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這麼多年才知道,工夫茶居然不是源自潮汕?

2020-12-06 懂茶帝

走在潮汕地區,感覺自己像被泡在茶壺裡。

這裡家家戶戶都會喝工夫茶,從早晨到晚上,從家裡到車上,簡直是見縫插針的喝。

說起愛喝茶,潮汕人自認第二,恐怕沒人敢稱第一,潮汕人具體有多迷喝茶,我們之前在《潮汕人喝茶有多野》裡已經做了詳細描述,想了解的茶友可點擊查看。

讓潮汕人在茶圈獨領風騷的,不光是他們愛喝茶,還有充分體現了潮汕民俗的潮汕工夫茶。

正宗潮汕工夫茶,講究「四件寶」:紅泥爐、砂銚、孟臣罐、若琛杯。

講究的人,還要有羽毛扇、橄欖核燒制的炭、銅筷子、納茶紙、存放茶葉的錫罐等,這些器具和固定下來的刮沫淋蓋、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衝泡流程,共同構成了正兒八經的潮汕工夫茶。

不過絕大多數茶友都不知道,讓潮汕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並非源於潮汕,至於它的來歷和起源,可能連很多潮汕人也沒有仔細想過。

「工夫茶」一詞,最早可見於1734年福建崇安縣令陸廷燦的《隨見錄》:「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巖茶為上, 洲茶次之。巖茶北山者為上 , 南山者次之。兩山又以所產之巖名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

也就是說,工夫茶最早指的是巖茶中最好的茶葉,是那些「以巖名為名」的茶,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坑兩澗。

這類茶產量不多,如此珍貴的茶,當然不能隨隨便便就喝掉。

於是,在衝泡方法上就會比較講究。

比如清代著名散文家袁枚就寫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

清代後期,一位叫做寄泉的文人,遊覽武夷山後,認為其泡茶非常講究,還專門寫成了一篇文章,就叫《工夫》,其中對工夫茶記載更為詳盡。

其中說到,他們泡茶要用宜興的紫砂壺,比如供春壺、大彬壺,水要用從山中取回的活泉水,每泡一壺茶要用三銚水,而且要等水三次沸騰(初沸蟹眼,再沸魚眼,至聯珠沸則熟矣)。

衝泡後用茶壺出湯,再分給每位茶客一甌,而且要一點點地去品,如果一口喝下去就會被認為不懂茶。

這是清代後期福建的工夫茶,看著是不是有點潮汕工夫茶的味道了?其實,潮汕工夫茶,恰恰就是演變自福建的這種衝泡方式。

在清朝中期以前,潮汕地區產茶數量不多,清代廣東各縣方志《物產》篇中就說,「潮俗不甚貴茶,所給多閩產」。

也就是說,當時潮汕人喝的茶多是來自福建武夷山區。

同樣與之而來的,還有福建的工夫茶技藝。而潮汕人結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將工夫茶本土化,把它演繹到了極致。

比如潮汕人吸收了宜興紫砂壺的特點,用當地特有的朱泥,製成了更小、更薄的茶壺,也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壺。

茶具上,武夷山區喝茶用甌,客人每人一甌,而潮汕人變成了小白瓷杯,一人一杯,如果客人較多,往往也使用三個杯子,輪流取飲。

之所以會這樣,一方面是衝泡一次出水量正好約為三杯,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潮汕人風雨同舟的美德。

在燒水材料上,武夷山工夫茶多用細木炭煮水,而潮汕地區因產橄欖,所以潮汕人因地制宜,直接用橄欖核燒成的炭來煮水,有橄欖的清香滋味。

慢慢地,一種講究煮水用炭、茶具精巧、三銚三沸、泡茶程式的品飲方式逐漸固定了下來,並在潮汕地區生根發芽,不斷發揚,以至於達到極致,最終成為了名聞全國的「潮汕工夫茶」。

