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2020-12-26 騰訊網

導 讀

該研究揭示了長期施肥背景下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維持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且找出了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多營養級微生物集群,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來源:宏基因組公號(2020年10月11日)

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了40年施肥管理下的作物產量

第一作者:Kunkun Fan (範坤坤);Manuel Delgado-Baquerizo

通訊作者:Haiyan Chu (褚海燕);Yong-guan Zhu (朱永官)

合作作者:Xisheng Guo (郭煕勝);Daozhong Wang (王道中)

主要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71 East Beijing Road, Nanjing 210008, China)

中國科學院大學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西班牙塞維亞巴勃羅.德.奧拉維德大學(Departamento de Sistemas Físicos, Químicos y Naturales, Universidad Pablo de Olavide, Seville, Spain)

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Research,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outh Nongke Road 40, Hefei, 230031, China)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Key Laboratory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ealth, Institute of Urban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men 361021, China)

摘要

幾十年施肥管理下的作物種植體系對陸地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功能潛力產生了不確定的影響。其中,長期施肥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作物產量方面的機制尚未清楚,這也限制了我們在全球變化背景下通過土壤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來評估作物生產和土壤健康。本研究中,作者將多營養級生態網絡和土壤微食物網理論相結合,藉助35年長期施肥試驗平臺,研究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對土壤功能潛力和小麥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與土壤功能基因和作物產量之間呈正相關關係,並且部分關鍵微生物菌群與作物生長息息相關(固氮菌、光合菌等),並與大部分參與養分循環的功能基因豐度呈正相關。同時,與其他微生物集群相比,關鍵微生物菌群具有更多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和碳、氮、磷、硫元素循環的功能基因。該研究揭示了長期施肥背景下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維持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且找出了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多營養級微生物集群,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引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試驗和觀察研究表明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養分循環,有機質降解,植物生產力和病原菌調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們對長期施肥管理下農田生態系統中土壤生物多樣性對作物產量和土壤健康的影響知之甚少。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施肥被普遍用來提高作物產量,但同時也潛在影響了土壤生物多樣性在維持作物增產中的作用。施肥能改變土壤生物的多樣性和群落組成,並且不同施肥管理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因此,加深對土壤生物多樣性在調控土壤過程和農田作物生產力方面的認知將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土壤生物以微食物網形態在土壤中共存,其中包含捕食者、被捕食者、益生菌、病原菌等,並且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在農業生態系統中,這些多營養級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是參與土壤過程的重要指示物種。近年來,生態網絡為解析成千上萬種土壤生物之間的潛在關係提供了新方法,並且模塊化分析可以用於發現與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息息相關的關鍵微生物類群。最近,有研究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揭示了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驅動生態系統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簡言之,具有較多特定關鍵微生物菌群的自然生態系統土壤同時具有更高的植物生產力和有機質降解速率,同時也具有較少的病原菌。然而,在人為幹預頻繁的農業生態系統中,尤其在長期施肥管理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和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在維持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潛力方面的機制尚未可知。同時,我們也缺乏對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特定關鍵微生物菌群基因組特性的研究。基於此,我們依託安徽蒙城長期定位試驗站對長期不同施肥管理下小麥根際、非根際土壤進行採樣,並結合高通量測序與高通量定量PCR技術測定土壤多營養級群落和土壤功能基因豐度。我們推測在長期施肥管理下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是關鍵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是驅動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的關鍵因素,因此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尤其是關鍵微生物類群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結果

與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密切相關的關鍵微生物菌群

利用生態網絡模塊分析,共發現四個主要的微生物生態集群(Module #0-3) (圖1A-B)。其中Module #0中細菌、真菌、叢枝菌根真菌、線蟲的多樣性與功能基因豐度和作物產量呈顯著正相關(圖1C-D)。其中Module #0中包含了較多的植物促生菌和最少的病原菌。因此我們將Module #0作為關鍵微生物菌群。

圖1 基於多營養網絡的生態集群。

(A) 四個主要微生物生態集群的網絡圖(Module #0-3); (B)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OTU比例; (C) &(D)線性回歸分析解析關鍵微生物菌群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功能潛力、小麥作物產量之間的關係。

