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上,有一場匪夷所思的「天皇造反」事件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後醍醐天皇最終選擇了打倒鎌倉幕府,然而並未成功。事情敗露之後,後醍醐天皇被幕府抓捕、流放。此事被幕府稱為「主上御謀反」——「天皇造反了」。這可是轟動全國的大新聞。

後醍醐天皇 資料圖

文 | 康昊

近來,日本天皇因傳聞表露出提前退位的意圖,而在日本島內引起軒然大波。日本天皇現在僅僅是國家象徵,已不再具有實際幹預政治的能力。然而在日本的歷史上,天皇的退位、皇位的交替所伴隨著的政治權力鬥爭卻是十分激烈的。譬如花園天皇(1297-1348)的退位,就是日本歷史上較為有名的政治事件。這一事件因為日本福岡大學教授森茂曉的詳細考證,真相已漸漸浮出水面。

皇統的分裂:輪番做天皇

在平安時代後期的日本,天皇退位之後成為上皇,或稱為「院」,這位「院」又有一個稱號叫「治天之君」,是真正意義上的天皇家的大家長,也是國家的領導者。鎌倉時代後期的後嵯峨天皇以後,他的兩個兒子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相繼執政,於是皇統也就發生分裂,後深草天皇一支為持明院統,龜山天皇一支為大覺寺統。前者以其住所而得名,後者以龜山天皇的兒子,後宇多天皇所創建的大覺寺而得名。兩支皇統一度交替繼承皇位,因而可能同一時期有好幾位「院」,但只有其中一位是真正的「治天之君」,即真正的掌權者。

文保元年(1317年),天皇是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他的父親伏見上皇健在,但實際上的「治天之君」是花園天皇的哥哥,已經退位的後伏見上皇。與此同時,還有一位來自另一支皇統大覺寺統的後宇多上皇健在。這位後宇多上皇在愛子後二條天皇早逝之後,仍然一直窺伺著「治天之君」的位置,並想把自己的兒孫送上皇位。

這一年年初,花園天皇已經在皇位上待了十年了。或許對中國的君主而言,十年並不算長,也未必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可是對於已經習慣兩皇統交替掌權的「在野黨」後宇多上皇而言,他已經迫不及待地要想把花園天皇從皇位上拉下來。這位後宇多上皇當時已經出家,並受了密教的傳法灌頂,是一名合格的密教修行僧(因而稱呼其為後宇多法皇更為貼切,本文為敘述方便統一稱上皇)。但是他對政治權力的渴望並沒有因入了佛門而改變——此前的諸位上皇們也大多如此。

後宇多上皇的願望是讓他的愛子後二條天皇年幼的孩子,即邦省親王繼承皇位。但是邦省親王過於年幼,又體弱多病,因此折中的方案是把後二條天皇的弟弟尊治親王推上皇位,做一個過渡,再把皇位傳給邦省親王。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過渡者」總不會只安於做一個過渡者。

1317年的四月七日,鎌倉幕府的使節上京,來到朝廷重臣西園寺實兼的家中。西園寺實兼世襲了關東申次,這是一個要職,扮演著溝通鎌倉幕府與朝廷的角色。幕府使節拜訪西園寺實兼的消息沒多久就傳到了花園天皇那裡,他得知,鎌倉幕府或許是在和西園寺實兼以及後宇多上皇商量著退位和擁立新皇的事情。雖說皇位的轉移,說到底是天皇家的家事,但是鎌倉時代中期以後,在皇位繼承上幕府有著巨大的發言權。基本上天皇家所決定的人選,若不得到幕府的同意,那是通不過的。因此後宇多上皇很早就與鎌倉幕府拉好了關係。

後宇多上皇一方的方案是先把皇位交給尊治親王,然後邦省親王即位,最後再看時機把皇位傳給後伏見天皇的兒子量仁親王(也就是花園天皇的侄子)。這一方案迅速遭到了持明院統(伏見上皇、後伏見上皇、花園天皇)一方的反對。最後無果而終,幕府的使節僅僅待了一個多月就回了鎌倉,事情算是擱置了。

後宇多上皇再次上臺

然而事情最終又起了變化。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持明院統一方的支柱,花園天皇與後伏見上皇的父親,53歲的伏見天皇在九月三日突然撒手人寰。於是後宇多上皇當即抓住了這一機會,第二年初,他就給花園天皇施加壓力。這時花園天皇22歲,哥哥後伏見上皇31歲,而後宇多上皇52歲,在政治經驗和閱歷方面,花園天皇哥倆完全不是後宇多上皇的對手。後宇多上皇在伏見上皇死後就恢復了與鎌倉幕府的秘密交涉,再一次向鎌倉幕府派出使節,確保幕府方面的支持。使節在文保二年(1319年)的二月十二日返回京都,帶來了順利的消息。

