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上萬艘商船匿跡江湖,「萬裡茶道第一鎮」河口褪去華彩等你訪

2020-09-03 富龍

「買不完的漢口,裝不完的河口」,前者漢口是人盡皆知,而與它齊名的河口似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可知,河口是歷史上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江西的四大名鎮之一,「萬裡茶道第一鎮」。

河口,因地處信江與桐木江的合流處,故而得此名,古鎮始建於唐代,興盛於明、清,以生產紙、茶而聞名於世,歷史上是個商賈雲集的繁華小城,「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擾擾三更夢,嘻嘻一市狂」,號稱「乾隆三才子」的翰林院編修、戲曲家蔣士銓這樣描寫河口市肆的盛況。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1812-1880)也在《兩訪中國茶鄉》一書中寫道:「河口是一個繁榮的大市鎮,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英國商人也來自行據此採購河紅茶」。

面對如此輝煌的古鎮,不知為何,今天的大多數人卻從這裡一晃而過,就連當地居民也嫌棄它,但如果你討厭商業化的麗江,那麼這個沒開設一家酒吧的古鎮絕對是你的興奮點。

入口處的牌坊兩側寫著「貨集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足以想像當年這裡各地貨物雲集,各色商品應有盡有,各地方言在此交流。

中國南方十八省均產茶樹,尤以武夷山區為最,唐代陸羽《茶經》就是在信州(今上饒)開始動筆的。到宋代,鉛山的白水團茶、小龍鳳團茶成了貢茶。明正德年間,鉛山人又研製出玉綠、貢毫、花香、小種河紅等10多個名品,其中「小種河紅」為當時中國品質最高的紅茶,贏得世人青睞,俄、英、印度等國商人也不遠萬裡前來採購,河紅茶成為「華夏首次問世(出口)之華茶」,被西方人奉為至尊名茶,譽為「茶中皇后」。

那時,武夷山脈南麓以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的下梅村為茶葉集散地,再通過肩挑馬駝翻越武夷山運送到北麓的河口鎮,北麓各縣的茶葉也全部集中於河口鎮加工製作成紅茶,統一名稱叫做「河紅」。河紅茶在河口碼頭裝上大船,經信江到鄱陽湖,過九江、漢口、張家口,進入蒙古,經庫倫(今烏蘭巴託)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經俄國,繼續交易到歐洲各國,全程一萬三千公裡,人們稱之為「萬裡茶道」,河口也由此被稱為「萬裡茶道第一鎮」,電視劇《喬家大院》中的喬致庸販運福建下梅村的武夷山茶葉,就是在河口鎮搬運裝上大船的。

此後,鉛山的河紅茶製作技藝傳到全國各地,紅茶品種百花齊放,尤以修水「寧紅」和安徽「祁紅」為佳,與河口「河紅」並稱為中國三大紅茶。

河紅茶帶動了河口鎮的發展,河口有「九弄十三街」之稱,這裡的「九」和「十三」皆為虛數,是個形容詞,實有60多條,行走其中很容易迷路。眾多的街弄分布在5裡長的臨河大街以南,或縱或橫,今天能看到的有一堡街、二堡街、棋盤街、三堡街和半邊街等。

極盛時鎮上店鋪達2000多家,其中紙店100多家,茶行50多家,藥鋪、銀樓等也密布街巷,街道兩側多為兩層的磚木建築,房屋之間以梯形山牆(封火牆)分隔,每家店房均有多進,進深幽長,有的深達幾十米,一進為門市鋪面,二進為客廳、庫房、作坊,二樓為居室、帳房、繡房,再後面臨江一側則是青一色的閣樓(吊腳樓),建在陡峭的江岸上,多是供外地商人、水手和挑夫歇腳居住的地方,相當於現在的民宿。曾經這裡脂粉如雲,不亞於南京的夫子廟,客商還沒下船,那些特殊行業的女人們就從吊腳樓的後窗探出頭去撩漢。

