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越來越深刻體會到這一點,是發現我越來越像父親。
父親最大的愛好是聽京劇,伺弄杜鵑花,喝茶,寫作。歷經歲月,我也漸入暮年,父親喜歡喝茶,寫作的愛好,被我一一俯拾,並深陷其中,樂此不疲。
先鋒作家許多餘曾經這樣描述過茶葉:
茶杯裡的茶葉想竭力恢復到它原來的樣子,在它的身體展露無餘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都不可能,因為,水已讓它失去生命的顏色。
這段文字,難免有些傷悲。且看《找茶,就是找故事》中,吳德亮言:偷得浮生半日閒,坐在茶桌前悠然自得的泡一壺好茶,是寫作與繪畫或工作之餘的最大享受。一頭扎進茶文化無限寬廣深邃的領域後,不斷的品茶試茶竟成了每天必修的功課。
吳德亮,臺灣著名文人,知名茶藝家、畫家、攝影家,至今已出版著作30餘本。近年來,致力於茶文化的推廣與研究,常不辭辛苦,千裡跋涉,找茶、寫茶、畫茶,被各大媒體譽為「茶葉達人」。
茶事、飲茶、找茶、茶人、茶景、茶食、茶經、茶鄉、茶路、茶餐、茶點、茶窯、茶壺、茶杯、茶瓶、茶罐、茶友、茶補、茶療、茶食、茶文、茶館、茶票、茶書、茶價、採茶、焙茶、老茶、新茶,乃至茶之死,茶之活等,無一不訴諸筆端,真可謂「茶氣蒸騰,茶天茶地」。
你能想到的,和茶有關的詞,能有幾個?看到這三十多個和茶有關的詞,我也是驚呆了。這些詞來自《找茶,就是找故事》序言篇。
吳德亮是畫家,也是攝影家,在這本《找茶,就是找故事》中,有自己畫的油畫,也有拍攝的茶器,我翻拍了部分,光看這些圖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畫作美,文字也美,《透過鏡頭愛上茶》,追記對父親的懷念:
對我而言,每按下一次快門都是一次淋漓盡致的創作:通過鏡頭觀察世界,或通過觀景窗發現人間之美,甚或通過數位相機的液晶屏看見自己,反射自我心靈的最深處。
從20世紀80年代通過鏡頭愛上茶,到90年代末期,我才開始深入「找茶」、「寫茶」。走過八千裡路雲和月,我幾乎一年推出一本茶書。除了深入採訪的文字記錄,我也通過不同角度、不同的光影變化,試圖呈現鏡頭下令人著迷的繽紛茶世界。「如果沒有愛,藝術是不存在的。」這是父親的教誨。
《普洱茶王「福元昌號品賞記」》,在這篇文章裡記述久未聯繫的茶友,某日忽然來電,要將新購不久,價值飆破百萬元人民幣的「福元昌號」普洱圓茶單餅攜來讓吳德亮鑑賞。「福元昌號」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普洱茶王。
為了保密,茶友堅持不肯將完整的茶餅讓吳德亮拍照,只允許拍攝茶湯,未免遺憾。不過茶友離去前卻大開佛心,慨然將不慎剝落、約有兩小泡分量的茶碎留下,讓吳德亮興奮不已。
後來,吳德亮邀請好友分享,為稀有茶王的品飲留下美麗的見證。他說:「我投入茶文化研究多年,儘管從不買賣茶葉,但用於繪畫寫作的工作室,卻收藏了不少好茶。」
愛屋及烏,喜歡喝茶上癮之後,便也喜歡所有和茶有關的,或文字或茶具或茶的故事。在這本《找茶,就是找故事》一書中,不但能欣賞到美圖美文,還能了解一些茶知識,比如「東方美人」名稱的來源與鑑賞、日本茶文化與銀器製作、老茶如何貯藏、茶器如何與茶飲相配等,想獲取更多有趣的讀書體驗,就去翻翻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