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鎮隆荔枝喜獲豐收,遠在上海工作的阿欣收到了老家發小寄去的兩箱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剛上舌尖,卻已甜進心裡,遠離家鄉的阿欣嘗到了「鄉愁」的味道。 禮輕情意重。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究禮尚往來。從古至今,手信作為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世代相沿,無論是探親訪友,或是共慶佳節,又或餞行與歸來,常以禮相送,深表情意。
手信,不只是物質的饋贈,也不僅僅是精神的交流,而是將二者巧妙融合,代表著心意與情意。有一種說法是,手信的信字,主要是指信手捎來的意思。這信手捎來的溫暖,架起了人與人之間情感聯繫的橋梁。
一份小小的惠州手信,無論是鄰裡相送,還是跨越千山萬水,都濃縮著惠州城的生活、承載著惠州人的情感、彰顯著惠州文化力量。
東平窯陶瓷。
溫暖背後的牽掛與祝福
地處北回歸線的羅浮山素有「南藥寶庫」美譽,是名副其實的天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東晉葛洪和妻子鮑姑隱居羅浮採藥救人,懸壺濟世。出自葛洪之手的羅浮山百草油原方,名承「神農嘗百草」之意而定。
至今,一瓶3毫升的羅浮山百草油,經歷1600多年的傳承,從最初的煉丹製藥變成一種祛風解毒、消腫止癢的便民藥。羅浮山百草油由68味中草藥提取的百草精和11種植物精油配製而成,有「百草精華百草油,百姓良藥百姓求」的美譽,成為嶺南及東南亞地區大眾居家必備藥品。
2011年,羅浮山百草油製作技藝成為惠州首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給外地的親朋好友帶上「一瓶油」,成為部分本地人的習慣。當一瓶小小藥油成為手信,帶去的不僅是藥用功效,隨之而去的更多是祝福與牽掛,希望親友健康平安。
坐擁江河湖海山的惠州,除了植物資源豐富外,各類食材資源也應有盡有。從惠東縣鐵湧圩鎮往赤岸村方向走去,沿途隨處可見醒目的生蠔廣告,村內以蠔為主打產品的農莊更是林林總總。每年中秋節前後,眾多食客慕名前來一嘗「赤岸蠔」的鮮美。
一到生蠔採收季節,便是赤岸村村民方記英忙碌的時刻。在晨光照耀下,他開著小船往自家的蠔田駛去,收穫滿船生蠔而歸。方記英今年47歲,養殖生蠔15年,之前一直以種田為生,為了生計毅然放下鋤頭,下海養生蠔。如今,家裡建起了小洋房,車子也買了。像方記英一樣,當地許多村民靠「蠔」蓋起了嶄新的房子,被外人稱為「蠔樓」。
赤岸蠔以蠔肉個體肥滿、味道鮮美、嚼之無渣而遠近聞名,目前正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生蠔肥美的季節,在外的遊子總會惦記家鄉的美食。在異鄉收到家裡寄來的生蠔,可以吃出家的味道,慰藉心中的鄉愁。熱情好客的當地人,總喜歡邀請親朋好友前去品蠔,或帶著生蠔及蠔幹前往探望。
時代車輪不斷前進,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手信的傳統依然在流行。無論是博羅涼果、永記腊味、觀音閣黑糖等特色產品,還是梅菜、釀春、阿嫲叫、高潭擂茶、平海魚餅、黃金酥丸等本土美食,這些具有濃厚惠州特色、惠州文化底蘊,品質上乘、攜帶方便的產品,正成為講述惠州故事、傳播惠州文化的新名片。
願惠州手信讓人們形成心靈的交流與共鳴,牽掛與溫暖總相伴。
羅浮山百草油。
特色手信的守正與創新
位於東江河畔的惠州,自古生產糯稻,民間盛行釀飲糯米酒的習俗。宋代的蘇東坡、唐庚曾為糯米酒留下妙章,真實而生動地記載了釀飲盛況。
千百年來,釀飲糯米酒這一習俗代代相傳。在眾多糯米酒中,東江橋牌系列糯米酒就是珍藏在老惠州人記憶中的酒,該酒採用古法釀製,需歷經10個月時間、12道工序,釀成後酒香濃鬱,浸潤時光……
