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揭示人工林和自然林對地表苔蘚的影響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揭示人工林和自然林對地表苔蘚的影響

  中新網成都10月16日電 (胡敏 朱丹)16日,記者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工更新策略與自然更新策略對林下地表苔蘚物種組成與多樣性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自然更新策略較人工更新策略能更有效地恢復林下地表苔蘚物種組成與多樣性。

  苔蘚植物是森林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的演替過程與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苔蘚植物具有單層細胞的特徵,對微氣候和微生境的依賴很強,因此苔蘚植物對更新策略引起的微環境和微生境變化很敏感,常常被用作評估更新策略導致環境變化的指示植物。

  自然更新形成闊葉林和人工營造針葉林是世界各地對採伐地更新採用的最常見的兩種方式。自然更新和造林導致了不同的樹種組成,可能會影響林下植物的多樣性。一些研究認為自然更新策略是保護苔蘚植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人工造林會造成一些敏感苔蘚物種消失。也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工造林也是保護地表苔蘚植物多樣性的一種有效途徑。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大國之一,為了保護國家的生態安全較多的採用人工更新策略,一直不斷的在造林,人工林面積不斷增大,其中針葉林面積已經佔據人工林面積的71%。因此了解不同更新策略對地表苔蘚植物多樣性的影響效應對於完善林業實踐措施、促進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

  成都生物所恢復生態學學科組包維楷團隊閆曉麗博士等選擇川西亞高山地區皆伐跡地上相同立地條件、相同林齡的雲杉人工林和自然更新的樺木林樣地各13塊,採用傳統群落學調查方法,開展了林下地表苔蘚植物多樣性調查。

