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專題撰文/羊城晚報記者馬勇 林曦 本版插圖/採採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廣州人送什麼樣的手信給客人?近日,廣州市旅遊局和經貿部門再次發起廣州手信評選活動,廣州手信成了城中熱議的話題。昨天,羊城晚報記者就此走訪了廣州市近百位市民,結果大出意外:竟然有七成的市民想不出有什麼商品可以成為廣州手信。廣州人劉姨說,都怪廣州人嘴刁,吃什麼都講新鮮熱辣,結果聞名海內外的燒鵝、拉腸、及第粥,無法打包做成手信。什麼禮品最代表廣府文化,在送禮時拿得出手呢?這個問題其實困擾著很多廣州人。
手信小裡小氣難以出手
昨天,羊城晚報記者在廣州市的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商業旺地,隨機採訪了近百位講廣州話的本地市民,70%的人都無法第一時間回答記者的問題。
在上下九,劉姨想了半天后說,「燒鵝本來不錯,可惜必須新鮮吃。」廣州燒鵝皮酥肉嫩,以剛出爐為最佳,冷卻後放到真空包裝裡,再添加些防腐劑之類的,味道一定大失水準。
在記者的提示下,市民才數了一些出來,如臘腸、臘肉、核桃酥、雞仔餅、老婆餅、盲公餅、馬蹄糕、楊桃、番石榴、荔枝等。 「這些小食品小裡小氣的,送不出手。」一位中年男士突然冒出了這樣一句話,竟然得到在場人士的不少認同。
在北京路,一位市民告訴記者,現在廣州的餅類越做越不好吃,完全沒有當年那種鬆脆,自己都不想吃,哪好意思送人。
一位市民還說,好不好吃已經不計較它了,至少都要包裝好吧,但現在所謂的廣州特產,包裝根本拿不出手。
椰子糖竟成了廣州特產
記者走訪了多家超市,發現有些超市根本沒設廣州特產專櫃,即便設了位置也放得很不顯眼,而裡面售賣的「廣州特產」,常常拿澳門、香港、海南的食品充數。比如,明明標示產自海南的椰子糖卻成了廣州特產,寫著澳門手信的禮品盒也擺在廣州特產貨架上。另外,香港製造幾乎佔據了大多數的廣州特產專櫃,相比之下,廣州本土出品的特產品種少之又少。
在一些標榜著「廣州特產」的水產品櫃檯,魷魚、乾貝、海帶等產品在很多海濱城市都能買到,並不能體現出廣州「特產」的特色。
在一家廣東特產專賣店,特產商品倒是琳琅滿目,記者細數了一下,多達上百種,有老婆餅、榴槤酥、姜撞奶、豬油糕、盲公餅等。記者還看到,店裡還銷售廣州的工藝品,如陶瓷,手工繡畫,還有一些人物雕塑,但因不好運輸或價錢太貴而不太受歡迎。
上下九可算是廣州手信相對集中售賣的地方,但還沒形成手信一條街的地步。在下九路,經營廣繡、廣雕的小店,光顧的遊客並不多。
延伸閱讀
北京:不僅僅是北京烤鴨
北京沒有手信這個詞語,北京人都管這個叫做特產。一提起特產,去過北京的人馬上就會想到北京烤鴨。到北京買特產,首先想到的是王府井大街、西單商場、前門小吃。這些商業區幾乎是連在一起,十分方便遊客遊玩購買。
除了購買北京烤鴨,北京的果脯也是一大亮點。王府井的工美大廈和西單商場還會出售一些精美的工藝品,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因此慕名前來選購的遊客不少。
從2001年申奧成功之後,北京借著奧運之風,不斷推出奧運題材的紀念品,奧運福娃吉祥物,帕運福牛樂樂等都為北京的旅遊紀念品銷售增添了亮麗的一筆,即便到現在,遊客還是會買這些奧運紀念品。
澳門:吃到你不好意思不買
去過澳門的人沒有不被這個彈丸之地的手信所徵服的。這個物產並不豐富的小城,手信卻出奇的豐富。在清平直街與福隆新街這兩條呈十字形的小馬路上,密密麻麻開著數十家手信商店,人稱手信一條街。或大或小的鋪面上,擺滿了特色食品,從盒裝的杏仁餅、散裝的牛肉乾,到按兩稱的話梅、檸檬、八珍果等應有盡有。遊客遊走各店鋪間,通常都大包小包,滿載而歸。
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個。咀香園是老字號,而鉅記則是靠推車仔賣花生糖及薑糖起家的,在小小的澳門已開了七家分店。澳門人對傳統食品的製作有著一種近乎固執的態度,不少美食都是即做即賣,全以人手加工而成,那景象,記憶中只有小時候才見過。
在鉅記門口一側,兩位打餅師傅現場做著杏仁餅,牛肉乾、豬肉乾也都是即烤即賣的。
鉅記老闆梁先生說,許多並不是由澳門人發明的美食,卻在澳門做得風生水起,風頭蓋過原產地,並鍵在於用心思。就像杏仁餅,要吃出杏仁香,所用杏仁不能馬虎,須大粒大粒的加州杏仁。打餅時力度也很重要,松與緊會影響餅的酥化程度。而即烘即食,又保持了新鮮度。澳門人在杏仁餅基礎上,又發明了棋子餅———那是袖珍版杏仁餅,一口一個,可謂女士至愛。
澳門手信還有一個特點,隨便試吃,吃到飽為止,吃到你不好意思不買,這就是澳門人手信的經營之道。
記者手記
廣州手信為何藏在深閨人未識?