賴彩鳳1996年在惠城區馬安鎮老家開設了一家酒廠,請來原釀製東江糯米酒的資深釀酒師傅黃德芬及其徒弟劉定明參與技術指導。幾個老手藝人堅持用傳統的東江糯米酒釀造工藝,釀造出有著地道傳統東江糯米酒風味的糯米酒,註冊為「東江橋牌糯米酒」。
老味道總是會令人回味無窮,讓人想起往日的美好時光。為了保持大家對東江橋牌糯米酒最初的記憶,糯米酒最原始的包裝一直都沒有更換。如今,東江橋牌糯米酒榮獲「廣東手信」稱號,到過全國十多個大城市展銷,還遠渡大洋售至國外。惠州糯米酒釀造技藝也被列為惠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江橋牌糯米酒的名頭越來越響亮,客家黃酒、青梅酒、蜂蜜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符合現代人口味的多種酒品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歡迎。
同樣被人們「熱衷」於以禮相贈的龍門農民畫,因別具一格的獨特表現手法和具有抽象風格及民間審美情趣的繪畫技法,而具有美學價值、民俗價值和市場價值,成為嶺南民俗文化寶庫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年過花甲的王漢池有著40多年龍門農民畫創作經驗,他的作品《客家山歌農民畫組畫》榮獲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和廣東省魯迅文藝獎。王漢池認為,龍門農民畫植根於龍門多彩的民俗風情土壤,展現南國地域傳統民俗文化,具有淳樸自然的鄉土氣息和嶺南色彩。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龍門農民畫及其衍生產品絲巾、雨傘、木盤畫、衣服等,近年來逐漸成為龍門旅遊手信的主要代表,展現出龍門農民畫產業化開發成果,以及龍門發展文化產業和創意經濟的無限活力。
一份獨具惠州特色的手信,能從中領略惠州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更能看出傳承發展中堅持的守正與創新。
東江橋牌糯米酒。
手信產業的文化與融合
始燒於北宋初年的東平窯,生產了100多年後熄火,曾與廣州西村窯、潮州筆架山窯並稱廣東宋代3大民窯。借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春風,東平窯產品漂洋過海,遠銷東南亞地區。
土生土長的惠州人餘小倫醉心陶瓷創作,在惠陽區打造了東平窯陶瓷文化園,作為東平窯的研究、創作、展覽基地。該文化園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吸引了珠三角周邊大量遊客前來參觀學習。
熄滅的東平窯重新點燃,東平窯作品重回人們視野。園區開發的瓷器衍生產品,尤其受遊客喜愛。在今年評選的惠州手信50強中,東平窯系列作品入選。
餘小倫稱,以古東平窯的產品風格結合當代陶瓷藝術風格,整合國內陶瓷專家重新打造東平窯,旨在重振古東平窯的昔日雄風,弘揚惠州本土陶瓷文化。
在傳承與創新中,東平窯工藝的傳承仍然採用傳統的師徒模式,23歲的惠州妹子朱淑貞一邊學習傳統技藝,一邊融入自己的創意,創作出多個頗受年輕人歡迎的作品,直播賣貨大熱。
一份東平窯手信,濃縮著惠州古代陶瓷文化的輝煌成就,蘊含著如今「新東平窯人」敢於改革、大膽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份東平窯手信,助力重燃的薪火代代相傳,推動惠州陶瓷文化繁榮發展。
嶺東雄郡,惠州有禮。惠州將打造「東字號、惠字號、鵝字號、鳳字號、荔字號、葛字號」等6大惠州手信IP,並在今年選出了50款惠州手信。同時,將打造凸顯歷史文化特質和品位的東坡系列/西湖系列手信產品,讓蘇東坡、西湖、葛洪等歷史人文內容通過手信這個載體具象化,讓惠州歷史文化手信成為遊客來惠留念、饋贈親友的特色伴手禮。
