路上可見一輛公交車,推測為法商運營的二十三路,從斜橋至徐家匯。肇嘉浜北側道路為徐家匯路,南側道路為斜徐路,20世紀50年代填浜築路後,兩條路的大部分成為肇嘉浜路的路面,只留東端一小段還保留原名。

1948年拍攝的肇嘉浜及大木橋

肇嘉浜上的部分橋梁

橋梁名稱

位置

建造年代

材質

拆除年代

天鑰橋

肇嘉浜路天鑰橋路口

1905年

1954年

東廟橋

肇嘉浜路東安路口

不詳

不詳

1954年

謹記橋(西廟橋)

肇嘉浜路宛平路口

1908年

1954年

大木橋

肇嘉浜路大木橋路口

1913年

木、石

1954年

楓林橋(豐林橋)

肇嘉浜路楓林路

1920年

1954年

萬生木橋

肇周路萬生路口

清同治年間

1908年

萬生橋

肇周路萬生路口

清同治年間

石拱

1908年

井亭橋

肇周路合肥路口

清同治年間

石拱

1908年

吳家石橋

肇周路建國路口

清同治年間

1908年

斜橋

徐家匯路陸家浜路口

明弘治年間

1926年

局門橋

徐家匯路局門路處

1915年

不詳

1930年

新橋

徐家匯路蒙自路口

1915年

不詳

1930年

魯班橋

徐家匯路魯班路口

1915年

不詳

1930年

1937年拍攝的肇嘉浜及一座橋梁

此後又由於截流築路等原因,原本為活水涇流的肇嘉浜實際上已經成為斷頭死水浜,沿岸環境及水質進一步惡化。至1947年,兩岸有棚戶2000餘戶、居民約8000人,成為舊上海最大的水畔棚戶區。事實上,從19世紀後期開始,隨著租界的擴張以及城市化的進程,上海地區許多河道與肇嘉浜都有著類似的的命運。

疏浚,治標難治本

由於上海地區位於太湖碟形窪地的邊緣,地勢高亢,同時又地處太湖瀉水通道尾間的感潮區內,排水不暢和潮汐型泥沙淤積的雙重影響,使該地區的河道浚治自古以來就是水利工程的核心問題。雖然歷代政府勤加疏浚,但屢浚屢淤,河道淤淺始終無法根本解決。對上海老城廂而言,除上述自然原因外,由於城鎮人口集中,商業發達,人為汙染和侵佔河道的現象也很嚴重,從而使城內的水環境變得更加脆弱 。

20世紀20年代,上海城中某處河道

清末的洋涇浜。兩岸各式中西建築鱗次櫛比,水道中航路繁忙

這幅圖中的洋涇浜已幾近乾涸

清末年間的上海護城河及大境閣

填浜築路城市變遷

對比老城廂城市化初期填洪築路與租界早期河道改造的過程和動因,二者雖然動因不同,但確有異曲同工之處。選擇條件已成熟的填浜築路 ,加快了老城廂近代化進程的步伐。以下這些名字絕大部分對於現今的上海人是非常陌生的,但其實它們就是我們現今每日行走其中的道路前身,鬥轉星移,水陸巨變。

肇嘉浜——白渡路、復興東路、肇周路、肇嘉浜路

洋涇浜——延安東路

周涇(泥城浜)——西藏中路、西藏南路

護城河(城壕)——人民路、中華路

黑橋浜——福佑路

方浜——方浜中路、東門路

南長浜——復興中路

北長浜——金陵中路、延安中路

打鐵浜——重慶中路、重慶南路、太倉路、順昌路、自忠路

馬義涇——南昌路、雁蕩路、重慶南路

東漊浦——瑞金二路西側街坊

趙家浜——瑞金一路長樂路西北

沈家浜、張家浜——局門路至肇嘉浜路

小浜灣——進賢路至巨鹿路

東蘆浦——石門一路(部分)

西蘆浦——鎮寧路(部分)

寺浜——大田路

陳家浜——成都路(部分)

閘港——吳江路

姚家浜——新閘路

柳營港——柳營路

穿洪浜(川虹浜)——天目路、海寧路

下海浦——海門路

高塘浜——長陽路

…….

