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自強不息 共謀民族偉大復興

2020-12-17 人民網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在港澳臺各界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勠力同心、鍥而不捨,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

銘記抗戰歷史,厚植家國情懷

作為臺灣著名抗日誌士蕭光明、蕭道應的後人,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會長蕭開平近年來致力於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研究與宣傳。「臺灣同胞積極支援抗戰,還有許多人跋山涉水遠赴祖國大陸參加抗戰,他們的信念就是,只有強大的祖國才能夠光復臺灣。如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了光明前景,兩岸也必將走向統一。」蕭開平說。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深入剖析了抗戰取得勝利的原因所在。」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常務副主席陳志豪說,「銘記抗戰歷史,傳承偉大抗戰精神,我們對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前途命運密不可分的關係才有更深切的認識。香港的學校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國歷史教育,包括加強抗戰歷史的教育,讓青少年從歷史的經驗中獲得啟示,厚植家國情懷。」

從澳門來北京發展多年的鄭鏗鳴曾專門帶著女兒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紀念館中珍藏的文物讓我們更直觀地看到,澳門社會各界曾以捐款捐物等方式投入抗戰救亡運動之中。學習和了解抗戰史非常有必要,能夠警示我們以史為鑑,珍惜和維護和平。」

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

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委王柏榮說:「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香港年輕人需要從歷史中更多地學習。」

近日,澳門冼星海紀念館入選國家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一直以來,澳門對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都非常重視。未來一段時間,我們將以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為契機開展相關活動,進一步增強澳門居民對祖國的認同感及歸屬感。」澳門街坊總會副理事長陳家良說,「愛國愛澳」已成為澳門的核心價值,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臺灣光復75周年。鑑往而知來,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武漢臺資企業協會會長蕭永瑞說,「作為在大陸打拼的臺商,我們將共同致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團結起來克服一切艱難險阻

「抗日戰爭勝利,終結了日本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臺灣得以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勝利。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的日子,值得兩岸中國人共同紀念。」臺灣統一聯盟黨主席紀欣認為,中國發展仍然面臨各種風險挑戰,兩岸同胞要團結起來,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繼續為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深入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和意義,能讓年輕人更深刻地體會到今天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今天的國家富強來之不易。」全國青聯副主席、澳門青年聯合會會長羅奕龍表示,自己作為醫生,很自豪地看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彰顯,「我們將繼續團結澳門各界青年,弘揚和傳承好『愛國愛澳』核心價值,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更好的條件和平臺,助力澳門『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

「抗戰歷史是我們必須學習和銘記的,偉大抗戰精神是我們必須繼承和弘揚的。」香港教聯會黃楚標中學校長許振隆說,作為香港的青年一代,必須學好這段歷史,體會先烈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與責任。香港年輕人在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必須對社會作貢獻、對國家有擔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8日 03 版)

相關焦點

  • 同心同德自強不息 共謀民族偉大復興——港澳臺同胞熱議習近平總...
    「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大家表示,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全體中華兒女為國家生存而戰、為民族復興而戰、為人類正義而戰。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勠力同心、鍥而不捨,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
  • 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懈奮鬥
    十多年來,抗震救災精神歷久彌新、熠熠生輝,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新時代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砥礪前行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   萬夫一力,天下無敵。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鍊而愈加堅強,靠的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汶川大地震留下了永久的傷痛,抗震救災鬥爭鑄就了永恆的精神。面對特大災難,廣大部隊官兵、公安幹警、醫療人員和專業救援隊伍密切協同;教育、衛生、交通、鐵路、水利、通信等部門全力以赴;海內外華夏兒女團結一心,自強不息、櫛風沐雨、堅強奮起。
  • 凝聚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原標題:凝聚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大會作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安排,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力量。
  • 人民網評:紀念抗戰,化苦難為民族復興的鬥志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那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中,億萬同胞空前覺醒,整個民族奮勇而起,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引領著奪取戰爭勝利的正確方向,成為堅持抗戰、指導抗戰的中堅力量。
  • 習近平: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在...
    ——70年來,我們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時代變化,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主張和「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進而形成了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基本方略,回答了新時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團結臺灣同胞共同致力於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和平統一的時代命題。
  • 人民日報社論:凝聚實現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今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紀念日,是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重大節日。「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
  • 復興網評:成昆鐵路50年變遷,彰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復興網評:成昆鐵路50年變遷,彰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2020-07-10 15:35:23參與互動   【復興網評】成昆鐵路50年變遷
  • 人民日報:民族復興須大力弘揚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為實現這一夢想,一代代革命志士前僕後繼、不懈奮鬥,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孫中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者。作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他領導20世紀中國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李樂剛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繪製的發展藍圖,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建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下簡稱「復興」)。因此,「復興」成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的一個極具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復興」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概念。
  • 自強不息,是一種品格,必須永久秉持(隨筆)
    ——自強不息,堅持不懈積聚正能量周易中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古以來,自強不息、敦厚大容,就是中華民族的風格與美德。在國家關鍵時刻,民族危亡之際,我黨我軍力挽狂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留下了不懈努力、奮發圖強的足跡!自強不息,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風格,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品格!
  • 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支撐和弘揚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用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支撐和弘揚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www.fjsen.com 2014-09-04 19:16:01  陳曉青 葉小文書記提出了「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與價值體系」這一課題,從「文化焦慮」、「文藝復興」和「厚德載物」三個方面深入講述如何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和傳承,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近代以來,中國一直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將不國,文化也備受摧殘,但是中國人民卻一直沒有停止過追求民族復興、追求文化強國的夢想。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創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黨和人民的事業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導。
  • 研究長城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原標題:研究長城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光明論壇】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甘肅考察時強調:「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0年第10期特別策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系列文章,特約專家學者撰文闡釋。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從一窮二白走向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對70年不平凡歷程進行回顧與思考,對於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推進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具體行動。
  • 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所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獨一無二;偉大祖國數千年巍然屹立,舉世無雙。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這是我們攻堅克難、走向復興的底蘊和自信。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四次提出「我們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原標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需要把學習貫穿始終,深化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