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金像獎,是華語電影界最年輕的頒獎禮。
從1982年只有五個主獎項的第一屆開始算來,已經舉辦過三十九屆。
而影帝只得二十三個。
#
其評選規則與金馬、金雞的專業評審團制度不同。
它的構成是這樣的。
香港的電影協會。
評選事務組推薦及邀請的電影業內人士。
專業媒體工作者。
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也就是說,幾乎囊括了所有的香港電影從業者。
而這樣的規則下。
有時候就難免會出現偏離專業的情況。
或者說因為其參與評選的人員基礎的龐大,專業評審在其中不見得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甚至賽果會跟候選者的人脈人望,以及公司背景以及查漏補缺等因素掛鈎。
這樣的結果。
對金像獎而言,其實是一種傷害。
當然,這也並非說有異議的賽果就不公正。
金像獎在這樣的評選機制下,絕大多數賽果都仍然毫無異議。
這一點殊為可貴。
能提名入圍者,本身就代表了實力。
所以無非也就叫做「意難平」。
即堅持從專業角度而言並沒有輸。
但承認賽果。
#
在這個前提下。
聊聊其中兩屆。
#
第二十三屆金像獎。
入圍者有劉德華、劉青雲、張學友、吳鎮宇和任達華。
劉德華憑藉杜琪峯導演的《大隻佬》中的大塊頭角色入圍,最終摘得影帝頭銜。
這部電影分為內地和香港兩個版本。
嘗試探討佛語、宿命與因果業報,立意頗高。
有大雅大俗的意味。
據說評審團有評委對劉德華評價頗高。
認為劉德華在該片中有多種風格的演繹,是其職業生涯的突破與巔峰。
片中劉德華確實有同一角色的多面演繹。
分為三個層面,其一是大塊頭,其二是小和尚,其三是心魔執念。
但個人不太喜歡的就是戲份最多的大塊頭表演。
不知道是不是那身假肌肉的原因,整個人看起來很僵硬,不管是表情還是動作。
動作僵硬情有可原,而表情的僵硬不知道因何而起。
比較好的是心魔一面,執念與兇狠都演繹到位。
冷靜而正常的小和尚,也算不錯。
劉青雲十年內第七次提名。
這次是爾冬陞導演,與張栢芝合作的文藝類型電影《忘不了》。
一個好男人的角色。
劉青雲是那種,幾乎每一部戲都不會失手、在專業層面很容易獲得認可的演員。
張學友以《金雞Ⅱ》第三次提名影帝。
他在片中飾演一個精於算計、典型的香港人。
張學友幾乎沒有被人詬病過演技問題,他亦較早就以三個配角獎獲得了金像的肯定。
在上篇文章講過,張學友是香港影壇很少有的、偏向梁家輝風格的表演方式。
但很明顯,他的角色塑造能力不及家輝。
所以主角運弱的同時,其角色魅力度也會偏低。
任達華則是第一次金像影帝提名。
杜琪峯的《PTU》。
這部影片毀譽參半,但杜琪峯以之拿了最佳導演獎。
說起任達華,也是一個很奇怪的存在。
他其實也堪稱勞模。
入行很早,在各種類型電影中扮演過各種角色,也不挑剔,給什麼就演什麼。
角色跨度堪比梁家輝,黑社會、警察、商人、同性戀、變態狂,你能想到的角色估計他都嘗試過。
但他的表演風格卻越來越向雙梁的另一位靠攏。
後期的每個角色都很「任達華」,同時又很中庸。
包括2019年的電視劇《澳門人家》。
結果就是,演技老到,但很難驚豔。
最後是憋屈的吳鎮宇,《無間道Ⅱ》的倪永孝。
作為續作,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就從籌拍到上映,其背後無非也就是資本對熱度的追逐。
而吳鎮宇能從第四順位排名,硬生生逆襲提名影帝。
其演技表現絕對不容置疑。
說個題外。
吳鎮宇一直是被歸入演技派的演員。
不過其中後期表演風格越來越固化,擰著脖子歪著頭幾乎成了他的標誌。
而如果說表演的滑鐵盧。
應該是2011年的與孫紅雷、景田合演的《戰國》。
但2004年是其巔峰時刻。
如果只論演技的專業表現,那個年度他應該可以橫壓全場。
雖然在《無間道Ⅱ》中被質疑過借鑑和模仿《教父》裡的馬龍·白蘭度表演。
