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閉
「巴閉」來自廣州話,很久以前學習自印度話,漢朝時候的廣州已經同東南亞及中東等國家人民做生意, 那些印度商人很吵,整天叫:「BAPRE, BAPRE!」,意思是「我的天呀!」,於是廣州人就學他們這麼說,說著說著就變成今天的「巴閉」喇!
混吉
原來是因為以前的小型飯店,只要你去光顧就會免費奉送一碗清湯,飯店每天所售的雞鴨鵝豬牛肉,都是用這一鍋水煮熟的,所以湯裡面有肉味,然後下一堆味精,就是一碗清湯啦!因為是清湯,所以裡面什麼料都沒有,即空空如也,香港人覺得「空」等於「兇」,所以就改成「吉」,所以這碗湯就叫做「吉水」。
當時,有好多窮人,入到飯店,一坐下,夥記就拿一碗「吉水」出來,那些窮人一口氣飲完,靜悄悄地就走掉了,因為這碗湯是免費的,所以飯店不可以捉他,所以夥記就叫這種混騙的行為叫做「混吉」!
杯葛
其實,「杯葛」是英文 BOYCOTT 的譯音,意思是「反抗和抵制」,不說你可能不知道,此 BOYCOTT 原來是一個人名,他的全名叫做 Charles Cunningham Boycott,生於1832年,死於1897年,是北愛爾蘭一個惡漢,專替貴族大地主等收租,手段兇殘,專門逼害那些窮困的佃戶,一遇到沒錢交租得,就會諸多逼害。
於是,這班佃戶一呼百應,聯合起來對付逼害者。杯葛打不過他們,惟有落荒而逃,自始面目無光,備受困擾痛苦而死。愛爾蘭佃戶今次打勝仗,轟動一時,影響很大。此後但凡抵制或斷絕關係,成為政治經濟鬥爭手段,就以此位愛爾蘭收租佬的姓氏命名,叫做「杯葛」也。
大耳窿
原來開阜初,香港洋人印(度)人大集會,而放高利貸的多數是「白頭摩囉」,這些「摩囉差」戴白頭巾,所以人人稱叫他們為「白頭摩囉」。白頭摩羅扮相古怪,愛戴一隻大如銅元的耳環,所以耳朵要穿個耳洞,港人覺得可憎,稱他們為「大耳窿」。
不過,另有一說,當時放高利貸,都是放小額款項如三幾毛錢給勞苦大眾,為使別人知到他們有錢借,就將一個銀元塞在耳仔嘅耳窿,作為記號,令人認得。
十三點
「十三點」是上海市井俚語,因為解放之後大量上海人南移,才變成趣怪廣州話。「十三點」初時意謂「敲亂鍾」,原來舊時的時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四時,鐘擺便會敲響四下,五點敲五下,至多是十二點,也不過敲十二下,但居然敲出十三響,難道有十三點嗎?當然是出了問題,正如俗語所說「癲癲地」!所以,<<十三點>>就是代表人的性格<<癲癲地>>。
丫嗚
有好長一段時間,廣東人已遺忘「丫嗚」這俗語,不過,大約是一九八五年林子祥所唱的《丫嗚婆》,重新使「丫嗚」流行了一陣子。
「丫嗚婆」,醜怪女人,因為「丫嗚」本身已經系怪物,而「丫嗚婆」當然系好極有限。其實,以前有個漢朝大將軍叫做劉胡,因為皮膚坳黑,所以叫呢個將軍做「坳胡」。蠻人非常害怕大將軍之武功,每遇小兒扭計哭啼,就索性拿這個惡人來嚇孩子們:
「劉胡來啦!」
「坳胡來啦!」
「丫胡婆來啦!」...
「丫胡公來啦!」
由此可見,「丫嗚」不算是什麼怪物,只是個貌醜的黑炭頭將軍,後來才渲染成為鬼怪!
