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8月4日訊(記者 肖洋桂 通訊員 蔡政)8月4日,萬裡茶道工作會議在石門縣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萬裡茶道全圖》提出了修訂意見和建議,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準備。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萬裡茶道(國際)協作體執行主席郭傑,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劉再起及其他2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
萬裡茶道工作會議現場。
本次活動由中華文化促進會主辦,湖南中華文化促進會協辦,石門縣政府承辦,武漢大學俄羅斯烏克蘭研究中心學術支持。「萬裡茶道」是一條起始於17世紀,縱穿我國南北,經蒙古、俄羅斯向西歐延伸,因茶葉而形成的多起點、多終點、呈網狀分布的商貿與人文交流通道。2015年,《萬裡茶道全圖》在湖北赤壁發布,首次全面展現「萬裡茶道」線路。全圖標明了中蒙俄3國80多個重要節點城市,其中我國有62個,湖南省有長沙市、益陽市、嶽陽市、臨湘市、安化縣5個市縣納入。
2015年發布的《萬裡茶道全圖》。
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將「萬裡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積極推進「萬裡茶道」申遺工作。此次工作會對《萬裡茶道全圖》修訂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大家認為,應該從大的時空角度進行完善,把遺漏的重要節點城市補充納入全圖,各方攜手起來,推動萬裡茶道沿線城市之間協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
珍藏的馬鞍馱鞍。
與會專家認為,湖南產茶歷史悠久,是萬裡茶道的重要省份之一,除現有納入的5個市縣外,湖南省石門縣也是萬裡茶道主要茶源地和重要節點,對萬裡茶道整體價值有顯著的支撐作用。據了解,早在1700多年前,石門縣就有產茶記載。唐宋明清時期,石門茶葉被列為貢品。到清末民初,石門產的 「宜紅茶」遠銷俄羅斯等國。
茶馬古道。
石門縣萬裡茶道遺產豐富,在現壺瓶山官茶園和南北鎮金河村保留有上萬畝古茶園和300至500年的古茶樹,石門縣文物館藏有數量眾多的茶箱茶袋、馬鞍馱鞍、茶壺茶具等茶文化遺物,境內保存有多段茶馬古道。夾山寺被譽為中國茶禪祖庭,「茶禪文化」流傳海外,影響深遠。在石門脫貧攻堅戰役中,茶葉產業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石門縣匯報萬裡茶道申遺工作。
8月3日,石門縣就申請列入萬裡茶道申遺點作了匯報,常德市副市長塗碧波,石門縣委副書記、縣長郭碧勳參加了匯報會。會議期間,與會嘉賓參觀了石門茶馬古道及文物遺存。
1989年至1990年,石門縣東山秀峰茶連續2年全國名茶評比總分第一,獲國家最高質量獎。還獲得第四屆國際名茶評比韓國大會金獎。2006年,經有部門核准,東山秀峰茶被選送俄羅斯普京總統用茶。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6133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肖洋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