二月十五日,後宇多上皇開始著手準備即位各項禮儀。二十日,鎌倉幕府駐京辦「六波羅」的使者去了西園寺實兼的宅邸,再次傳達幕府方面的意見。這一事件中,西園寺實兼這位與幕府關係密切的重臣自始至終都堅持站在後宇多上皇一邊,鎌倉幕府更是如此,在各方勢力的支持下,後宇多上皇處於完全有利的位置。

二十一日以後,後宇多上皇與諸多重臣,以及東宮儲君尊治親王商談。之後,後宇多上皇連自己執政的房子都選好了,他甚至心急地想在尊治親王即位的同一天就把愛孫邦省親王立為儲君。到了二月二十六日,事情如期進展,花園天皇退位,尊治親王正式即位。皇位交替十分順利,這位尊治親王,就是後來的後醍醐天皇。而後宇多上皇也再一次坐上了「治天之君」的位置,因為他兩個兒子都當了天皇,所以他也兩次以上皇的身份作為「治天之君」執政。這在日本歷史上是少有的事情。

在皇位交接的過程中,後宇多上皇一方與花園天皇、後伏見上皇一方做了屢次談判,也基本上達成了約定,即在尊治、邦省親王繼位之後,儘早將皇位傳給後伏見上皇的兒子量仁天皇。兩支皇統依舊和平共處,交替執政,這一約定也得到了鎌倉幕府的認可。

奪權開啟的南北朝時代

兩年之後,自覺年事已高的後宇多上皇主動交出了權力,讓後醍醐天皇(尊治)親政。三年後這位兩度執政的後宇多上皇離開了人世。作為「過渡者」的後醍醐天皇在父親死後越發感到不安,當時的儲君邦省親王與另一旁在野的花園上皇、量仁親王也時時刻刻覬覦著皇位。這為皇權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正中三年(1326年),自幼體弱多病的東宮儲君邦省親王去世。在幕府的裁定之下,後伏見上皇的兒子量仁親王按照先前的計劃坐上了東宮的位置。後伏見上皇為了博得幕府的支持可謂費盡苦心——他急忙向鎌倉派遣使者的事情,被世人譏笑為「賽馬」。這樣下去,可能沒過多久後醍醐天皇這位「過渡者」就會被趕下皇位。但這位已經38歲,對政治正處於迷戀之中的天皇當然不會輕易妥協。

再之後的事情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事件了。後醍醐天皇最終選擇了打倒鎌倉幕府,然而並未成功。事情敗露之後,後醍醐天皇被幕府抓捕、流放。此事被幕府稱為「主上御謀反」——「天皇造反了」。這可是轟動全國的大新聞。後醍醐天皇被鎌倉幕府廢位,量仁親王如願被推上皇位,就是後來的光嚴天皇。但是沒過多久,全國的反幕浪潮就一個接著一個地爆發了。幕府一方的足利高氏(後來的室町幕府創建者)倒戈,攻陷了幕府在京都的據點六波羅,而幕府的總部鎌倉,也被叛軍攻克。於是,持續了一百多年的鎌倉幕府宣告滅亡,鎌倉時代正式結束。那位被鎌倉幕府扶上臺的光嚴天皇,位子還沒有坐多久,就被迫退位,成為上皇,而且沒有「治天」之權。後醍醐天皇如願重返京都,實施親政。