聞著茶香,走進茶葉博物館,館內陳列著以前的老茶具,讓我們照見過去的生活。這裡是中國最早喝下午茶的地方,彼時的成都,茶文化還沒形成。

茶館,是忙裡偷閒的世外桃源,是安放身心的地方,只要茶館在,生活的根就是穩的。喝茶這件事,在鉛山已經超越本身,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幸福可以量化為指數,那麼鉛山人的幸福就是「茶館指數」。

清康乾時期,河口從事茶葉加工的人達3萬多,《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對此是這樣記載的:「河口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許多茶商就在河口收購茶葉……河口為紅茶貿易一大市場,各地商人都到河口購茶葉,或者把茶葉運往其他各地」。

河紅茶是鉛山人的驕傲,「連四紙」更是鉛山的傲驕,明萬曆年間有石槽造紙匠房36家,每槽僱用工人1000多名,憑此成就了其江南五大手工業區之一的地位。

連四紙始創於後漢,採用嫩竹做原料,經72道工序精製而成,其紙質潔白如玉、細嫩綿密、平整柔韌、著墨鮮明、吸水易幹、防蟲耐熱、永不變色,比肩宣紙,一度成為宮廷檔案用紙,素有「壽紙千年」之譽。

這上等好紙,怎能躲過天子法眼?連《四庫全書》都愛上了鉛山紙,那麼,天下還有多少書會不喜歡?於是,位於信江中遊的河口鎮,就當仁不讓成為了紙、茶的水運集散中心,帆檣如林,浩浩蕩蕩一千多年。

在當下推行無紙化辦公、坐火車也不要取票的時代,連四紙不吃香了。這張曾經支撐起鉛山「江南紙都」名頭的薄紙,對於它未來的命運,我們的心情是複雜的。

走出紙店,兩旁的民居建築多為富商所建,屬於「井邑之宅」,這種建築布局薈萃了江南明清的特點,也體現了我國建築文化獨特的裝飾方法和布局方式。

街道地面原本是平坦的,但我們今天走在上面卻是高低不平的,長年的獨輪車將地上堅硬的青石、麻石刻出了一道深深的車轍,這車痕恰是當年街市熙來攘往的寫照。

從遺存至今的店鋪可以看出鋪面寬1至3間不等,大多裝的是木板門,開店時卸下木板便成敞亮式的店堂,鋪面沒有喧囂的商業廣告,也沒有時尚的門面裝修,一切還是百年前的模樣。

老字號藥店「吉生祥」建於民國初年,施工期長達三年,單單是雕刻精美的門面就花了五千大洋。

位於一堡街的郵政局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1909年增設電報支店,翌年改為電報局,屬武漢交通郵政局和江西省電報局雙重管理,解放後也一直在使用。

在沿河街與復興路交接處矗立著一幢鶴立雞群的小洋樓,它就是百年老字號藥店「金利合」,始終帶著中草藥的香氣,也是河口老街的標誌建築和視覺高潮。

這條商業街道,不光只會賺錢,也開了「世界書局」,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土地革命時期幫助蘇區辦過報紙,至今有百年歷史,第一批讀者都已作古了。

用手輕輕地觸摸老招牌,似乎還能聽到它過去的故事。如果阮儀三教授先於周莊到達河口,就只會有河口而沒周莊什麼事了。

主街上橫生出了數十條支巷,小巷狹窄,兩人相遇需側身而過,若是兩個大胖子就慘了,走進去後會發現各有各的曲折,開著一溜側門,每個門前設了一個石階,自成一塊天地,真是別有洞天。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知從何時起,這個鎮子開始沒落了,昔日喧鬧和忙碌已經不存在,曾經的商業重鎮褪去了光彩,只有那一棟棟斑駁的老屋、那一道道深深的車痕,仿佛還在證明著這座古鎮的存在。