捉黃腳雞
原來這個搞笑俗語是出自廣東的農村,農民養雞,專養雌雞而唔喜歡養雄雞,因為雌雞可以生雞蛋,所以價錢不錯。所以如果要拜神,當然先拿雄雞來拜,怎麼捉雄雞?農民先將谷撒在門外,群雞就會「雞咁腳」來食谷,當班雌雞在吃穀的時候,雄雞就「色心起」!懶得去食穀,一撲就撲上雌雞背上,交配……
這個時候,正是捉雄雞的最好時候,那色鬼當時並無防範,農民捉住它的雞腳,咁就得啦!
雄雞的雙腳呈深蛋黃色,而雌雞就系淺黃色,所以很容易辨認!「捉黃腳雞」一詞就系咁樣來的,而且真系十分傳神!
放飛機
何為放飛機呢?話說舊香港。有一日,就要上演飛機飛行。在香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飛機睇!而且還是一架水上飛機!全香港萬眾期待:有人要放飛機睇啊!第一天到來,因為打風,沒得開,眾人失望而歸;第二日,天朗氣清,各人以為有得看,誰知個飛機師病了,要推到第三日。而第三天呢,就輪到飛機的引擎出事,修理不了。然後就——bye bye喇!
所以人們就用放飛機來形容說了去做,又不做的人的行為!
心抱
「心抱」本字是「新婦」,解作兒媳婦,後「新婦」音變為sem1 pou5,因此改寫為「心抱」。
和「心抱」有關的詞語如「娶心抱」是指娶兒媳婦;「心抱茶」是指兒媳婦過門後奉給親友的茶:「飲心抱茶」除了字面的含義外,也比喻娶兒媳婦之意。
以前的人認為剛娶入門的媳婦和剛生下來的孩子,都要及早教導,故有「初歸心抱,落地孩兒」這一俗語流傳下來。
有一首名為「雞公仔」的廣東歌謠,歌詞云:「雞公仔,尾彎彎,做人心抱甚艱難……。」這是一首民間流傳已久的歌謠,反映在舊社會家長制度。
金叵(波)羅
廣州婦女閒居敘話, 每把珍貴之物稱為金叵(音頗, 但在此慣讀"波")羅, 更多場合中是指逗人喜愛的孩子。叵羅, 是古代的酒卮---一種敞口的淺杯。《北齊書.祖珽傳》載: "神武宴僚屬, 於座失落金叵羅, 竇泰令飲酒者皆脫帽, 於珽髻上得之。" 劉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崗賦》: "玉如意指揮倜儻, 一座皆驚; 金叵羅傾倒淋漓, 千杯未醉。" 又蘇東坡詩: "歸來笛聲滿山谷, 明月正照金叵羅。" 都是指的金酒杯。用金叵羅來形容人物矜貴、可愛, 乃後來的引申義。
哨牙
粵語所謂 "哨牙" , 一般指門齒向外斜出如刨狀。醫學上稱為上頜前突。"哨牙" 的哨字源遠流長。 哨, 今多見於 "哨所"、"哨兵" 等詞, 其實古義為不正, 粵語即沿用其古義。《禮記.投壺》: "主人謂曰: 某有魘哨壺, 請以樂賓。'" 枉矢就是彎曲的箭, 哨壺就是不正的壺。《說文解字》: "哨, 不容也。" 段注引《考工記》曰: "哨, 傾小也。" 傾小即稍為傾斜 之意。元《韻會》謂: "哨, 口不容也。" 這就明說哨 是牙齒不正了。 唐王梵志有一首嘆世情的詩云: "將錢入舍來, 見吾滿面笑。繞吾白鴿旋, 恰似鸚鵡鳥。邂後暫時貧, 看吾即貌哨." 貌哨, 唐代口語, 指藐唇藐舌, 形容難 看, 與廣州俗語的 "齜(依1)牙繃(bang6)哨" 正同。
如果你喜歡本文,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
珠江頻道微信公眾號:珠江頻道
珠江頻道官方微博:@珠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