之後的歷史如疾風驟雨一般。後醍醐天皇短暫的「新政」之後,足利高氏(尊氏)舉起反旗,於是後醍醐天皇不得已逃出京都,後來在奈良南面的吉野山落腳。此後經過兩方勢力的多次拉鋸戰,足利尊氏一方佔據了京都,並把那位已經下野的光嚴上皇又拉了出來,請他做了「治天之君」,同時把他弟弟請出來做了天皇。於是,光嚴上皇與逃到吉野的後醍醐天皇分土而治,在歷史上分別被稱作「北朝」和「南朝」,雙方開啟了長時間對峙和戰亂的「南北朝時代」。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日本天皇是這樣丟掉實權的
    日本在1868年明治維新之前,從來就沒有被真正統一過,沒有建立起中央集權,即使有也非常短暫,當天皇逐漸被全身架空,以武士為主角的戰國時代就開始了。
  • 真假天皇事件:56歲雜貨店老闆稱,自己才是真正的天皇,裕仁該退位
    正當裕仁天皇人受到眾多爭議之時,這時卻有一個56歲的雜貨店老闆站出來聲稱自己才是真正的天皇,那麼這位雜貨店的老闆到底是誰?而這個事件又會對歷史的日本政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他們是真正的日本天皇嗎? 三、所謂天皇是歷史遺留問題,一代帝王后代遺落人間 實際上若論起熊澤寬道的身份,還要提起日本曾經一段已經被埋在歷史中的往事了。
  • 日本歷史上凌駕於日本天皇之上的實權機構——幕府
    幕府是古代日本的中央政府機構,擁有實權,且一度凌駕於日本天皇之上,其最高權力者稱為」幕府將軍「,又稱」徵夷大將軍「,此時的日本天皇幾乎形同虛設,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獨特的現象,在日本歷史上,前後出現了三個幕府,分別是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
  • 日本天皇無所事事愛搞文藝!盤點日本歷史上的「書法家」天皇!
    日本天皇從很早以前開始權力就被架空,他們身居高位卻並無所事事,所以很多天皇都愛搞文藝消磨時間。日本歷史上出過不少愛「書法家」天皇,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嵯峨天皇書法嵯峨天皇也氣潛心學習了中國書法,雖然由於時間久遠他的很多作品都沒能留下來,但好歹還是有幾件作品存世,最著名的是私人收藏的《哭澄上人詩》與延曆寺收藏的《光定戒集》。
  • 日本歷史上的「傻」天皇,讓日本皇室丟臉,為何仍受民眾愛戴?
    但是,在了解過日本的國家發展態勢之後,我們也會發現,時至今日,日本依舊存在著皇室,而在日本皇室發展的進程當中,也曾出現過許多特殊的歷史事件。眾所周知,由於日本皇室十分重視血統的純正,所以,近親繁殖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事情,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皇室的孩子都沒有健康的身體。
  • 平將門在日本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存在?造反還被後人供奉
    在日本東京的大手町有一處歷史遺蹟名為「將門冢」,這個景點被傳說渲染得很神秘。它的主人平將門為平安時代中期的一名武將,後因叛亂被擊殺,後人為了祭拜故建該冢。但是平將門卻不是一個簡單的武將,他的一生可謂是傳奇,在日本歷史上十分有名。
  • 陛下何故謀反:日本古代的後鳥羽天皇為什麼起兵「謀反」?
    日本天皇在幕府時代逐漸淪為傀儡,而最能表現天皇傀儡地位的名詞就是「天皇御謀反」。日本歷史上第一場「天皇御謀反」是發生在鎌倉幕府初期的「承久之亂」,造反的天皇是後鳥羽。
  • 日本天皇的「君權佛授」:歷史上的即位灌頂儀式
    日本天皇的「君權佛授」:歷史上的即位灌頂儀式 康昊 2019-04-28 11:19 來源:澎湃新聞
  • 歷史上的「一休」是日本天皇的兒子?表示難以置信!
    而在日本歷史中,真的有一個和尚叫一休。那麼,歷史上的一休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後小松天皇話說公元1393年,日本後小松天皇的後宮中流言四起,宮人議論紛紛,說深受天皇寵愛的妃子藤原照子心懷不軌,每天侍奉天皇的時候
  • 日本天皇真假風雲:一中年男子自稱是天皇后裔,裕仁天皇是冒牌貨
    引言《木蘭辭》有云:「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在中國歷史上,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相信不少讀者都有過疑惑,為什麼花木蘭能在軍營多年而不被發現身份。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真正的歷史裡卻有一些故事的影子。可見古代皇朝為了爭奪政權,其花樣百出,無所不用其極。而近代也有一件關於身份的疑雲事件。曾經在第二世界戰中投靠法西斯陣營,最終慘遭失敗的日本裕仁天皇,因為戰爭失去了日本民眾的支持,導致民眾對於裕仁天皇公信力越發質疑,裕仁天皇一時間地位岌岌可危。