清代後期海禁大開,贛浙皖等省的茶葉無需運至河口精製,福建茶葉也改走海道了,加上印度茶葉的擠壓,導致華茶的國際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因此鉛山的茶葉加工和交易驟然衰落。

隨著公路、鐵路新動脈的發展,河口古鎮的水運物流樞紐作用也迅速邊緣化,在歷史前進的車輪面前,河口古鎮被遺忘在站臺上,不再是商旅輻輳的「八省碼頭」。

如今古街上的大部分店鋪變成了民居,從民居門前走過幾位遊客,腳步時而輕緩,時而凝重,他們許是與富龍我一樣,來尋一個古老的故事吧。

在古街上慢慢逛著,不時會遇見騎自行車顛簸而過的男女少年,來回跑動的屁孩,用長竹晾曬衣服的婦女,正在製作掛麵的老闆,從他們身上可以照見古街的舊時光,不過他們大多不喜歡鏡頭對著,畢竟仍然居住在這條破敗街道的人多為底層居民。

古街上有家非遺技藝手工體驗館,在這裡,你可以自己動手製作一張「連四紙」,也可以手工炒制茶葉,體驗非遺造紙、炒茶的樂趣。

老巷的聲音低低沉沉的,目光溫溫潤潤的,也曾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經歷了高低錯落,更經歷過災難幻滅,它咬咬牙,挺挺身,居然一口氣走到了今天。

雖是周日休息的日子,不收門票的老街仍然清冷寂靜,見不著幾個遊人,唯有我們的「一羨」僱著一輛黃包車給古街帶來了一絲青春氣息。

河口城中有條人工開挖的惠濟渠,提到這條渠,鉛山人就會說起他們的費宏,明代的一個宰相,是小鎮曾經繁華的主要推動者,惠濟渠就是他倡導並主持修建的。此渠從信江引水,在老城區向東繞成一個半月形,貫通全城,讓儘可能多的人家方便用水,渠上有多座別具一格的小橋橫跨其上,妝點著城裡人家的溫婉雅致。

走出街巷,往江邊而去,眼前豁然開朗,這就是百裡信江。

對岸九座丹霞山沿信江一字排開,如鯉魚嬉水,又似獅子飲水,它們是九頭獅子,因玩得嗨,天亮了忘記回家,玉皇大帝生氣了,讓它們永遠留在這裡嗨個夠。

九獅山與古鎮隔岸相峙千年,徐霞客為此寫過這裡,如今在時間的渡口走散了。

遠古的浮橋,至今還在渡人,只是信江上不見一艘帆船,當年的萬艘商船消失在何處了?

