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 文/圖)「一直以來,中原的詩人賦家們秉承中原文化優良傳統,不斷追求文學品味和詩詞品格,積極鍛造具有中原特色的藝術魅力,使中原詩詞成為了河南文化崛起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在8月8日上午,《賦說中原——王國欽辭賦欣賞》一書的首發、捐贈暨研討會上,鄭州詩詞學會、鄭州老年詩詞研究會會長,鄭州慈善總會會長姚待獻坦言,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中原文化河南文化的更加出彩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
當前,「出彩」已經成為引領河南發展的時代強音。實現中原出彩,誠然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保證,但文化的振興發展卻是實現中原更加出彩和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
映象網記者了解到,去年11月姚待獻首先倡議並和王國欽先生一起,歷時10個多月的時間,潛心編成了《賦說中原——王國欽辭賦欣賞》一書。
《中原賦》以歷史與人物為經緯,凸顯了鼎立中原、地靈人傑、不忘初心等文化理念,容納了黃帝、大禹、杜甫、韓愈、杜康、吳道子、張仲景等歷代的優秀聖賢代表。
「『代代出群賢』一句,當然包括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原地區如史來賀、吳金印等英模人物,也彰顯了縣委書記好榜樣焦裕祿的精神高度。」姚待獻坦言,而「雙桐」,則特指「焦桐」與「習桐」。習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換言之,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宗旨「為人民服務」,就是像縴夫一樣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共同的幸福目標。所以《中原賦》裡就有了「幸福纖」之說。
結尾「大河流不盡,滄海濟雲帆」兩句,則化用了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之詩意。所以,一篇微型的《中原賦》,恰恰畫龍點睛般深化了本書《賦說中原》的主題。
王國欽
沒有繼承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缺乏創新的繼承則沒有生命活力
「從《鄭州賦》到《蘭考賦》;從《賈魯河賦》到《荷花賦》;從《拜祖文》到《中原賦》等等,從創作題材、整體構思到謀篇布局,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從一條河流到另一條河流,從一花一園到一校一廠一區。」
姚待獻說,通過《賦說中原》一書,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國欽先生對中華優秀傳統辭賦文化的不斷繼承和不斷創新,體會到了王國欽先生對傳統辭賦創作手法的精湛把握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體會到了王國欽先生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優秀的辭賦文化所傾注的火熱激情。
他認為,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作社會主義文學的奮鬥目標,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學工作的根本性任務,這是新時代對廣大文學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
「王國欽先生在《拜詩聖文》、《蘭考賦》、《如意賦》等作品中,都表達了嚮往美好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初心未敢忘,黨是幸福纖。大河流不盡,滄海濟雲帆。」姚待獻表示,一篇 70 字的《中原賦》,更是專門為迎接新中國成立 70 周年而寫,表達了作者真誠歌頌中原、歌頌祖國的一片赤城之情。
走進校園 擦亮「詩詞鄭州」新名片
當記者翻開《賦說中原》這本墨香四溢的新書,一份厚重歷史感和感動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
作為《賦說中原》當中的一篇,《鄭州賦》2008年首發於《光明日報》「百城賦」系列,2013年12月被選中並鐫刻在東海艦隊的「鄭州號」飛彈驅逐艦上,去年又被鄭州園博園選中並製作展示在軒轅閣這個標誌性建築的頂層,
映象網記者從姚待獻口中得知,剛剛完成任務回到東海艦隊的「鄭州號」新型驅逐艦相關人員,及時發來了與《鄭州賦》有關的多幅圖片,使本書的出版尤為能夠增光添彩。
「如果說《鄭州賦》鑲嵌軒轅閣上,填補了中原地區缺位於名樓名賦之歷史空白的話,那麼《鄭州賦》懸掛在『鄭州艦』上,不僅僅是鄭州市與『鄭州艦』之間深情厚誼的象徵,而且是中國文化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一次!這當然是國欽先生本人的自豪,但更是鄭州乃至中原的驕傲。」
最後,姚待獻希望通過閱讀此書,廣大的詩詞愛好者有所感悟、更加懂得:中華優秀的辭賦文化,創作艱難但成果卓著;民族優良的傳統文化,不僅值得敬重而且需要繼承、發揚,需要我們從中汲取開拓和創新的力量,進而以更加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投入到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中去。
「未來,鄭州詩詞學會也將陸續舉辦一系列鄭州詩人詞家作品研討會,以及走進更多的中學、大學校園,來推介鄭州優秀的詩人詞家及文學作品,擦亮『詩詞鄭州』的名片,再塑中原文化新輝煌。」姚待獻坦言,藉此機會,懇請各位專家、學者為鄭州詩詞文化事業發展多提寶貴建議,為鄭州詩人詞家的文學創作多提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