  • 日軍歷史上的首次大處決,以軍法一次性槍決53個官兵,犯了啥事?
    由於事發地在東京一個叫竹橋的地方,史稱竹橋事件。此事變前後歷時2個小時即被鎮壓。次日上午,日本陸軍裁判所就對被捕者進行審問。三、一言不合就刺殺,是日本舊武士的傳統,隨著幕府時代的遠去,這些脫離時代的武士心懷不忿,他們刺殺了軍事改革的大村益次郎、「鐵血宰相」大久保利通,現在又對裁其軍賞的大畏重信開炮,如果不好好整頓一番,造反和刺殺還會繼續。在這種背景下,陸軍卿山縣有朋,開始給全軍戴上緊箍咒。8月發生竹橋事件,10月處理叛亂者,53名官兵被集體槍決,殺雞儆猴。
  • 麥克阿瑟問裕仁天皇,你為何不切腹?裕仁天皇淡定地說了4個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裕仁天皇還通過廣播發表了投降宣言。但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日本民眾據說當時就哭了,而且明顯心有不甘,而軍方不少高級將領則選擇了其他的宣洩方式。8月16日,一位名叫大西瀧治郎的日本人在留下遺書後於家中自盡。
  • 池田屋事件(上)——歷史的神助攻!
    因為我能想到的「池田屋」三個字後邊跟的是「池田屋事件」,或者是「池田屋騷亂」。於是,這幾天盤算了一下,既然想到這裡了,接下來就來寫寫這個歷史事件,篇幅定位兩篇。這個池田屋,說的就是日本京都的一個旅館,叫池田屋。就這麼一個看似沒啥稀奇古怪的地方曾經發生過一場異常牛逼的戰鬥。
  • 兩次「捅向」天皇的日本30式禮賓刺刀
    作為日本侵略者的主要武器,日本30式刺刀和其配套的38式步槍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痛苦的回憶。今天咱們就來看一種特別的30式刺刀,這種30式刺刀並沒有參加過實戰,僅是生產少許作為禮賓使用。裝備它的日本近衛師團曾經兩次參與造反並佔領皇宮,這在有著「以下克上」傳統的舊日本軍人中,也算得上是頗為奇葩的存在。
  • 三皇御謀反:日本天皇的第一次大規模造反——「承久之亂」
    眾所周知,日本天皇在幕府時代淪為武士的傀儡。但不是所有幕府時代的天皇都甘於忍受傀儡的地位,有幾位天皇就起來反抗幕府。這種天皇起兵反抗幕府的行為有一個可笑又可憐的專有名字——御謀反。日本歷史上大規模的御謀反有兩場:承久之亂、元弘之亂。
  • 日本天皇到底承載著何種歷史意義
    某種意義上,國人對天皇的印象也是如此:這五十年(1894-1945)的天皇引人討論,而延續的兩千年的天皇卻無人問津。山東大學副教授胡煒權《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一書便嘗試跳出日本天皇在「這五十年」給人的印象,將目光投向更為廣泛的「兩千年」,通過一問一答的淺顯模式,讓更多人從大歷史角度理解天皇制度的誕生與演變、發展與傳承。
  • 日本歷史上的「天皇謀反」是怎麼回事
    在受到大陸文化影響而將稱號由「大王」改為「天皇」之初,作為日本最高統治者的天皇通常也掌握著權柄,譬如著名的「大化改新」的操盤手中大兄王子日後即位成為天智天皇(公元661-672年在位),雖然出兵幹涉朝鮮半島事務而在白江口之戰(663年)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畢竟不失為一代雄主。可是其子孫後代卻有每況愈下、一蟹不如一蟹之勢。
  • 「平成」之後:歷史上日本天皇年號由誰制定
    孝德天皇畫像同中國古代相似,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對於年號的變更並無太過嚴格的規定。除新天皇登基之外,還會因某些自然現象變更年號,從而導致一個天皇往往有幾個年號。例如,奈良時代多因發現靈龜、神龜或慶雲、景雲等祥瑞之兆而動輒更改年號。
  • 日本歷史上有8位女天皇,為什麼6位集中出現在飛鳥、奈良時代?
    中國歷史上其實有3位女皇:北魏的元姑娘、陳碩真和武則天,但被歷史承認的只有女皇武則天一人。相比中國,日本歷史上的女天皇要多得多。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好像日本是一個男尊女卑觀念很強的國家。但實際上,在古代日本,女性的地位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低。
  • 日本歷史上有一位荒唐天皇,9歲即位18歲駕崩,比中國史書上描寫的...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日本的天皇和中國的皇帝一樣,都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崇高的地位,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和標誌。不同的是,日本天皇更會營銷自己,他們自稱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這種包裝手法讓日本的天皇至今都保持著一定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