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高度評價了這次偉大勝利的歷史貢獻,深入總結了這次偉大勝利的歷史啟示,明確提出了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7年7月7日以炮轟宛平縣城和進攻盧溝橋為標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引領下,四萬萬同胞眾志成城、共赴國難,用血肉之軀和頑強意志,築起一道侵略者無法跨越的「新長城」。
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在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中,湧現出了大量英雄,是他們喚起了萬眾一心、共御外侮的民族覺醒,點燃了同仇敵愾、戰勝外敵的民族鬥志。他們的事跡永載史冊,他們的正氣光照千秋。「願拼熱血衛吾華」的左權不惜生命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以樹皮棉花果腹的楊靖宇面對敵人的勸降,凜然回答:「不必多說,開槍吧。」張自忠戰鬥到最後一刻,「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沒有命令,死也不退」……
正是千千萬萬抗戰英雄拋頭顱、灑熱血才贏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不僅是對歷史的一次重溫,讓我們從中感受那段苦難歲月,珍惜今日和平之不易,更是為了傳承英雄身上展現出的偉大精神。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但這種精神永垂不朽、歷久彌新。當年,無數抗戰英雄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
今天,我們崇尚英雄、學習英雄,就是要弘揚這種精神,賦予抗戰精神新的內涵,讓偉大精神燭照我們奮勇前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徵,為戰勝疫情做出巨大貢獻。面對入汛以來多地發生洪澇地質災害,人民子弟兵不顧安危、聞汛而動、抵禦住了肆虐的洪水。而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很多扶貧幹部不計得失,為「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莊嚴承諾殫精竭慮,甚至犧牲了生命,書寫了壯麗的脫貧史詩。
穿越抗戰的熊熊烽火,中華民族的復興腳步已經站在新的時代高度,最為鮮明的特色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交匯。這其中面臨很多風險與挑戰,必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奮勇搏擊、迎難而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作為。救亡圖存是抗日英雄的使命,他們用生命為我國長期的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必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這是對為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對為中華民族獨立和中國人民解放獻出生命的所有英靈的最好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