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0月16日電 (胡敏 朱丹)16日,記者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工更新策略與自然更新策略對林下地表苔蘚物種組成與多樣性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自然更新策略較人工更新策略能更有效地恢復林下地表苔蘚物種組成與多樣性。
苔蘚植物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的演替過程與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苔蘚植物具有單層細胞的特徵,對微氣候和微生境的依賴很強,因此苔蘚植物對更新策略引起的微環境和微生境變化很敏感,常常被用作評估更新策略導致環境變化的指示植物。
自然更新形成闊葉林和人工營造針葉林是世界各地對採伐地更新採用的最常見的兩種方式。自然更新和造林導致了不同的樹種組成,可能會影響林下植物的多樣性。一些研究認為自然更新策略是保護苔蘚植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人工造林會造成一些敏感苔蘚物種消失。也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工造林也是保護地表苔蘚植物多樣性的一種有效途徑。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大國之一,為了保護國家的生態安全較多的採用人工更新策略,一直不斷的在造林,人工林面積不斷增大,其中針葉林面積已經佔據人工林面積的71%。因此了解不同更新策略對地表苔蘚植物多樣性的影響效應對於完善林業實踐措施、促進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
成都生物所恢復生態學學科組包維楷團隊閆曉麗博士等選擇川西亞高山地區皆伐跡地上相同立地條件、相同林齡的雲杉人工林和自然更新的樺木林樣地各13塊,採用傳統群落學調查方法,開展了林下地表苔蘚植物多樣性調查。
其結果表明:自然更新林比人工林具有較低的樣地密度、喬木蓋度和高度,較高的草本高度、灌木蓋度和地表苔蘚多樣性指數。自然更新林比人工林具有較多的地表苔蘚物種豐富度(205vs157),傾向於分布在自然林下的物種數量要遠大於傾向於分布在人工林下的物種(116vs48)。種組分析表明次生林下具有較多的側蒴蘚類物種和三種生長性物種(扇型、平鋪型、草狀)的豐富度。與更新策略相關的林分結構的差異是影響地表苔蘚物種組成和多樣性變化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發表於《林業科學紀事》(AnnalsofForestScience),並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