  其結果表明:自然更新林比人工林具有較低的樣地密度、喬木蓋度和高度,較高的草本高度、灌木蓋度和地表苔蘚多樣性指數。自然更新林比人工林具有較多的地表苔蘚物種豐富度(205vs157),傾向於分布在自然林下的物種數量要遠大於傾向於分布在人工林下的物種(116vs48)。種組分析表明次生林下具有較多的側蒴蘚類物種和三種生長性物種(扇型、平鋪型、草狀)的豐富度。與更新策略相關的林分結構的差異是影響地表苔蘚物種組成和多樣性變化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發表於《林業科學紀事》(AnnalsofForestScience),並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完)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亞熱帶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態系統碳氮磷變化格局
    近幾十年來,我國亞熱帶地區大面積天然林被砍伐後變成人工林,或退化成次生林。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羅先真在研究員溫達志的指導下,依託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論證及相關問題之「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固碳現狀、速率、機制與潛力研究」課題和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廣州市森林碳匯計量與監測研究」項目所建立的樣地,開展地帶性原生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態系統中植被和土壤碳氮磷儲量、分配及碳周轉關鍵酶的研究。
  • 瀋陽生態所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2019-08-2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去除土壤養分的影響後,物種多樣性和優勢種對老齡林的時間穩定性亦表現出正向促進作用,但對次生林基本沒有影響。研究結果突出了由時間生態位分化形成的種間異步性在調節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物種多樣性和樹種組成(優勢種)對溫帶天然林穩定性影響主要發生在老齡林的現象。因此,為了維持森林地上碳庫的穩定性,在森林經營過程中,在物種配置時應著重考慮具有強異步性特徵的樹種。
  • 【中國科學報】成都生物所揭示無尾兩棲類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呂彬等揭示了無尾兩棲類物種高海拔適應的平行進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genomics上。  揭示趨同/平行適應的遺傳機制在理解進化的可重複性和可預測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生活在青藏高原高海拔環境中的物種為研究分子趨同/平行進化及其與適應的關係提供了極好的模型系統。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同時,為了揭示中國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的復甦演化過程與全球是否具有一致性,要樂與國內外合作者詳細研究了甘肅平川大水溝剖面前黑山組疊層石和廣西田林甘垌子剖面都安組後生動物-微生物礁。   甘肅平川大水溝疊層石,出露厚度約22.5米,橫向分布至少200米。
  • 成都生物所在亞高山針葉林土壤N循環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亞高山針葉林土壤N循環研究中獲進展 2016-11-21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並對陸地生態系統淨初級生產力具有重要的影響。
  • 科學網—揭示生態位分化加速物種進化
  • 切莫小瞧人工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價值
    這份題為《人工林工業原木產量評估》的報告通過廣泛收集來自70多個國家人工林的統計數據,並通過與以往的模型研究結果進行對比後指出,人工林不僅在提供木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在應對當前主要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如扶貧、糧食安全、可再生能源、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其中,長期施肥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作物產量方面的機制尚未清楚,這也限制了我們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通過土壤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來評估作物生產和土壤健康。本研究中,作者將多營養級生態網絡和土壤微食物網理論相結合,藉助35年長期施肥試驗平臺,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對土壤功能潛力和小麥產量的影響。
  • 人工林發展需要走出誤區
    原標題:人工林發展需要走出誤區  □ 本報記者 範 建   提倡用近自然技術營造人工林   專家指出,在我國的人工造林中,有幾個錯誤觀念由來已久:一是改天然林為人工林;二是造林追求人工化和齊整化;三是忽視鄉土樹種;四是看不起自然力。
  • 中科院生態中心揭示水體汙染驅動浮遊群落空間分布格局形成機制
  • 聰明的荒漠苔蘚:捕獲空氣水分—新聞—科學網
    齒肋赤蘚生長在中國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和美國大盆地,也廣泛分布在北半球其他沙漠中。它具有獨特有效的脫水復甦機制,能夠在營養組織失去近90%的細胞水分後,以一種類似休眠的方式度過長期的乾旱期,在水分適宜的條件下快速復活。齒肋赤蘚是怎麼做到在乾燥空氣裡「巧取豪奪」的呢? 這一行為得益於生長於在苔蘚葉子頂端,只有0.5~2毫米長的細小組織——「芒尖」。
  • 成都生物所紀委召開2020年第二次擴大會議
    成都生物所紀委召開2020年第二次擴大會議 2020-11-06 成都生物研究所 【字體:  會議集中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中科院黨組2020年夏季擴大會議精神、《中國科學院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實施辦法》《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黨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的責任清單》和《中國科學院紀檢工作暫行辦法》。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蔡長江主持會議,作了專題報告。
  • 動物所等揭示中國野生獼猴環境適應的分子機制
    ,解析了不同獼猴種群適應極端氣候環境的分子機制,並預測了和人類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從而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動物所副研究員劉志瑾、博士研究生譚鑫鑫與卡迪夫大學博士Pablo Orozco-terWengel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動物所研究員李明和卡迪夫大學教授Michael W.
  • 懷柔育萬餘畝近自然林
    一片片近自然林,正圍著這個小村,山上、梁上靜靜地自由生長。七道梁,懷柔北部長哨營滿族鄉的一個小村。行至村頭山腳,棄車登山。寬不盈尺的山道上落滿陳年殘葉。同行的懷柔林業局技術負責人溫志勇邊走邊給記者補課:近自然林,就是讓林子自然繁衍,儘可能接近它的原生狀態。培育這種林子可是技術活。本市在七道梁村搞試點,專門請來德國專家搞培訓,29名村民已成了伺候近自然林的林務員。
  • 成都生物所在第四紀冷杉遷移規律及避難所研究中獲進展
    目前西南地區正在發生的一系列生態環境變化與第四紀歷史上所經歷的生態環境巨變具有很強的類比性。充分了解過去氣候變遷(尤其是第四紀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作用規律,以及探究氣候穩定區範圍(即避難所)對認識當下全球變化對區域生態系統穩定的影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  (4)熱帶雨林地表碳通量對水文過程輸送的DOC通量,顯著高於對溫度和土壤溼度的敏感性;  由此可知熱帶雨林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對森林碳收支和森林土壤碳排放均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DOC如何影響森林土壤碳排放和碳庫的動態仍需深入探討。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 地球生物滅絕或再次發生:我們處於氣候最壞時期
    人禍和天災都在威脅著我們生存的地球。據中外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發生在三疊紀早期的地球生物大滅絕緣於地球表面溫度過高,而當前越來越高的地球表面溫度,似乎預示著另一場大滅絕的到來。  保護我們的地球和地球生物,是我們的職責。
  • 苔蘚之美
    當它們成片出現時,有一種突然而來的震撼感,如此的低調,卻可以轉身變為一種獨有的壯觀。一個人若能如此,則必是人物,你以為他小,他卻比你大。——純道題記欣賞更多園林作品,請免費訂閱微信公眾號《禪藝會》後輸入「70Y」「70Z」查詢。苔蘚植物的來源,尚無一致意見,有人認為起源於綠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