但憑心而論,如果經典人物的表演這麼容易就被模仿,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被認為演技始終普通了。
所以頒獎前後,他都絕不承認技不如人。
兩年後他去北大宣傳新片時,說過「公交車理論」,談到插隊和私家車的概念,以之比喻人生。
而其實在2000年的第十九屆金像獎。
吳鎮宇、劉青雲和黃秋生這三個當年的香港演技派代表人物,就集體輸給過劉德華。
那一年劉德華憑《暗戰》首封金像影帝。
事後更有媒體傳出黃秋生將此前獲得的金像獎盃扔進垃圾桶洩憤的傳言。
當然,這只是傳言。
包括吳鎮宇後來對金像獎「分豬肉」、「小圈子」的炮轟。
無非也就是對獎項遊戲的過度在乎而已。
其實真正的好演技。
觀眾始終看得到。
#
第二十六屆金像獎。
入圍者包括劉青雲、李連杰、郭富城、梁朝偉和周潤發。
「我承認自己運氣不好,但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才華。]
這是劉青雲在1993年主演的爾冬陞電影《新不了情》中的一句臺詞。
也是他在第二十六屆金像獎上首封影帝時候的感言。
這一年,他憑藉《我要成名》裡的角色潘家輝,在提名第八次的時候終於如願以償。
其實電影本身,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小製作。
劉青雲的表演,一向是不會被挑出什麼毛病的。
但這角色也絕對算不上驚豔。
所以吳鎮宇其實也該釋懷,獎項這個東西,有時候確實玄妙。
就像昔年發哥首次拿獎的時候說,我等了三年,每次西裝領結的時候沒人理我,今天我一身牛仔,居然就給我發獎。
李連杰的《霍元甲》大俠角色,就遠不如他次年封帝之作《投名狀》裡的龐青雲。
梁朝偉搭檔金城武的《傷城》,早已駕輕就熟的角色類型,再加之此前已完成五度封帝的壯舉,不拿才是正常現象。
發哥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坦白說,不好看,也沒什麼意思。
這一次輪到郭富城再次與金像失之交臂。
《父子》,周長勝。
這部電影是郭富城連莊金馬影帝之作。
作品在金馬獲得六項提名奪得三獎,在金像獲得十項提名,奪得五獎,皆為重量級獎項。
可謂橫掃雙金。
唯獨金像遺漏了郭富城。
這也是郭富城在頭年遭遇金像「右二」傳言後,再次遺憾敗北。
如果說《三岔口》是以極強的情緒張力與爆發力首封金馬,而畢竟若論及演技的純熟並不及梁家輝,所以首提金像失利,可以理解。
但次年度的《父子》,新浪潮名導譚家明欽點出演,在其指導下,演技表現可謂突飛猛進,一躍高臺。
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走了出來。
馬來西亞底層廚師,性情粗鄙、毫無底線。
就表演而言,這個角色堪稱驚豔而渾然一體,幾乎找不到任何瑕疵。
聽到劉青雲在臺上「謝謝城城哥」的時候,郭富城心裡一定是難受的。
他一定在想,為什麼不是自己?
十年後,郭富城憑《踏血尋梅》臧SIR角色擊敗雙天王、雙家輝,站在臺上,發表獲獎感言。
他說,自己曾經以為,會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拿到金像影帝獎盃。
卻沒想過會一等十年。
拿獎這刻,他也覺得不真實,總認為自己是不是需要再努力一點,才可以。
而這時候,劉青雲已經在前一年憑《竊聽風雲3》再次封帝。
獎項其實也是一種宿命。
郭富城還是比吳鎮宇更為幸運。
至少,金像最終把虧欠的獎盃給到了他手裡。
而兩人對於不如意。
也表現各異。
吳鎮宇炮轟金像,其實也帶不來什麼好處。
如郭富城般默不作聲,也未必會再多失去什麼。
吳鎮宇後期作品愈加乏力。
到今天甚至很難再以個人能力扛起一部合格的商業製作。
而郭富城演技與作品同步前行。
已幾近演技巔峰。
也幾乎成為了近年來的港片招牌演員。
#
意難平。
終究都只是曾經與過去。
無非一句古話。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