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在南京歷史上赫赫有名,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不過,現在的清涼山卻顯得比較寂寥。而更鮮少有人知道,山中曾經有一條讓許多文人墨客醉心的「清涼古道」,不管是民國小說家張恨水,還是其他的喜歡探幽訪古的文人,都喜歡在這條古道上走一走,感受「一邊是田園,一邊是鬧市」的意境。昨天,南京學者黃強向記者透露,這條過去的清涼古道在漢中門到儀鳳門中間。
清涼古道是鬧市的田園
黃強表示,六七十年前,清涼山周圍的交通還不是很方便,沒有現在的道路。到清涼山是需要攀登和走山路的。因為山林茂密,樹綠葉繁,曲徑通幽,同時清涼山靠近城區,一些喜歡尋幽訪古的文人,常常到清涼山尋找情調,民國的言情小說家張恨水便是其中的一個。
張恨水在《清涼古道》中寫道:「我居住在南京的時候,常喜歡一個人跑到廢墟變成菜園竹林的所在,探尋遺蹟。最讓人不勝徘徊的,要算是漢中門到儀鳳門去的那條清涼古道。」
黃強告訴記者,這條清涼古道,是市民遊玩清涼山踏出的道路,其實就是一條山間羊腸小道。其中景色的變化也隨著山形樹木走向而移步換景。「向山中走去,就是茂密的樹林,向山外走去,就靠近了城區。」其中三牌樓附近是較為繁華的一段,街道的後面簇擁了二三十株大柳樹,一條小小的溪水,將新的都市和廢墟分開來。
張恨水顯然是很喜歡這條古道的,用他的文筆細膩描寫了其中的景象:「有幾戶人家住著矮小得可憐的房舍……在清涼古道上,可以聽到中山北路的車馬奔馳聲,想不到一望之遙,是那樣熱鬧。……鵝卵石鋪著的人行古道,兩邊都是菜圃和淺水池塘,夾著路的是小樹和短籬笆,十足的鄉村風光。路上有三五個挑鮮菜的農民經過,有一陣菜香迎人。後面稍遠,一個白胡老人,騎著一頭灰色的毛驢,『得得』而來,驢頸子上一串兜鈴響著。」
歷史上的清涼寺地位高
清涼山其實距城區並不遠,距五臺山不過兩裡地,附近有龍蟠裡民宅群,清代思想家魏源的故居小卷阿,民國時期著名的國學圖書館,以及書法家顏真卿的紀念祠都在附近。
黃強表示,清涼山上的清涼寺有獨特的地位。現在的清涼寺雖然是復建的,但是和歷史上的清涼寺並不相同。歷史上的清涼寺位於南京城西清涼山南麓,在南京佛教史上是一個頗有影響的寺廟,禪宗南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法眼宗在此誕生。歷史上的清涼寺創建於唐中和四年(884年),清涼寺在明代屬於中剎規模,明代的「大剎」僅有靈谷、天界、報恩三寺,其後有「次大剎」五座。
太平軍佔領南京時,對南京城內的文化勝跡進行了大規模毀壞,清涼寺也未能倖免於難。到了上世紀30年代,清涼山尚存清涼寺,但是已經蕭條,香火遠不如明代,不過因為清涼山原本就僻靜,倒是一處幽靜的所在。
登臨翠微亭尋找古意
清涼山上有清涼臺,還有翠微亭。翠微亭在清涼山高峰,登高望遠,可以遠眺江帆點點的景象。翠微亭原來是南唐李後主的避暑勝地,登上翠微亭,還能尋找到一些古意,想起曾經居住在清涼山下半畝園的龔賢、在清涼山繪畫創作的石濤等等。黃強表示,清涼山的繁盛時期早已過去,民國之後,歷史悠久的清涼寺消失了,古崇正書院留下的只是頹敗的景象。如今人們遊覽清涼山主要是東部的山體,掃葉樓、還陽井儘管還在,古崇正書院也得以恢復,只是清涼古道早已不復存在。「那田園的風光,一小片菜地,散發出的泥土氣息,三兩純樸的村民進入圖畫中的感覺,已經沒有了,只能在老照片中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