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2020-12-15 科學網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7:3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ichael G. Harvey等研究人員揭示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11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研究人員利用數十年的野外工作收集的樣本來研究了最大熱帶鳥類輻射(suboscine passerines)的多樣化。 這些系統發育是根據來自1287個物種的1940隻個體的2389個基因組區域數據進行估算的,這揭示了新熱帶地區suboscine 物種的峰值多樣性與近期的物種形成率無關,而是與物種隨時間的逐漸積累有關。

矛盾的是,物種形成率最高的是物種多樣性較低地區的血統,這些地區通常是寒冷、乾燥、不穩定的環境。這些結果揭示了一個模型,即:物種在極端環境中的形成速度更快,但在溫和環境中卻積累起來,形成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

據了解,熱帶是大多數生物多樣性的來源,但抽樣不足掩蓋了有關這種多樣性如何演變的答案。

附:英文原文

Title: The evolution of a tropical biodiversity hotspot

Author: Michael G. Harvey, Gustavo A. Bravo, Santiago Claramunt, Andrés M. Cuervo, Graham E. Derryberry, Jaqueline Battilana, Glenn F. Seeholzer, Jessica Shearer McKay, Brian C. O』Meara, Brant C. Faircloth, Scott V. Edwards, Jorge Pérez-Emán, Robert G. Moyle, Frederick H. Sheldon, Alexandre Aleixo, Brian Tilston Smith, R. Terry Chesser, Luís Fábio Silveira, Joel Cracraft, Robb T. Brumfield, Elizabeth P. Derryberry

Issue&Volume: 2020/12/11

Abstract: The tropics are the source of most biodiversity yet inadequate sampling obscures answers to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how this diversity evolves. We leveraged samples assembled over decades of fieldwork to study diversification of the largest tropical bird radiation, the suboscine passerines. Our phylogeny, estimated using data from 2389 genomic regions in 1940 individuals of 1287 species, reveals that peak suboscine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Neotropics is not associated with high recent speciation rates but rather with the gradual accumulation of species over time. Paradoxically, the highest speciation rates are in lineages from regions with low species diversity, which are generally cold, dry, unstable environments. Our results reveal a model in which species are forming faster in environmental extremes but have accumulated in moderate environments to form tropical biodiversity hotspots.