相關焦點

  • 江西鉛山河口古鎮,晉商萬裡茶道第一鎮,堪稱明清商業建築博物館
    萬裡茶道是明清時期中外貿易文化交流的通道,由山西晉商開闢並經營兩個世紀,福建省武夷山下梅花為起點,福建贛湘、顎、豫、晉、身體,蒙古八省區及經由蒙古和俄羅斯,中國的主要河流,縱貫南北,橫跨歐亞大陸,全長13000多公裡,茶葉貿易商主要道路正在形成,它成為了中國商業文化史上的一個傳說,
  • 江西這座古鎮 風光堪比婺源 被譽「萬裡茶道第一鎮」卻少有人知
    據記載,河口鎮在最鼎盛時期,是閩、浙、贛、皖、湘、鄂、蘇、粵等八省的百貨集散地,沿江碼頭每天停泊著千艘商船值得一提的是,在江西的四大名鎮裡,只有河口古鎮清乾隆年間,河口古鎮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茶葉市場,包括俄、英等各國商人也不遠萬裡前來採購。製作好的「河紅」茶,經信江過鷹潭入鄱陽湖,然後走贛江到達廣州,再運往英國。另一條線路是經長江至武漢,再經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進入蒙古國和俄羅斯,整個商路長達一萬三千多公裡,河口鎮也因此被譽為「萬裡茶道第一鎮」。
  • 【萬裡茶道集結賽】江西:舟車馳百貨 茶楮走群商
    離開萬裡茶道的起點,我們來到了江西鉛山縣境內的河口明清古街。橫臥古街之上的斑駁石橋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保留舊時原貌的300餘家店鋪門面,展示著江西第一大古街的風貌。在河口明清古街稍作停留,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300公裡外的九江海關姑塘分關舊址。九江海關姑塘分關地處鄱陽湖水系與長江交匯處,地理條件決定了其在萬裡茶道中發揮出重要作用。在水路運輸為主的年代,江西省內鄱陽湖流域的產茶區出產的茶葉都順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船運到九江集中報關出口,福建的茶葉也要順信江下鄱陽湖,從姑塘分關穿湖而出入長江。
  • 江西的河口古鎮,與景德鎮齊名,號稱「萬裡第一茶道鎮」!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古鎮是江西省最「低調」的古鎮,號稱「萬裡第一茶道鎮」,和景德鎮齊名,卻鮮為人知。這個古鎮就是河口古鎮,位於江西省鉛山縣。河口古鎮建於唐代,位於信江河與鉛山河的交匯處,水上交通非常便利,所以生意非常興隆。明清時期商人云集。鼎盛時期,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四川、廣州、江蘇等地都在這裡配貨,歷史上曾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
  • 「萬裡茶道」丨曾跟景德鎮齊名的江西古鎮,現在卻落寞的少有人知
    江西擁有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境內,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江西經信江至鄱陽湖的這條水道是萬裡茶道貫通其源頭福建武夷山的唯一要道。隨著茶葉前行,江西——這是我們此行的第二站。萬裡茶道第一鎮跟隨著晉商運送茶葉的腳步,那些從武夷山得來的茶經梅溪運出後,裝上馬車,由陸路穿過閩贛關隘,到達今江西鉛山縣的河口鎮。
  • 鉛山探訪之———河口古鎮
    轉載時請保留作者、來源)鉛山的河口古鎮和鵝湖書院是文青們的打卡勝地,文生君嚮往已久,終得一忙裡偷閒日可以出行了。我們到的第一站是河口古鎮,河口古鎮被稱為「萬裡茶道第一鎮」始建於唐朝,繁華於明清,鼎盛於乾隆年間,當時的河口古鎮是全國最大的茶葉市場,商賈雲集,有八省通衢的美譽,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
  • 林先生的茶|萬裡茶道今何在
    作者 | 林木 萬裡茶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萬裡茶道路線圖 問世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也是最早的茶葉出口國。他們從福建武夷山腳下的梅古村出發,經過數代晉商艱苦卓絕的的努力,開闢了一條全新的茶道。關於採購和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當地《崇安縣誌》這樣記載:康熙19年,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餘艘,轉運不絕。
  • 京臺兩地臺胞武夷山研習茶文化 訪萬裡茶道起點下梅村(圖)
    鬥茶表演14日,京臺兩地臺胞尋訪了萬裡茶道起點—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是清代武夷山的茶葉貿易集市,也是萬裡茶道起點,2006年被列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現留有清代茶市貿易水運遺址景龍碼頭和茶市街,茶貿易文物遺存,清代茶商民居建築等。
  • 遠離喧囂的原生態古鎮,江西四大古鎮河口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遠離喧囂的原生態古鎮,江西四大古鎮河口河口鎮同時是江西鉛山(yán shān)縣政府所在地,與著名的鵝湖書院同屬鉛山。鉛山縣隸屬江西上饒市,河口鎮坐落在信江岸邊。
  • 再識萬裡茶道(看·世界遺產)