相關焦點

  • 在潮汕,喝工夫茶就是頭等大事——潮汕工夫茶的發展簡史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世人只知潮人愛喝茶,卻不知道早在幾百年前,茶就是潮汕人的必備飲品之一!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 熱氣騰騰的潮汕工夫茶
    說到喝茶,很多人會想到潮汕工夫茶,潮汕人對喝茶的痴迷程度,甚至到了一起床飯都不吃就先喝茶。尤其是去朋友家作客,不管怎樣,肯定是先泡一壺茶然後再聊天。潮州工夫茶藝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飲茶習俗,是潮汕茶文化和潮汕茶道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茶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品評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既是一種茶藝,也是一種民俗,是「潮人習尚風雅,舉措高超」的象徵。
  • 工夫茶有標準了 地道潮汕工夫茶茶具沒有公道杯
    內地首部工夫茶標準《潮汕工夫茶》今起實施 規範工夫茶衝泡技法步驟等  關公巡城:灑茶時茶湯應均勻巡迴斟於各茶杯中  韓信點兵:茶湯斟畢應將餘湯依次巡迴滴各杯中  由廣東省質監局發布的廣東省地方標準《潮汕工夫茶》從今日起正式實施,這也是內地首部工夫茶標準
  • 非遺丨潮汕工夫茶:不如吃茶去
    身邊監院不解,問禪師為什麼不論來過還是沒有來過都讓吃茶去,趙州禪師不答,反而讓他也吃茶去。「吃茶去」三個字有著直指人心的力量,包羅世間萬象,不論什麼問題都能在吃茶中得到答案。這也是禪茶文化倡導的,在吃茶的靜謐中,人們向內探尋真正的答案,而不是求助於外界。01.
  • 九龍營養課堂:潮汕工夫茶的泡法功效?潮汕工夫茶8個衝茶步驟?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圖片來源:百度)  潮汕工夫茶的泡法  茶具。潮汕工夫茶最講究是茶具。潮汕工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 潮汕工夫茶:千年傳承 茶香情濃
    如今潮汕工夫茶不僅是一種文化,更包含著濃濃的茶鄉情。  「對我來說,工夫茶就是家鄉的味道。在國內國外跑,我每天都要喝工夫茶。」年近七旬的歸僑王喜鵬老先生向記者展示了他隨身攜帶的可攜式工夫茶具,小巧精緻,茶壺、茶杯、茶盤一應俱全。移居美國後,喝一喝家鄉獨特的工夫茶,最能讓王伯一解思鄉之情。  身為「老茶客」的王伯對工夫茶了解頗深。
  • 為什麼潮汕工夫茶用3個杯子?
    潮汕工夫茶即是潮汕茶道,或者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叫做潮州工夫茶,它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工夫在潮汕地區中大意為講究,也就是說,潮汕人將泡茶看得很重,把泡茶當作一件極為講究的事,不對對茶葉講究,還對茶具講究,對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
  • 有意思的「三口杯」,潮汕工夫茶你知多少?
    有關潮汕工夫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如果真要寫,從工夫茶文化起源,茶具,茶葉,衝沏工藝……等等,估計可以寫出好幾本書,也需要花不少功夫去考究。作為一個非專業茶客,僅僅是品茶愛好者,也是土生土長的潮汕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關潮汕工夫茶文化融入生活的見聞著實不少。不但驚嘆於工夫茶的魅力,亦是頗覺有趣!在此做一些簡單的分享……作為潮汕人,經常會被好茶的朋友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你們喝茶只有三隻杯子?」
  • 你喝過工夫茶嗎,工夫茶的步驟有哪些,紫砂壺有幾種?
    說起工夫茶,腦海中就閃現潮汕工夫茶。幾乎每個潮汕人都喝過工夫茶,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套乃至多套工夫茶具,幾乎每個潮汕人都知道工夫茶怎麼衝泡。在潮汕家庭,很多都是從很小就開始喝茶,嗜茶的人一天不喝茶,渾身不對勁。可以說,潮汕人到哪裡,工夫茶就到哪裡,這也成為了當地有名的風俗之一。
  • 工夫茶:潮汕單叢炮製
    本文轉自【環球網-文旅頻道】;【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潮汕人對飲食向來有特殊偏好,除了喜歡吃全是肉的牛肉火鍋外,還喜歡喝特別濃厚的工夫茶。每個潮汕人的家裡、公司、店鋪必備工夫茶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連外出就算沒條件也要努力創造條件喝上幾泡工夫茶,實在是講究。不了解的人,把潮汕人喝的工夫茶說成「功夫茶」,以為是弄個長嘴銅水壺甩來甩去那種功夫,殊不知茶的「工夫」二字含有講究的意思,也是精細、用心之意。