與此同時,關鍵微生物集群(Module #0)中主要的優勢菌群之間包含較多的正相關關係,優勢菌群的相對豐度與大部分功能基因豐度呈正相關(圖2A)。其他微生物生態集群(Module #1-2)與關鍵微生物集群不同, Module #1包含了最多的潛在植物致病菌,且優勢菌群之間負相關關係較多(圖2A);Module #2包含了較多的細菌—叢枝菌根真菌之間的相關性,且優勢菌群與功能基因豐度之間的相關性不顯著 (圖2B)。

圖2 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Module #0-2)的優勢菌群。(A)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之間的相關性;(B)功能基因豐度與不同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相對豐度的Spearman相關。

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系統發育特性及預測的單基因組特定基因拷貝

通過進一步獲取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全基因組信息和16S rRNA基因片段(97%相似性),我們將不同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代表序列與47個全基因組16S rRNA進行構建系統發育樹,結果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Candidatus Solibacter, Candidatus Koribacter, Rhodoplanes, Bradyrhizobium, Rhizobium)更傾向於在特定細菌門內部呈現系統發育聚集(圖3A)。基因組分析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具有較高的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和碳、氮、磷、硫元素循環的功能基因拷貝數(圖3B)。

圖3 不同微生物生態集群中優勢菌群的系統發育特性和單基因組基因拷貝數。(A)不同生態集群中(Module #0-2)優勢菌群與47個全基因組(16S rRNA片段與優勢菌群序列的相似性大於97%)的系統發育樹;(B)標準化的單基因組基因拷貝數。

關鍵菌群多樣性與功能基因和作物產量之間的生態關係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SEM)發現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生物多樣性直接並正向驅動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潛力,表明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生物多樣性對維持土壤功能潛力和作物產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總體微生物多樣性對作物產量和土壤功能潛力的驅動作用減弱,其中,總體真菌多樣性和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對作物產量具有負效應 (圖4)。

圖4 結構方程模型解析影響作物產量的生物與非生物因素。

長期不同施肥、根際效應、土壤特性、總體微生物多樣性、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土壤功能潛力對作物產量的直接和間接效應。

通過進一步挖掘特定基因功能,關鍵微生物菌群,作物產量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發現,chiA的基因豐度與關鍵微生物綠彎菌(Chloroflexi)呈顯著正相關;amoB基因豐度與關鍵微生物亞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呈顯著正相關;phoD基因豐度與關鍵微生物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呈顯著正相關。並且這些功能基因豐度、關鍵微生物菌群的相對豐度與作物產量呈顯著正相關(圖5)。

圖5 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功能基因豐度、作物產量之間的生態關係。

以關鍵微生物菌群中綠彎菌(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和功能基因chiA, amoB, phoD為例。

討論

本研究結合多營養級網絡分析和土壤微食物網理論發現並驗證了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對維持土壤功能潛力和作物產量的重要性。關鍵微生物菌群包含了較多的與作物生長息息相關的功能微生物如固氮菌、光合菌、解磷菌等,並與大部分參與養分循環的功能基因豐度呈正相關;同時關鍵微生物菌群中含有較少的植物潛在病原菌。檢索到的基因組信息表明,與其他微生物菌群相比,關鍵微生物菌群具有較高的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和碳、氮、磷、硫元素循環的功能基因。本研究為靶向分離純培養特定關鍵微生物菌群來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從而提高作物產量提供了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第一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範坤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關注根際微生物群落構建與演替,土壤微食物網與功能,土壤宏基因組等。目前以第一作者發表了1篇The ISME Journal、1篇Microbiome、5篇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第一作者:Manuel Delgado-Baquerizo,主要關注土壤微生物生態、全球環境變化、古氣候、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等。目前在Nature、 Science、 PNAS、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發表論文170餘篇。