還有許多路名和地名至今仍舊保留著「浜」「涇」「河」「港」等的後綴,這也是一種對歷史的延續。

上海舊縣城水道示意圖。圖中還標出了原有橋梁的位置

1914年,老城廂填護城河、拆城牆、築中華路的影像

原靜安區歷史河道示意圖

徐匯區歷史河道示意圖

虹口區歷史河道及橋梁示意圖

資料:市地方志辦公室@方志上海

編輯:張添翼

相關焦點

  • 方浜,洋涇浜,說說上海的「浜」
    「浜」多見於江南地名,讀作(bang),意為小河道,江南一帶特別是上海帶「浜」的地名有很多,譬如沙家浜、方浜、肇嘉浜、洋涇浜、陸家浜等等。 上海城隍廟坐落於方浜中路,而這條路就由方浜填築而成。方浜原是老城廂北半部一條貫通東西的大動脈,承擔著引水通潮以供汲飲、洗浣、航運的重要功能。
  • 講座|從洋涇浜外語到海派西菜,上海都市生活現代性考古
    作為歷史上法國在華四片租界當中經濟最繁榮的翹楚,舊時上海法租界在最初建立的時候(1849年),僅僅只是沿著老城廂到黃浦江沿岸這一小塊地區。它歷經了三次擴張,將大片上海老城以西的江南農田改造成了現代化城市空間。如今這些營造的痕跡以歷史遺產保護建築的形式得以留存了下來,街道交織在這些街區當中,組成了我們今天可以穿行其間的「法租界」。
  • 講座|從洋涇浜外語到海派西菜,上海都市生活現代性考古
    作為歷史上法國在華四片租界當中經濟最繁榮的翹楚,舊時上海法租界在最初建立的時候(1849年),僅僅只是沿著老城廂到黃浦江沿岸這一小塊地區。它歷經了三次擴張,將大片上海老城以西的江南農田改造成了現代化城市空間。如今這些營造的痕跡以歷史遺產保護建築的形式得以留存了下來,街道交織在這些街區當中,組成了我們今天可以穿行其間的「法租界」。
  • 來是「卡姆」去是「個」,晚清上海是怎樣流行洋涇浜英語的?
    洋涇浜已被填平百年了,它曾是河道早已被人遺忘,但當年的「洋涇浜英語」這一句俗語,卻深深地印在歷史長河中。上海曾是一個浜河密布的水鄉,除吳淞江(蘇州河)、黃浦江外,另一條著名的河流當數洋涇浜了。洋涇浜原本是黃浦江一條支流的河名,它東引黃浦江水經八仙橋周涇浜西流(今西藏南路),北通寺浜(今慈谿路、重慶北路一線)、宋家浜(今蘇州河),西通北長浜(今延安中路),西南通周涇(今西藏南路)。
  • 上海話裡的這些「洋涇浜」,儂儕曉得伐?
    上海話裡的這些「洋涇浜」,儂儕曉得伐?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洋涇浜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
  • 上海1913:老地圖裡的水鄉回憶
    今天很多老上海,特別是老虹口還喜歡以這些名字來稱呼這些橋梁。 除了蘇州河、虹口港以外,1913年的上海擁有較多橋梁的河流還有大家熟悉的洋涇浜。自泥城浜(西藏路)往東,這幅地圖上標出了多達十四座大小橋梁,密度相當之高。1914年,洋涇浜就被填沒,浜南北的道路合併為愛多亞路了,這張地圖也算是少數記錄了洋涇浜的科學測繪地圖了。
  • 【記憶】上海這些「有故事」的十字路口,哪個給你留下最深的回憶?
    那些匆匆而過的腳步是否會留意路口曾經的故事?鬥轉星移,物是人非,城市的記憶凝固在這裡。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些「有故事」的路口。延安東路前身是洋涇浜,洋涇浜,又名西洋涇浜。系黃浦江支流,浜身蜿蜒曲折,西入周涇(今西藏南路),即今延安東路自外灘至大世界路段。
  • 談談上海洋涇浜和「別琴」英語
    如今,學習英語的招生廣告滿天飛,「商業英語」速成班更是吸引人。同樣,一百多年前的「改革開放」也讓中國人對「蠻語」產生了莫大的興趣。不過,那時可沒有專業的語言教師和什麼教學理論,但是純粹用於交際的洋涇浜英語學起來並不比過英語六級難到哪裡。典型的洋涇浜英語是用漢語語法加上英語單字來表述一個意思,比如「You ask me, me ask who?」(你問我,我問誰?)
  • 你知道嗎,洋涇浜上有幾座橋?你知道「洋涇浜英語」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嗎?請看作者為你講述洋涇浜的前世今生……
