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大陸的東北部,有一座狹長的島嶼孤懸海外,島嶼最南端與日本北海道隔海相望,如同一柄懸在日本頭頂的利劍,而這座島嶼——便是庫頁島。
庫頁島面積約7.64萬平方公裡;臺灣島面積約3.62萬平方公裡,比臺灣島面積的兩倍還多,目前全島人口約50萬,不足臺灣省的45分之一。
雖然庫頁島人口稀少,但林業、漁業資源充沛,除此之外,庫頁島內擁有超過6000條河流及1600個湖泊,淡水資源尤其豐富。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40億桶,天然氣2.7億立方米,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隨著俄羅斯對遠東地區的開發,庫頁島的外國投資在2005年超過莫斯科,人均收入達到了俄羅斯平均水平的兩倍。
儘管庫頁島目前是俄羅斯第一大島,屬於遠東聯邦管轄;但早在西漢初年我國便在《山海經》之中記載了庫頁島的存在,同時《海外東篇》中還描述了島上的原住民——費雅喀人(吉烈迷人),由於其毛髮旺盛稱之為毛氏;由於島上男少女多,《後漢書》中更是記載了北海之中有女國。
此後,在歷朝歷代的地理典籍中,都或多或少的記載了庫頁島,以及島上的原住民,例如元朝《開元新志》、明朝《殊域周諮錄》等;都描述出了原住民多毛,且男女比例不平衡的事實。早在唐朝時期,我國便已經在庫頁島建立統治,庫頁島上原住民建立的國家——流鬼國向唐朝稱臣納為藩屬。忽必烈時期與金交戰,庫頁島上的骨嵬部屬於金國管轄,多次與元朝交戰,戰敗後在1284年還進行了反元之戰,次年平定叛亂後,元朝在奴兒幹設置元帥府,加強了對外東北與庫頁島的管轄,之後又將庫頁島納入遼陽行省,這也是中原王朝首次將庫頁島納入行政範圍,此後明朝、清朝都曾長時間建立了庫頁島的統治事實,而清朝擊敗沙俄侵略者之後,更是從法理上直接確定了庫頁島、外東北地區的歸屬權。
16世紀,伴隨著韃靼人與突厥人建立的西伯利亞汗國的覆滅,遼闊的西伯利亞地區再也無人能夠阻擋沙俄擴張的腳步,在西徵的同時不斷東擴,清朝康熙時期,沙俄的手已經觸及到外東北地區,派出的哥薩克遠徵隊不斷建立據點,同時以雅庫次克城為核心,企圖滲透遼闊的外東北地區。烏扎拉村之戰,大清與沙俄的第一次交手,在人數絕對優勢、兵力絕對精銳的情況下輸的徹徹底底,不論是火器水平,還是軍事紀律都被穩壓一頭,正是因為這場敗仗,才有了後來的兩次雅克薩之戰。
在重新組織後三倍兵力的情況下,進行長時間對峙違抗,最終在1686將沙俄逐出雅克薩城,並且籤訂了《尼布楚條約》,確立了遼闊外東北地區的歸屬權,但看似勝利的表象下卻隱藏著隱患,此時已經佔據遼闊西伯利亞的沙俄,已經為百年後的南下侵略埋下了伏筆。19世紀,歐洲列強駛著堅船利炮擊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國的美夢,落後的農業國無力抵抗侵略,隨後便掀起了洋人諸國瓜分華夏的狂潮,兩次鴉片戰爭慘、就連邊陲小國尼泊爾也在西藏地區胡作非為,洋務運動的圖強之計不了了之,傾注全部心血打造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臺灣、香港、澳門被列強強行租借,北方遼闊土地被沙俄割佔無數,三山五園的百年心血化為黑煙,無數珍寶被強盜奪走。
籤不完的條約、賠不完的戰敗款,在這樣的至暗時代中,繁衍千年的炎黃子孫成了所謂的東亞病夫。1858年5月28日,隨著沙俄強迫清政府籤訂《璦琿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準中、俄兩國船隻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准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清政府將庫頁島視為貧瘠苦寒之地,只進行了名義上的藩屬,雖然原住民連年上供,但控制力並不算強,這也造成了沙俄與日本勢力的滲透,以至於後來演變為日俄之間爭奪庫頁島歸屬的爭端。
正如恩格斯所說,俄羅斯在遠東地區不費一槍一彈、不用付出任何鮮血代價,便奪走了中國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失去包括庫頁島在內的遼闊外東北,距今已過去了162年,隨著種花家的崛起強大,昔日被列強割讓租借的香港、澳門、銀龍島和半個黑瞎子島先回回歸,而昔日的種花家第一大島為何遲遲不能回歸呢?
其實庫頁島的回歸這件事,與當前的國際形式與外交方針實質上是脫節的,況且我們與俄羅斯早已處理好國土事務,只要雙方合作夥伴的關係不變,那維繫現狀就是最好的選擇。從前的屈辱不應該被忘記,這樣才能促進我們不斷進步,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只有自身足夠強大才能不重蹈覆轍,叢林法則的弱肉強食依舊無時無刻在上演,圓明園的遺址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我們,要努力追尋「星辰大海」的方向,不要停下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