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燒水泡起功夫茶對飲。 中新社發 王中舉 攝
29歲的潮汕人許丹霞: 讓坦尚尼亞人愛上工夫茶
記憶中的茶味道
「身在海外,會更加想念國內的一切。尤其是茶,剛出國的時候,最想念的就是家鄉的茶味道。」29歲的許丹霞,在坦尚尼亞的一家商貿公司擔任英語翻譯。生在潮汕的她,從小就養成了喝茶的習慣。
「我對童年最大的記憶,就是爺爺沏的工夫茶。」閒暇時刻,衝一壺從家鄉帶來的中國茶,熟悉的茶香便能帶她穿越時間、跨越空間,回到多年前坐在爺爺身旁、看他沏工夫茶的童年時光。
大學畢業後,帶著對非洲大草原的嚮往,許丹霞來到坦尚尼亞。
一個人在非洲打拼並不容易,但喝茶讓她遇見了不少僑胞朋友。「每逢周末,大家都會相約品茶。」喝茶成為了華僑華人相聚的理由,也幫助他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寧靜,感受海外家的溫暖。
「朋友們都稱讚我技藝純熟,其實我只是在通過泡茶回憶童年,思念家鄉。」許丹霞說。從潮汕到三蘭港,從中國到坦尚尼亞,一杯好茶牽連著過去和現在。在坦尚尼亞,很多華僑華人和許丹霞一樣,保留著喝中國茶的習慣。華僑華人以茶為媒,向紮根本土的僑胞述說家鄉故事,向非洲友人傳遞著中國精神。
小「工夫」有大道理
潮州工夫茶藝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所謂工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技法與茶具的結合。
「上大學時,我曾考過茶藝師證,還想過做一名茶藝師。」學習茶藝的過程,也讓她體悟出了不少人生的道理。
如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非洲,方便快捷的咖啡正成為年輕人中流行的飲品。
許丹霞說:「工夫茶的文化底蘊深厚,我想在非洲傳承中國的茶文化,讓更多年輕人用品香茗來悟大道。」
「丹霞曾經請我喝茶,她泡茶的方式簡直是藝術。」艾薩克是許丹霞的同事,和大多數坦尚尼亞人一樣,他喝茶一定要加糖。但喝完許丹霞泡的中國茶,他不禁感嘆:「茶水入口,雖然有一點苦澀,卻品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清香。」
用工夫茶精妙的藝術表現形式,用中國茶沁人心脾的香氣,感染身邊的華僑華人與外國友人,是許丹霞講述中國故事的獨特方式。
立足本土做好茶
一次偶然的機會,許丹霞遇上了坦桑茶葉。「我們原本打算去看角馬,經過南邊村子的時候,發現有人在碎茶。」發現茶園後,許丹霞一度放下工作,專心採茶。
坦尚尼亞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自然條件優越。「這裡的土地具有培育好茶的潛質。」許丹霞說,「茶葉是一種金貴的作物,光照、溼度、緯度的每一點變化,都會賦予茶葉獨特的口感。茶葉的神奇之處就在這裡。坦桑茶葉經過處理後,味道竟然非常好,不遜色於國內帶來的好茶。我的制茶技術還很生疏,下一步我打算找國內的老師,從採茶開始學。」
「陳茶不如新茶,即使是當季採摘,從國內運來的茶葉也總會差一些味道。」立足本土,用坦尚尼亞生長的茶葉做出中國味道,讓在非洲的同胞和當地人品嘗新茶,是許丹霞的下一個目標。
以茶為媒,中國茶正成為溝通中國與非洲的媒介。以僑為橋,海外僑胞正將儒雅的茶文化介紹給越來越多的非洲友人。許丹霞說:「我相信,坦桑茶葉會給非洲華僑華人一個驚喜。」(尹昊文 趙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