    當年,九江海關大姑塘分關為萬裡茶道第一關,凡是經由鄱陽湖出口到長江的商船,都要在這裡停船登記並交稅。保存下來的大量包括茶葉貿易在內的史料,為研究萬裡茶道第一、第二階段的中俄茶葉貿易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據海關資料記載,1872-1881年,九江輸入俄國的磚茶為8.6萬餘擔。
  • 山西晚報採訪團重走晉商萬裡茶路:跨越閩贛!翻山越嶺涉古渡,尋販茶...
    採訪團在萬裡茶道第一鎮河口古鎮合影。 古驛道上的「蘇州館」 9月13日8時30分,重走晉商萬裡茶道採訪團車隊使出武夷山市區,按照既定行程,準備前往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 千年古鎮到旅遊重鎮,萬裡茶道第一鎮,九弄十三街的河口古鎮
    河口古鎮曾是歷史上江西四大名鎮之一。北宋時稱「沙灣市」。明嘉靖年間,這裡手工業發達,水路直通鄱陽湖。到了清乾隆年間,河口進入鼎盛時期,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貨物集散於此,轉銷全國,成了商賈雲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 航拍帶你空中去「瞰」一「瞰」……
    縣城裡信江之畔的河口鎮,是世界茶葉史上決不能忽略的一個名字,它被稱為萬裡茶道第一鎮,與景德鎮、吳城鎮、樟樹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古鎮。明嘉靖年間,河口鎮手工業發達,水路直通鄱陽湖,商品交換的擴大,促進了市鎮的繁榮 ,清乾隆年間達到鼎盛,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貨物均集散於此,那時有人將其與當時的九省通衢的漢口相比,有「買不盡的漢口,裝不盡的河口」的說法。
  • 羊來茶往,萬裡茶道一線牽!
    很多網友不解,湖北怎麼用茶葉還禮呢? 漢口:茶葉貿易重鎮 在武夷山腳下的梅古村村口有一塊石頭紀念碑「晉商萬裡茶路起點」。《崇安縣誌》記載了當時晉商在武夷山採購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在康熙19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餘艘,轉運不絕」。 這裡面提到的「轉運」的商埠是哪裡呢?
  •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丨 「重...
    訪百年茶路,品萬裡茶香,追溯茶文化傳奇,傳承晉商茶道雄風。8月26日,「弘揚晉商精神 重走萬裡茶路」大型跨國採訪報導活動新聞發布會暨啟動儀式在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昭餘古城舉行,一場集結國內媒體力量、匯聚多省優勢資源、探索茶路歷史文化、追求創新視聽傳播的思想及文化盛宴正式開啟。
  • 江西鉛山縣河口古鎮,百年浮橋幾經沉浮的歷史
    河口浮橋就位於鉛山縣河口鎮民主街(原二堡街尾肖公廟前)古街的一側,北接新灘鄉的廟灣村,南接河口古鎮的明清老街。沿江有雄踞的九座赤色獅山,浮橋就架設在為首的獅山側面,成為河口古鎮的重要標誌之一。河口浮橋全長1 87米,寬4米,由38艘鋼質船和木質橋面用鐵鏈連接而成。橋浮於水,可合可分,是河口鎮通往新灘鄉及橫峰、上饒兩縣部分鄉村的交通要道,每天往來行人愈千人。
  • 2020萬裡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一條茶道連南北,一縷茶香飄萬裡
    展茶香靈秀的水墨長卷,尋萬裡茶道的壯闊詩意。11月15日至11月27日,「赤壁青磚茶2020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ACSC)——萬裡茶道(中國段)」集結賽,從「萬裡茶道」起點福建武夷山市開始,至中國段的終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結束,途經8省(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23市/縣,總裡程約3345公裡。
  • 《萬裡茶道全圖》重新修訂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4日訊(記者 肖洋桂 通訊員 蔡政)8月4日,萬裡茶道工作會議在石門縣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萬裡茶道全圖》提出了修訂意見和建議,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準備。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萬裡茶道(國際)協作體執行主席郭傑,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劉再起及其他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 萬裡茶道工作會議現場。 本次活動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湖南中華文化促進會協辦,石門縣政府承辦,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中心學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