作為宣傳惠州形象、傳播惠州故事、助力經濟發展的「新名片」,惠州手信產業提升及品牌打造工程通過「文化+」的賦能,成為既是承載惠州歷史底蘊和濃濃鄉愁的文化傳承工程,更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文化新業態的融合之舉。通過一系列有溫度、有歷史、有文化的手信產品,構建惠州手信一體化品牌體系,促進「文化+旅遊」「文化+農業」「文化+工業」融合,為惠州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作出積極貢獻。
惠州手信
惠州茶系列
900多年前,蘇東坡曾言:「嶺外惟惠俗喜鬥茶。」據記載,唐代羅浮山的茶園已初具規模。到宋代,惠州的羅浮茶被列為名茶。如今,惠州植茶更是廣泛。
惠州氣候溫和、雨量豐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獨特的高山氣候、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惠州本土優質茶葉,如柏塘山茶、五指嶂橫坑茶、新庵橫坑茶、東道羽茶葉、南崑山毛茶、粵野山茶等。
瑤鄉米餅
龍門藍田瑤族鄉是我市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每逢過年,瑤族人家家戶戶響起打餅聲,花生、芝麻、米粉香,飄滿整個瑤鄉。這是瑤鄉特色,將最好的東西拿出來與朋友分享,也是瑤家兒女熱情好客的體現。
瑤鄉米餅選用優質大米、精選花生精製而成,傳承「瑤鄉餅」的百年工藝並不斷加以改良,純手工製作、無汙染、零添加,是真正的綠色產品,在惠州以及整個珠三角享有盛名。
金錢龜系列產品
金錢龜系列產品原料來自全國最大金錢龜養殖企業——惠州李藝金錢龜生態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是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養殖的金錢龜、黃喉擬水龜產品是廣東省名牌產品。
金錢龜系列產品是以「李藝」牌金錢龜為主要原材料,利用先進的生物酶解技術萃取金錢龜精華成分,與精選藥食同源的上等中藥材配製而成。金錢龜系列產品集金錢龜之精華,是孝敬父母長者、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佳禮品。
禎州系列產品
禎州集團的丹荔荔枝釀系列產品包裝別具一格,其中丹荔52度荔枝原漿酒的包裝採用梅形瓶,傳統手工貼花工藝,胎質細膩,釉色均勻,陶瓷的吸水性為千分之一,特殊工藝製作的酒瓶,最大程度保存了荔枝原漿酒的香氣。
禎州牌即食梅菜,是該企業與華南理工大學聯合開發的產品,科技成果通過了省級鑑定。產品開蓋即吃,也可作為配菜,無需再度蒸煮,填補了即食梅菜產品的市場空白。
網友說
「翽羽」:博羅的麻陂肉丸、石灣韭黃、石壩三黃雞,惠陽的酥丸,龍門的話梅、觀音菜、西溪筍,惠東的蜂蜜……好多特產都值得帶。
「陳女士」:惠州的美食極具誘惑力,每次回老家探親,必帶麻陂肉丸、艾粄;每逢親友登門造訪,必帶他們去平海遊古城吃薄餅,到龍門泡溫泉嘗年桔;辦公室裡必備惠州本地茶葉。
「風雨中奔跑」:探望親朋好友總不能兩手空空,買水果又太普通。希望能更便捷買到具有惠州特色的手信,讓對方能對手信感興趣,感受惠州的文化。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本版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方蓮花 謝菁菁 龔妍 (資料圖片)
總策劃 蔣勤國
總統籌 王昆發 張錦坤 於澤 李朝榮
協 調 李建國 謝超平 盤科 龍生財
【來源:惠州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