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旅行第四站:遼國故裡 契丹聖地 雨霧瀰漫中的賽罕烏拉

2020-08-21 侶行自駕遊

三號這天聽到的第一個消息是:阿爾山下雪了。預報的那股冷空氣提前了兩天,喀喇沁旗城區上空,此時也密布著陰雲,不過沒下雨或雪。

我的主要目的地是巴林右旗北部的賽罕烏拉,但臨到出發前,還沒有個確切行止,因為現在有關旅遊資源方面的官方介紹,大多還是老套路。

例如:某某景區位於某某市區北部約多少公裡處,景色如何如何美,是集文化、旅遊、休閒為一體的等等等等。景區現狀、導航終點、具體路線、實用數據,一樣沒有。因此很多情況下,我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到了地方再找。

好在巴林右旗有座賽罕烏拉自然博物館,先去參觀一下,應該能獲取更多信息。一路無話,只是不知從何處開始,天空降下了細雨,雨點不大但綿密不絕,來到博物館時,上午10點多。

不得不說,賽罕烏拉自然博物館真是不錯。有關聖山(賽罕烏拉意為:美麗神聖的山)、古城、王陵、佛塔、榮升景區,以及巴林右旗城區周邊旅遊資源的介紹,都很詳細。而野生動植物、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細緻描述,更帶我走進了一個美妙多姿的世界。

賽罕烏拉自然博物館

賽罕烏拉自然博物館

雖說依舊沒有獲取到關鍵信息,但起碼知道了幾個地點: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慶州城、賽罕烏拉榮升景區

同時理清了幾個地方之間的相互關係:巴林右旗北部大面積山林草場,都屬於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是個統稱,包括聖山和榮升景區;慶州城是遼代古城遺址,現存夯土城牆和釋迦佛舍利塔一座,位於保護區邊緣。

聖山相對最遠,距離博物館115公裡;途中經過的慶州城遺址,距離博物館99公裡;我們決定先去這倆地方看看再說。

迎面飄下的雨絲依舊綿密,化作氤氳水霧充盈在山野間,遮蔽了遠處峰巒,只留一絲輪廓供人猜想。過了五十家子鎮,林木漸多,隨著查幹沐倫河的加入,眼前景象又變得豐富起來。

一條大河蜿蜒流動,滋養著腳下這方熱土,岸邊森林換上了黃衣,禮頌著金秋十月。公路破開森林伸向遠方,當車輛經過時,又捲起落葉飛舞,使得沿途秋韻更濃。然而美中不足,藍天白雲今日倒休。

慶州古城遺址

12點30分,透過遠方迷霧,一座巨型佛塔帶著古拙與神秘,逐漸顯現在眼前,這是釋迦佛舍利塔(遼代),又稱「慶州白塔」。

釋迦佛舍利塔

慶州是遼代修建的奉陵邑,聖宗皇帝陵寢就在附近的慶雲山(慶陵),建一座城池是為了給護陵人居住,因侍奉、守護皇陵而建造的城池,便叫做奉陵邑。

現在,經歷了千年風雨的慶州城已然不復存在,除了四周依稀可辨的夯土城垣,就只有那座矗立於風雨中的佛塔,還在默默堅守著職責、低語著孤寂。

慶州古城遺址

不得不說,慶州城所守護的這位遼聖宗,稱得上一代天驕。他銳意改革、任用漢官、開科取士、注重民生,積極進步的思想觀念及良好適宜的施政措施,最終使契丹達到鼎盛,讓當時的遼國鶴立於東方,歷史上還曾一度代表了中國。(俄語稱中國為:китай,發音就是契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看。)

不過,一代天驕也好、鼎盛王朝也罷,都逃不脫命運的輪迴。正所謂:成也消亡、敗也雲煙;就像這漫天雨霧,自水中來,還得回水中去,天宮雖好,卻不能久留。

聖山

從慶州城遺址再向北行駛16公裡,在雨霧中時隱時現的那道山脈,便是聖山。契丹遼國雖學習漢禮、效仿中原,但始終保留著部分本族傳統,基於遊牧而衍生出的行宮制、捺缽(四季遷徙漁獵),即是其中之一。

聖山

聖山一帶風景如畫、物華天寶,正適合遷徙、漁獵,因此便成為了夏秋兩季,遼代皇家的捺缽場所。這一形式不僅盛行於遼,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清代修建避暑山莊、劃定木蘭圍場,便是捺缽文化的一種延伸。