DOI: 10.1126/science.aaz697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2/1343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研究揭示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 中國科學院微信公號「中科院之聲」 2019-09-27 14:40
  •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2016-12-05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為了揭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與物種多樣性的聯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徐武美在李巧明及李捷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高級講師何田華及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通力合作,對西雙版納熱帶森林關鍵養分元素氮、磷的空間異質性與樹種多樣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利用DNA
  • 走進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探訪生物多樣性保護
    新華網 馮雨釤 攝  多年來,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持續開展以森林生態學、資源植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科學研究、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助力生物多樣性保護。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蘭花科研團隊通過人工擴繁種苗的方式,對其開展了搶救性保護。  望天樹是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明星物種」之一。這種高聳挺拔的熱帶雨林旗艦樹種是龍腦香科植物中的一員。據介紹,為了保護這一物種,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建立了龍腦香園,收集、保存瞭望天樹、版納青梅、羯布羅香等我國龍腦香科植物種類,目前,龍腦香科植物遷地保護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物多樣性的「仙境」
    美麗的致命吸引蘭花螳螂、將螞蟻屍體背在背上獵蝽、雌雄雙態的絡新婦、和蜘蛛長得一樣的蟻蛛、喜歡埋藏種子的姬鼠……12月5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集中採訪活動走進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在熱帶雨林感受生物多樣性的神秘和獨特。
  • 地圖揭示傳染病路徑
    原標題:地圖揭示傳染病路徑   研究人員繪製的動物傳染病地圖 圖片來源:DREW KRAMER   目前,大多數人類流行傳染病來源於哺乳動物。來自美國卡裡生態系統研究所和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集合了記錄哺乳動物—人疾病的世界地圖,旨在分析能否預測新動物傳染病的出現。相關成果近日刊登於《寄生蟲學趨勢》。   這些地圖包括狂犬蝙蝠、攜帶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的駱駝以及超過2000種嚙齒類動物等陸生哺乳動物數據。一般而言,源於非人類宿主(人畜共患病)病原體引發的疾病的暴發被認為是不可預測的,但這些地圖揭示了若干已被研究的模型。
  • 活植物13000多種 在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發現生物多樣性之美
    12月5日,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以下簡稱版納植物園)裡,版納植物園環境教育中心科普專家劉光裕正在向「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集中採訪」媒體團介紹一種神奇的生物「昆蟲皇后」——蘭花螳螂。隨音樂節律顫動的跳舞草、樹漿劇毒的「見血封喉」、氣勢磅礴的「獨木成林」、五彩繽紛的「空中花園」以及林間飛舞的巨藤所組成的雨林奇觀,充分展示了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多樣的生態系統。
  • 西高止山脈—印度「最熱門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
    西臨海岸平原,地勢陡峻,且當季風之衝,降水豐富,森林茂密,南部發育為熱帶雨林,成為重要的熱帶作物和茶樹種植地帶。東接德幹高原,坡度平緩,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下。有山口多處,為東西間交通孔道。在南部,西高止山脈的南邊與其他小的山脈相連,特別是泰米爾納德邦西北部的尼爾吉裡丘陵。
  • ISME:中科院南京土壤所褚海燕組揭示關鍵菌群的生物多樣性決定作物...
    導 讀 該研究揭示了長期施肥背景下關鍵微生物菌群多樣性在維持土壤功能和作物產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並且找出了與作物產量和土壤養分循環密切相關的多營養級微生物集群,為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指導。
  • 黑龍江科學院寒溫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定位研究站落戶呼中自然保護區
    4月17日,黑龍江省科學院寒溫帶森林生物多樣性定位研究站揭牌儀式在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舉行,研究站的落成標誌著我國寒溫帶生物多樣性研究監測平臺將更加完善,數據更加豐富。黑龍江省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曾祥俊,呼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杜君為定位研究站揭牌。
  • 生物多樣性 · 熱帶植物鬧新春(4)| 無憂花
    生物多樣性 · 熱帶植物鬧新春(4)| 無憂花 2020-01-18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研究利用植物化石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化石是生物與環境在漫長地質時期協同演化的產物,因而是探討高原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以及高原形成過程的關鍵證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織「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古生物科考隊,聯合國內外多家科研院所,經過5年的大量野外工作及相關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中部4700萬年前存在亞熱帶森林。
  • 生物多樣性 · 熱帶植物鬧新春(3)| 紫花風鈴木
    生物多樣性 · 熱帶植物鬧新春(3)| 紫花風鈴木 2020-01-1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研究進展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旨在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群落組成和功能屬性在時空尺度下的分布格局,其研究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多樣性的產生和維持機制,認識微生物在調節關鍵生態系統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突破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得到了空前發展,其已成為土壤微生物學和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研究已從土壤微生物的空間分布及其驅動機制,拓展到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和共存網絡,以及全球變化背景下微生物分布的模型預測等方面。
  • 【聚焦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生物如此多嬌
    生物有多少種,又叫些什麼?生物如何生存,又有哪些生活方式?未來,又會有多少生物誕生、又將有多少生物滅絕?古往今來,人類關於生物的研究從未停止,也從未找到唯一的答案。生物,一個簡單的名詞,蘊含了多少人類未知的秘密。
  • 湍蛙屬的多樣性及系統演化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地處溼潤的熱帶和亞熱帶區域,橫跨4個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喜馬拉雅 (Himalaya)、中國西南山地 (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印度-緬甸 (Indo-Burma
  • 科研進展|研究揭示橫斷山高山竹類的快速輻射演化和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
    高山竹類可擴散至4300米的高山草甸,也可分布於海拔約700米的低山地區,其地理分布特徵為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的形成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前期研究表明,高山竹類可能經歷了快速輻射分化,基於葉綠體基因組或少量的核基因片段均未能解決屬種間的系統發育關係。近年來,簡化基因組方法(RAD)迅速發展,為解決這一快速輻射分化類群的演化關係提供了契機。
  • 世界屋脊環境崩壞 興都庫什山區生物多樣性指數暴跌
    全球變暖的嚴重性不僅是世界屋脊上的冰雪消失而已,作為世界上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熱點,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Hindu Kush Himalayas, HKH)的動植物物種、作物多樣性及生態系多樣性也正在消失。物種減少意味著該地區向亞洲其他地區提供的重要環境服務,象是水源涵養及固碳功能等等,也將會跟著消失。
  • 兩岸學者熱議生物多樣性與美麗家園
    中國園林網6月19日消息:6月17日-18日,第五屆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研討會在福建省德化縣舉行。研討會上,兩岸專家就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類共同的美麗家園、保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培育生態產品、弘揚生態文化等話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研討。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物多樣性
    斯裡蘭卡高地坐落在斯島中南部,這裡山地林生長的地區海拔高達2 500米,擁有十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該地區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的超級熱點(它必須包含至少0. 5%或1 500種獨有品種的維管束植物,並且它已失去了至少70%的原生植被)。(1)描述斯裡蘭卡的地勢特徵。
  • 高山竹類演化揭示橫斷山物種多樣性形成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李德銖帶領的植物多樣性與基因組學研究團隊利用雙酶切簡化基因組測序的方法,選取167種共178個個體為研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