  • 我知道的工夫茶
    以前常聽到別人說工夫茶,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後來對茶的逐步了解,工夫茶是起源於宋代,在廣東潮汕和福建一代較為盛行,目前工夫茶主要以泡茶的方式最多。 工夫茶分為表演式和普通式的泡茶方式,表演式工夫茶對操作手藝要求極高,沒有一定的學習是做不到的。 大家平時喝的工夫茶都是普通式工夫茶,一般在茶室、家裡或辦公室都是用這種方式,只準備有一個茶壺或蓋碗,一個公道杯和2、3個杯子,準備一壺熱開水,還有就是最重要的茶葉,工夫茶一般選擇烏龍茶、鐵觀音或巖茶,這些茶衝泡數次後仍有佘香。
  • 傳統的潮汕工夫茶原來還有這些講究,你都了解過嗎?
    據考證,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已有幾千年,在這幾千年中,茶已經有最初單純的飲品慢慢的變成了了一種文化,在古代,瓷器、絲綢與茶就是中國標誌,可見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性!在我國,茶葉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而我們潮汕地區泡的工夫茶主要是烏龍茶,包括了鳳凰單樅、鐵觀音、大紅袍等等這些。
  • 廣東烏龍成就潮汕的工夫茶文化,茶就是他們生活的方式!
    食在廣東,料在雲南,味在四川,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廣東是美食的世界呀;廣東人喜歡吃美食,當然更喜歡喝茶,並且善於喝茶,廣東烏龍的品飲以潮汕工夫茶的品飲方法最為著名。清代俞蛟曾經在《夢廠雜著.工夫茶》中記載: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而器具更為精緻。
  • 工夫茶與潮商商道
    在遠離潮汕本土的地方,如果隨便請一個人說出一件與潮汕有關的事,大多數的回答恐怕都是:「會做生意」和「喝工夫茶」。他們在回答時,可能並不覺得這兩件事物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但如果在潮汕地區生活久了,就知道茶道、人道、商道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
  • 什麼是工夫茶之靈,潮汕茶道之瑰寶?
    據翁輝東《潮州茶經》稱:「工夫茶之「靈」,不在茶,而在其鬼斧神工的茶具,及其閒情逸緻之烹製法。」工夫茶的茶具,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壺。茶盤、茶杯、茶墊、茶罐、水瓶、龍缸、水缽、紅泥火爐、砂姚、茶擔、羽扇等,一般以12件為一套,稱「十二寶」。張華雲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薄鍋沸清泉,泥爐熾欖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潔。
  • 喝潮汕工夫茶,為什麼不管幾個人都只用三個杯子?
    潮汕工夫茶到過潮汕地區的朋友一定知道,只放三盞杯是潮汕工夫茶特有的飲茶方式。唐朝時潮汕茶文化已經十分完善,至宋朝時臻於大成,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之一,以地域劃分而自成一派。潮汕坊間傳著一個笑話,說是上別人家裡吵架,進門第一件事要先喝上幾泡茶,潤潤口舌再開始吵,形象的說明了工夫茶在潮汕的地位。那裡家家戶戶都喝茶,無論有多少客人,主人都只用三個茶杯。初聽聞,十分不理解這種飲茶方式,背後卻有其根源。
  • 潮汕工夫茶:把茶文化掰碎了揉在日子裡
    說起茶文化,「一個蓋碗,三個杯子」的潮汕工夫茶是很多喝茶或者不喝茶人腦海中的印象。這主要是因為潮汕工夫茶特色實在是太鮮明了。工作以來認識了很多來自潮汕的小夥伴,他們除了經常說起潮汕的各種特色美食之外,也會常在喝茶的時候聊道自己家鄉的工夫茶。
  • 別再把「工夫茶」和「功夫茶」混淆了,來聽聽國家怎麼解釋的!
    那這兩種叫法究竟哪個才是正確的叫法呢,到底是「工夫茶」對呢,還是「功夫茶」正確呢?下面就開給大家揭曉答案,到底「工夫茶」和「功夫茶」哪個才是正確的呢?非常肯定地告訴大家答案就是「工夫茶」,而且不接受任何理由的反對。
  • 大師雲集的茶文化界盛會 香港工夫茶論壇「茶.工夫」
    今年7月,茶文化界亦有令人期待已久的盛會誕生 -「茶.工夫」香港工夫茶論壇。活動由「泰古華軒」主辦,「心月茶事」、「木+木」協辦,雲集潮汕、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四地工夫茶文化的重量級人物,超過20間茶單位,由80位年輕茶人司茶,透過工夫茶的交流,探討茶文化在香港的沉澱演變。
  • 29歲的潮汕翻譯讓坦尚尼亞人愛上工夫茶
    中新社發 王中舉 攝29歲的潮汕人許丹霞: 讓坦尚尼亞人愛上工夫茶記憶中的茶味道「身在海外,會更加想念國內的一切。尤其是茶,剛出國的時候,最想念的就是家鄉的茶味道。」29歲的許丹霞,在坦尚尼亞的一家商貿公司擔任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