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英國著名郵輪公司白星郵輪在利物浦成立,淘金熱興起讓這家公司快速發展,後隨著美國移民潮的來臨,以及同期最大競爭公司冠達郵輪持續擴張帶來的壓力,
白星郵輪公司高舉時尚奢華旅行的旗幟,決定製造更大更舒適的郵輪來贏得北美航線運輸主導權,在此背景下,三艘奧林匹克級蒸汽郵輪應運而生,並把第二艘船命名為鐵達尼號。
十九世紀的貝爾法斯特是依託英國工業革命紅利迅速崛起的城市代表,那時它不僅已成為世界最大亞麻工業中心,而且在玻璃、繩索、菸草、酒業等領域都蓬勃發展,匯集了大量產業工人,成為愛爾蘭島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有了良好工業基礎和市場需求,造船業也隨之是被資本追逐的下一個創富風口成為領軍產業。
仍然健在的哈蘭和沃爾夫船廠把當年建造鐵達尼號船塢遺址留給了今日的博物館, 1912年4月14日深夜鐵達尼號與寒冷冰山縱情一吻使安逸多年的人們知道要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也是為了紀念它沉沒百年之際開放的這座博物館繼續給人們以警示。
當然這座世界上最大以鐵達尼號為主題的博物館並非介紹航行故事,船上趣聞,而是圍繞著它的誕生過程講述著一個逝去時代。
泰坦尼克博物館在貝爾法斯特是一幢非常顯眼的建築,遠看上去就像大洋裡漂浮的冰山,近觀又似拼合的巨輪船頭向四周尋求著生路,博物館內四周做舊的顏色,巨大鋼板預示著遊客即將進入船體內部仔細窺視當年工人們如何建造這艘號稱「永不沉沒的輪船」。
坐進小型纜車,在巨大的船型結構內上下移動,左邊是正在加工燒紅的鋼板,熱浪撲面,右側是工人蜷縮在船艙一角,正在用榔頭錘緊鉚釘,特效與動畫場面讓動態交互的感受非常強烈,仿佛自己也成為二十世紀造船工人的一分子。
白星郵輪公司曾宣稱過:鐵達尼號代表著船舶製造與機械工程的最高水平,彰顯盎格魯撤克遜民族在海洋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
博物館內保留鐵達尼號遺物很少,更多的是豪華艙室的複製品和乘船人員的往來書信,並把沉默前後的故事用聲光電形式加以表現,海浪的聲音,發出求救信號,引擎的轟鳴,最終的暗夜以及沉沒海底後被侵蝕的影像,當然有關泰坦尼克故事各個時代拍攝的電影也最容易勾起人們的回憶。
鐵達尼號從1911年5月31日下水到它的處女航沉沒,不僅是當時海上最嚴重災難之一,也代表巨型移民郵輪高峰時代的結束,隨之而來的戰爭陰雲,美國對移民人數的限制都成為壓倒白星郵輪公司的稻草,很快它就被兼併了,演繹到今天它的新東家是美國嘉年華郵輪集團。
與泰坦尼克博物館同票參觀是相距百米遠的遊牧者號通勤船,它的任務就是把吃水過深不能靠岸的大船旅客運送上岸。
白星郵輪公司船名都以「-iC」結尾,SS Nomadic遊牧者號是該公司在世界上僅存的一艘,同鐵達尼號同期下水,一個躺在冰冷的洋底,一個靜臥在皇后島的幹船塢中供遊客參觀。
一百多年的海洋史在遊牧者號上仿佛那麼真實,可畢竟是一個永遠不能回去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