為什麼要捺缽?不同於中原皇帝常坐金鑾殿,遼國皇帝很少在國都辦公,四個季節基本都在行宮,或者說行臺、行帳中駐蹕。表面來看,捺缽似乎只是一種傳統、一種制度、一種生活方式,但實際上卻沒這麼簡單。

由於古時交通不便、信息傳遞速度慢,近處州縣還好,偏遠地帶尤其邊境地區,那可真是「山高皇帝遠」,非常不利於統治者集中管理。隋帝楊廣在位時,就經常巡視天下,目的正是為了更好的集權管控;只是沒把握好一個度,最後落了個勞民傷財、耗損國力的評價。

不利於集中管理,不僅體現在中原王朝,遼國也一樣。所以遼國不但採用了「五京制」,還設立了「兩院制」:南院主理漢民事務,北院掌控契丹兵馬。而皇帝所要做的,就是以捺缽的名義巡視四方、加強管控,隨時召見兩院大王共商國事,這才是捺缽真正的意義所在。

話又說多了,有點跑題,其實就一個意思:做為皇家獵場,風景美是必然的,但僅僅美麗還不夠,了解點典故,或許更有味道。而且這個皇家獵場,知道的人不多、還免費,不過每年9月15日到來年6月15日,屬於防火期,不能進入。

我覺得這樣挺好,既可以防火,又能有效育林。到了夏天,呈現在遊客眼前的風景,將會更加壯美。儘管雨霧漫天,看不清楚,但以我的經驗,這裡不錯。

王墳溝

這個地名是我在聖山,也就是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訪客中心看到的,訪客中心有張導覽圖,上面有個慶雲山,也就是上文說的慶陵所在地。但地圖導航沒有慶雲山,所以就設置了王墳溝,因為慶陵在王墳溝。

其實王墳溝距離慶州古城遺址不遠,只有11公裡,但和聖山是兩個方向,前者在古城遺址西北,後者在古城遺址東北。

慶陵現在還不是景區,到了目的地,也看不見什麼。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沿途風景真是不錯,儘管在霧氣中看不清楚,但大致輪廓和周邊環境,還是可以感受到的。不用說,到了夏天,我還得來看看,因為這裡又是一處人少、景美、免費的所在。

王墳溝

沿途風景

沿途風景

賽罕烏拉榮升景區

榮升景區距離慶州古城遺址,大約30公裡,也在西北方向,只和王墳溝隔著一座山,但需要繞路前往。看過我內蒙古西烏旗旅遊攻略的朋友,可能有些印象,裡邊提到過海青壩和榮升十八景。

海青壩指的是巴林右旗所在的松遼平原,向內蒙古高原過渡時,山脈一樣隆起的部分地段;榮升景區指的是,穿過海青壩到達內蒙古西烏旗的一道山谷;而榮升十八景指的是,山谷內的十八處景觀。

夏天時,我從西烏旗由北向南進入過這條山谷,山谷內外風景都非常美,但是這回不打算從南邊穿到北邊。因為之前得到過消息,山谷北邊已經封路。

山谷北入口外

山谷北入口

雨沒停過,一直在下。下午16點剛剛到達景區入口的我,還要趕回巴林右旗城區,因此只能在外邊冒雨看秋景了。其實這一天往返幾百公裡,也不能說是看秋景,算是勘查路線吧,夏天再來。

榮升景區門口

榮升景區門口

旅遊相關信息

一、賽罕烏拉榮升景區現在售票,每人60元,車輛進入另收費。文中提到的其他地方,目前免費。

二、導航終點設置:賽罕烏拉自然博物館、遼慶州白塔(慶州古城遺址)、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聖山)、賽罕烏拉榮升景區(榮升十八景)。

三、路況良好。

上文連結:

相關焦點

  • 來赤峰,遇見雄奇壯美的賽罕烏拉!
    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北115公裡,總面積10.04萬公頃,是一個以保護森林、草原、溼地等多樣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西遼河上遊水源涵養林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樹深時見鹿,最美國家自然保護區賽罕烏拉
    赤峰境內的賽罕烏拉就是內蒙古國家自然保護區。這裡除了滿山的白樺林和其他的植物樹林,還有怪石嶙峋以及其他的在草原上十分難見的動物。不過在走進賽罕烏拉的路上,會發現這裡的風光與印象中大草原的內蒙古有了很大的變化。
  • 十一旅行第五站之遼上京博物館 看契丹崛起與神秘消亡
    在旅途中探索,在旅行中學習,是我最喜歡的生活方式,因為簡單、快樂,可以邊玩邊學。這些年看慣了南朝無邊風月,最近又迷上了北國鐵馬金戈,耶律氏(遼)、完顏氏(金)、孛兒只斤氏(元),均在不同時期鑄就過不同意義上的輝煌。其中以契丹八部為根基,由耶律氏建立起的遼國,非但武力強大、疆域廣闊,還挺神秘。
  • 賽罕烏拉旅遊區,去赤峰旅遊必去的地兒!
    賽罕烏拉,遼代帝王們的狩獵之地;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考古家們在此發掘了遼慶陵和遼懷陵兩座規模宏大的皇陵,遼代九位皇帝中有五位埋葬於此。雄偉的慶雲山還殘留了冰川時期的地質遺蹟:冰長城、冰石河和巨大的冰臼,部分巖石在常年的風化過程中「生長」出了蘑菇石。
  • 天津出發旅行內蒙 兩人一車7天2800元 公眾假期可以這樣玩
    第三天、喀喇沁旗—賽罕烏拉自然博物館—遼慶州白塔—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聖山)—王墳溝—賽罕烏拉榮升景區—巴林右旗。第四天、巴林右旗—遼上京博物館—召廟北五臺—遼祖州遺址—巴林左旗第五天、巴林左旗—沙那水庫—烏蘭壩自然保護區—米力圖壩老爺洞溝—西烏旗。第六天、西烏旗—迪彥廟林場—赤峰。第七天、赤峰—天津。
  • 此南京非彼南京,三分鐘讓你了解契丹遼國的五京建置
    最近一直寫契丹遼國相關的文,沒少涉及一個歷史地理名詞「南京」,因此,就又有讀者留言問:那個時候的南京是契丹管轄嗎?我就開玩笑的回覆:你不會以為遼國的南京是金陵那個南京吧?遼國的南京當然不是現在的江蘇南京,如果是的話,遼國的疆域就太大了,要置趙宋帝國於何地呀?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遼國的五京。
  • 遼國亡於12世紀初,但在13世紀末,為何俄國稱中國人為契丹
    遼國亡於12世紀之初,莫斯科公國成立於13世紀之末,兩者相差150餘年,遼國沒有對俄國產生影響,相反蒙古帝國四大之一的金帳汗國一度統治俄羅斯地區,為何俄國卻還將中國人命名為契丹,而不是命名為蒙古?其實,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契丹歷史。
  • 賽罕烏拉秋色,美翻了!
    為紀念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批20周年,攝影師走進賽罕烏拉自然保護區,用鏡頭記錄她獨有的魅力。放眼望去,秋景下的賽罕烏拉處處讓人陶醉,山林水草的自然勾勒,紅黃藍綠的傾情塗抹,滿眼的絢麗多彩,滿心的喜不勝收,置身其中,讓人流連忘返,不忍相別。
  • 契丹人建的遼塔是遼國的活歷史,如今很多卻拋荒野外
    歷史上的契丹 在今天的遼寧坐落著無數的遼塔,遼塔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獨特的風格和造型在中國古塔中獨樹一幟。在1600年前,契丹民族在遼河上遊的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開始生息繁衍。到了隋唐時期,契丹逐漸強大,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時,還進行大範圍的領土擴張。
  • 2020旅行內蒙2:巴林右旗四大景點一日遊 朱家餐廳沒吃上 無奈
    四個景點全部位於巴林右旗城區以北,大約一百公裡外的大片區域內,這片區域稱為: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去年國慶到巴林右旗正趕上下雨,四大景點除了慶州白塔,其他都看不清……當然,聖山是因為防火期進不去。所以今年夏天我們又來了(每年6月15號到9月14號不在防火期內),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當年遼國皇帝捺缽的地方有多美。
  • 契丹人在遼國滅亡後逃向哪裡?一些人改姓繁衍,如今隨處可見