廣州手信評選活動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舉行。經過公眾投票和專家推薦,評出一些諸如特色旅遊工藝品、旅遊土特產品等系列商品的手信,其中工藝品包括廣彩、廣繡、香木球、欖雕、玉雕、粵劇人偶等多個種類,土特產則包括廣式腊味、廣式月餅、廣州涼茶、雞仔餅、老婆餅、泮塘馬蹄粉、老火湯料、荔枝幹、蜂產品和豆豉鯪魚罐頭。
只不過,這些本土的手信由於宣傳推廣不足,產量有限,經營場所少等而難覓蹤影,無法引起大眾的關注,更無法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據統計,2009年廣州旅遊購物的收入在總的旅遊收入中只佔了18%-20%,而全國旅遊購物收入佔旅遊收入比重早已超過20%,上海旅遊商品創匯在旅遊創匯總量中的比重達45%-50%,香港出售的旅遊商品所得收入佔旅遊總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60%,西方發達國家旅遊購物佔到總收入的40%-60%。
廣州手信為何藏在深閨人未識?
廣州資深旅遊業內人士勞毅波說,這裡面既有企業對自身優勢認識不足、產品宣傳力度不夠的因素,也有企業資金匱乏、有心而無力的原因。
勞毅波坦言,手信消費需要去引導,需要一個良好的營銷策劃。「在政府的扶持下,提高手信商鋪的檔次。」他舉了一個例子,日本的一個溫泉之鄉將溫泉水冷卻後製成一種被稱為「黃金水」的護膚品,只有在那個地方才能買到。「這就很有特色且很實用。所以說,手信的包裝、宣傳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對政府而言,除了為廣州手信送上一面金字招牌之外,還應為手信的發展多創造一些條件。」勞毅波說,比如資金上的協助或者是產品宣傳、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指導,讓廣州的手信能夠送得出手。
當然,手信要發展也不能完全依賴政府。綜觀國內城市的特色手信,鮮有政府頒發稱號的。廣州政府既然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先例,對企業而言,也應該認真制定產品推廣策略,這也是勞毅波認為手信評選時要加入對參評企業市場推廣計劃進行評估的原因。
前些年類似的評選活動也舉辦過,但是效果甚微。對此,廣州酒家市場部負責人趙利平表示,很多人來了廣州不知道要買什麼,活動評選出來的手信就會成為推薦對象,而活動本身也在提醒廣州市民不要忘記廣州本土的文化。但是,不能為了評選而評選,評選完了就完了。
「評選的是產品,是手信,不要冠名上是某個企業的名稱,這樣才會減弱評選的功利性。」 勞毅波也認為,手信並非只是食品,也需要加入一些中高端的物品,也需要一些人們日常生活能用得上的物品,譬如上世紀90年代廣州的手錶還是很有名的,而不單單是擺設。
在採訪中,不少專家認為,手信作為一種商品,需要營造一個適合於商品的氛圍。「這就要求我們的賣場、專營店、超市等有一個很好的條件來經營手信。」廣州老字號協會會長歐陽強表示。如果評選只是為了搞一個名單來湊熱鬧、來迎亞運,後面就不了了之了,那評選還有什麼意義?
名詞解讀
手信
「手信」是指人們通常出遠門回來時捎給親友的小禮物,這是廣東人對禮物的一個專稱,信手捎來,故稱「手信」。廣東人拜年或探親訪友、贈別餞行,常特意攜帶禮品致送,以深表情意,這些禮物也叫「手信」。
採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