相關焦點

  • 土壤生物多樣性:守望變化中的藍色星球
    Soil biodiversity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Pedosphere. 30:1-4) 土壤構成了地球活的皮膚,孕育了地球最高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了人類波瀾壯闊的全部進化史,在糧食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揭示人工林和自然林對地表苔蘚的影響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揭示人工林和自然林對地表苔蘚的影響   中新網成都10月16日電 (胡敏 朱丹)16日,記者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獲悉,該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工更新策略與自然更新策略對林下地表苔蘚物種組成與多樣性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自然更新策略較人工更新策略能更有效地恢復林下地表苔蘚物種組成與多樣性。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研究進展
    最後,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強調了清晰的微生物物種定義、微生物群落的時間動態、多組學與合成生物學技術以及高精度的預測模型在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2016-12-0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揭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與物種多樣性的聯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徐武美在李巧明及李捷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高級講師何田華及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通力合作,對西雙版納熱帶森林關鍵養分元素氮、磷的空間異質性與樹種多樣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利用DNA
  • 瀋陽生態所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瀋陽生態所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2019-08-2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天然林生態組研究團隊以長白山針闊混交林為研究對象,基於連續10年的長期動態監測數據,整合分析了物種多樣性、種間異步性、優勢樹種和土壤養分對地上生物量時間穩定性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結果顯示,種間異步性(species asynchrony),而非物種多樣性,是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主要驅動力,且其影響程度隨著森林演替呈增加趨勢(如圖)。
  • 昆明動物所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生物與醫學生態學實驗室博士生李連偉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的論文揭示了溫泉菌群分布的重要特徵參數。這是作者繼年初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發文試圖估計全球溫泉細菌種類理論最大值後,所獲得的另一項關於溫泉菌群生態的重要參數。
  • 安諾優達攜手中科院遺傳所召開基因組學前沿技術應用研討會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魯非研究員以「Adaptive evolution of wheat: convergence within divergence」 為題主要分享了小麥不同來源染色體亞型進化歷程和遺傳多樣性。通過構建小麥全基因組遺傳圖譜以及基因滲入分析,為小麥的育種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礎,並且揭示了AB和D亞基因組的遺傳多樣性差異。
  •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7:3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ichael G. Harvey等研究人員揭示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
  • 中科院生態中心揭示水體汙染驅動浮遊群落空間分布格局形成機制
  • 中國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項目編寫組赴天津長春北京考察
    王雨華代表中國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項目編寫組感謝各兄弟博物館對學習考察工作的重視。   中科院昆明分院以及中國生物多樣性博物館項目編寫組部分成員單位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相關人員參加了本次考察活動。國家海洋博物館、中科院長春分院、長春中國光學科學技術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國園林博物館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員陪同考察。
  • 四川白酒和醬油發酵功能菌群代謝調控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於躍)針對白酒、醬油等傳統發酵食品的生產環境特殊、微生物群落複雜、代謝調控困難、產品質量穩定性較差等制約產業持續發展的技術問題,四川大學、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攻克白酒和醬油發酵功能菌群代謝調控關鍵技術。       近日,該成果高分通過同行專家評價,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四川白酒和醬油發酵功能菌群代謝調控 關鍵技術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針對白酒、醬油等傳統發酵食品的生產環境特殊、微生物群落複雜、代謝調控困難、產品質量穩定性較差等制約產業持續發展的技術問題,四川大學、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攻克白酒和醬油發酵功能菌群代謝調控關鍵技術。
  • 作物科學研究所揭示小麥重大品種基因組演變規律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創新團隊揭示了過去70年我國小麥育成品種基因組重塑和優化的過程,發現小麥3個亞基因組間存在顯著的育種選擇非對稱性,提出基於跨著絲粒區形成的大的單倍型區段優劣評估品種(品系)育種價值的策略。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團隊副研究員要樂,與法國土魯斯第三大學副教授Markus Aretz合作,圍繞晚泥盆世生物大滅絕與生物礁生態系統演變開展了詳細研究,在密西西比亞紀生物礁組成、復甦演化過程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西北工業大學「超高產水稻的土壤微生物驅動機制」研究成果在...
    2020年土壤日主題為:「保持土壤生命,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Keep soil alive, Protect soil biodiversity)。為紀念這一日子,國際土壤學頂尖學術期刊《土壤生物學和生物化學》(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編輯部發表社論,遴選出2020年5篇深度切合這一主題的高亮文章。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冷泉生物多樣性、環境適應性與應用潛力...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冷泉生物多樣性、環境適應性與應用潛力評估」項目啟動 2018-11-12 海洋研究所   11月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深海冷泉生物多樣性
  • 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研究團隊揭示菌根共生介導的植物氮素轉運途徑
    菌根真菌是土壤中一類古老的有益真菌,能夠與地球上90%以上的陸地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互惠共生體,促進植物對土壤中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利用,並提高植物抵禦生物和非生物脅迫的能力。因此,研究菌根共生不僅可以揭示植物對環境適應的演化機制,而且對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化肥施用,保護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