    公元916年,中原大地還處於五代十國混亂時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已經統一了北方的契丹部落,建立契丹國,這也是後來大遼國的前身。 大遼國內不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而且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得百姓越來越富裕,國勢越來越強盛,在多次與北宋的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 可是遼被金滅亡之後,這900多萬契丹人去了哪裡呢?
  • 俄語烏克蘭語至今仍把中國稱作契丹,歷史上的契丹王朝有多強大?
    這個民族為我國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統治北方草原二百多年,後又統治中亞八十多年,聲名遠播西亞和歐洲,沒錯,這個民族就是契丹。時至今日,在俄羅斯語、烏克蘭語和保加利亞語等諸多語言中仍把中國稱作契丹,可見契丹民族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力。 契丹簡史 契丹民族在建國之前也是有過一段風雨飄搖的悲慘經歷。
  • 遼國之旅:北宋使臣眼中的北方民俗風情
    即便在面對高昌回鶻這類外番,也是毫不客氣的稱遼國是犬戎。但蘇頌還是口嫌體正直地發現,這個北朝並不是想像中的地獄,自己也不會像歷史上的蘇武牧羊那樣受罪。他在幽州城中看到,很多男子都是穿漢服。只有契丹和渤海的女子穿胡服,暗示著這裡是番族統治的政權。至於遼國的建築風格,蘇頌注意到南京城的道路筆直、房屋排列整齊,如同棋局般規整。
  • 2020旅行內蒙2:巴林右旗四大景點一日遊 朱家餐廳沒吃上 無奈
    四個景點全部位於巴林右旗城區以北,大約一百公裡外的大片區域內,這片區域稱為:賽罕烏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去年國慶到巴林右旗正趕上下雨,四大景點除了慶州白塔,其他都看不清......當然,聖山是因為防火期進不去。所以今年夏天我們又來了(每年6月15號到9月14號不在防火期內),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當年遼國皇帝捺缽的地方有多美。
  • 此人是楊四郎的歷史原型,不過獲益的卻是遼國
    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楊業的確有七個兒子,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過,據《宋史·楊業傳》載,這七個兒子分別叫做延玉、延昭、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其中,楊延昭本名為延朗,後來因為避諱改名為延昭。不過他既非排行第四,也沒有過被遼軍俘虜,因此可以斷定,所謂的「四郎探母」屬於文學作品的虛構。
  • 韓德讓是漢人,為什麼能躋身遼國頂級貴族圈?韓家在遼國有多牛?
    早年耶律阿保機率軍攻克薊州後俘虜了大批漢人,這些漢人被帶回契丹(947年遼太宗改國號為「大遼」)分賞給契丹貴族。時年只有6歲的韓知古就這樣被分配到述律平家族成為家奴。後來述律平嫁給耶律阿保機,韓知古作為陪嫁奴隸隨述律平來到耶律阿保機家中。
  • 十一旅行第五站之召廟北五臺 從真寂寺石窟看遼代崇佛因果
    在某些情況下,會將遼國統治時期稱為遼代、遼朝。這是因為由契丹民族建立的遼國,曾經佔據幽雲十六州長達200年,不僅治下有大量漢民,還積極學習中原文化,採用漢禮漢制,遼國漢人同樣可以參加科舉,入仕為官。這種施政觀點和治理措施,符合中原人的傳統理念,與同時期的北宋,意識形態極為相似,所以才會稱遼代、遼朝。
  • 祭山、祭天、柴冊複雜繁重,為何契丹古老政治禮俗能保持「個性」?
    祭山儀、祭天儀、柴冊儀都是契丹民族流傳已久的古老祭祀禮俗。在契丹族建立遼國後,雖然漢族文化對契丹民族產生了影響,但這些古老的禮俗也沒有被契丹民族丟棄,而是在後來的遼國體制裡革新發展發揮了更大的政治文化作用。成為遼代治國不可缺失的助力。
  • 孟和套格套:中國契丹文字研究中心契丹墓誌拓片欣賞
    年於遼寧省朝陽縣柏樹溝出土,志文上部為契丹文,下部為漢文,但二者不對譯,現存遼寧省博物館;《北大王墓誌》,遼重熙十年(1041)刻,1975年在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昆都鄉沙日溫都地方出土,志契丹文,蓋漢文,但不對譯,是契丹大字石刻中字體最工整的一件,現存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蕭孝忠墓志銘》,刻於遼大安五年(1089),1950年遼寧省錦西縣西孤山出土,志契丹文,蓋漢文,二者亦不對譯,現存遼寧省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