    史欣上海,位處長江三角洲東端,是江海潮汐交互作用衝積而成,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在形成近代化城區以前,除了吳淞江和黃浦江,曾經有過數以萬計的大小河流。洋涇浜就是其中一條歷史悠久卻並不起眼的普通河道。這是一條寬有五六十米、東西走向的河流,自今大世界處與北長浜、周涇相接,東流至浦東古鎮洋涇,注入洋涇港,長約六七千米。
  • 研討會︱打浦橋與肇嘉浜的前世今生
    「因見於清同治《上海縣誌》而未見於清嘉慶《上海縣誌》,斯可斷為嘉慶十八年(1813)至同治十年(1871)間修建。」所謂「帶浦」,即靠近入海河流之意,在《松江府續志》之序篇首就有「松江枕海帶浦」之語,所以「打浦橋」之名即點明了其橋所處位置,在婁涇(又名東蘆浦)匯入肇嘉浜之處。
  • 這座人行天橋跨越曾經的「臭港」,如今成為徐匯濱江一道亮麗景觀
    河道原西北接肇嘉浜,東南入黃浦江。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上海縣誌》就記載了日暉港的來歷。不過,當時名字還不是日暉港。同治年間的《上海縣誌》記載:日赤港又名日暉港,俗稱石灰港,港浦水入北流,為新港,有裡、外日暉橋,裡日暉橋有閘,因居肇嘉浜左腋(即北通肇嘉浜),為防渾潮闖入,浚改為堰。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_城事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張淵源 上海門牌研究所上海方言裡把不倫不類、中西混雜的語言或行為稱之為「洋涇浜」。事實上,洋涇浜本是一條河流的名稱。在19世紀上海開埠後,洋涇浜成為英、法兩租界的分界河,故在當時「洋涇浜」也可代指租界地區。如1869年誕生的使中國喪失在租界司法主權的「會審公堂」,即依照一份名為《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所設立。
  • 「迎世博,學英語」又見「洋涇浜」
    選幸運日許世博願望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召開在即,各方面都在組織大家學習英語,尤其是服務單位和政府部門這些「窗口」,以便與各國朋友服務和交流。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年紀大或英語底子差的朋友不得不用「漢字注音法」來幫助自己儘快掌握,於是又見「洋涇浜英語」,如有位營業員阿姨將「Just amoment」(請稍等)注音為「急煞忒,毛猛達」,讓人噴飯,也讓人尊敬。「洋涇浜」英語是二十世紀初上海人的一大發明,上海人經常講的「門檻精」就是英語「MONKEY」(猴子)加上漢語「精」而組成,意思為「頭子(腦子)十分靈活」。
  • 洋涇浜
    ,職業假笑老闆一看,「哪能伐笑額啦,不好笑?嘎阿拉再剛個!」「呶,正好上湯了。你們曉得『羅宋湯』額名字哪能來額伐?」你們知道嗎?羅宋湯這個詞源於「羅宋系」,它的兄弟姐妹還有「羅宋帽」、「羅宋麵包」、「羅宋牌」等等。
  • 「洋涇浜」、海派文化與中國文化
    《長恨歌》,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上海弄堂裡的閨閣」,是變了種的閨閣;上海的弄堂,其實也是變了種的弄堂——「白手起家和拿來主義」,「又古又摩登」。讀《長恨歌》,就不能不了解一下半殖民地社會深受西方衝擊的海派文化,不能不了解一下「老克勒」和「又古又摩登」的「洋涇浜」文化。
  • 天主教上海教區洋涇浜聖若瑟堂
    四川南路天主堂,又名「洋涇浜聖若瑟堂」,是上海租界中最早的一座教堂。
  • 上海這些「有故事」的十字路口 哪個給你留下最深的回憶?
    原標題:【記憶】上海這些「有故事」的十字路口,哪個給你留下最深的回憶?    據上海發布,我們每日出行都會經過很多路口,或喧鬧或幽靜,或華麗或市井。在某個街角,可能有中意的小店,可能是午間休憩的好去處,也可能是每日打拼的「戰場」。那些匆匆而過的腳步是否會留意路口曾經的故事?鬥轉星移,物是人非,城市的記憶凝固在這裡。
  • 上海話裡的「洋涇浜」儂曉得多少?快來測試下吧!
    上海話裡的「洋涇浜」儂曉得多少?快來測試下吧!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洋涇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