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茶道借「一帶一路」再復興 在武夷源頭感受茶道今昔

2021-01-2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文/李穎 張熠檸 王其冰)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人類歷史上最早也曾最為輝煌壯闊的交往大通道。源自中國的最珍貴貨物之一——茶葉,沿著絲綢之路將其背後所承載的東方文明撒播到世界各地。

300多年前明末清初,起於福建武夷山的茶葉,走過南國水鄉中原腹地,一路北越長城戈壁,穿過俄羅斯邊境口岸恰克圖後,繼續從東向西橫跨西伯利亞,通往聖彼得堡乃至歐洲各國的一萬多公裡旅程,被稱為「萬裡茶道」。在萬裡茶道與絲綢之路這兩大國際通道上,古老的東方樹葉——茶葉書寫著共同的經貿和文化傳奇。

茶之道,折射出中國與世界的相處之道。5月21日,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到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茶日」系列活動致信表示熱烈祝賀。而早在2013年3月23日,習主席訪問俄羅斯,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也特別提到萬裡茶道這條聯通中俄的「世紀動脈」。

茶葉這張中國獨特的文化歷史名片,在新時代繼續發揮著東方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匯的溫馨媒介作用。

「世紀動脈」

繼17世紀的「萬裡茶道」之後,中俄油氣管道成為聯通兩國新的「世紀動脈」。

——2013年,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

步入武夷山茶商暨德華的茶室,很容易注意到屋頂上那條不規則的暖黃色燈帶。「燈帶的靈感來源於萬裡茶道。燈帶上的每盞燈都是當年茶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首尾分別為武夷山和恰克圖。」暨德華告訴記者。

福建省武夷山,是暨德華出生和成長的故鄉;而在約5000公裡之外,位於今天蒙古國境內的恰克圖,是他無限嚮往卻尚未踏足的遠方。

和武夷山很多人一樣,暨德華祖祖輩輩以茶營生。他們口中的「茶」,順著萬裡茶道一路北上,成為當年俄國人口中的「恰」。「恰克圖」在俄語中就是「有茶的地方」。2009年暨德華為茶行註冊了「恰克圖」商標。

「恰克圖是『有茶的地方』,清朝又在此開設了買賣城。」暨德華解釋道,「這兩層意思都對我有特殊含義:第一,武夷山有茶,有好茶;第二,我們也是買賣交流之地。」

武夷山人提起本地所產的巖茶,永遠難掩語氣中的驕傲。據史料記載,武夷巖茶早在唐代就成為國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列為「貢品」,明末清初開始傳入歐洲,到了17世紀的康熙年間大量遠銷國外。也正是從17世紀起,從武夷山到恰克圖的萬裡茶道加速了律動,逐漸成為一條聯通萬裡、繁榮百年的「世紀動脈」。

「世紀動脈」的勃興,離不開武夷茶在西方的風行。17世紀以來,全球貿易的東風將茶葉的馨香送到歐洲。如今以下午茶聞名的英國,到1664年總計只進口茶葉兩磅兩盎司(不到一公斤),但僅僅50多年後的1716年,就從中國運回3.51萬英鎊的茶葉,佔中英貿易總貨值的80%。其間銷往英國的幾乎全是武夷巖茶,「武夷」一度成為中國茶的代稱,因價格昂貴,在相當一段時間僅供上流社會享用。

今天我們仍能從19世紀英國詩人拜倫的筆下,一窺武夷茶為當時貴族帶來的雅趣:「於是又得求助於這武夷紅茶/只可惜飲酒有害於人身/而喝茶和咖啡又會使人太認真。」

同為19世紀的法國文學家巴爾扎克,其與中國茶的故事在武夷山茶商中流傳:一天巴爾扎克招待親朋好友,神情莊嚴地端出一個精緻的木匣,小心翼翼地從木匣裡取出一隻繡著「九疊紋」漢字的黃綾綢包,一層一層地打開綢布,拿出一小罐金黃色的武夷紅茶。

巴爾扎克神秘地說:「這種茶一年僅產幾百克,專供大清皇帝。大清皇帝捨不得獨飲,饋贈了幾十克給俄國沙皇。途中武裝護送,以防止被歹徒劫掠,好不容易才到沙皇手上。沙皇再分賜給諸位大臣和外國使節。我通過法國駐俄國使節,幾經輾轉才搞到這一丁點兒。」

儘管故事的源頭難以考證,但巴爾扎克確實在自己名為《論現代興奮劑》的短篇文集中對茶葉有專門論述。同樣有據可查的是,沙俄對茶葉的熱情是其打通對華商道的動力之一。

「互利共贏」

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希望你們弘揚中國茶文化,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贏,把國際茶博會打造成中國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共同推進世界茶業發展,譜寫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新篇章。

——2017年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習近平致賀信。

如果在武夷山市為當年的萬裡茶道找尋更加具體的起點,通常會走進距離武夷山景區不到十公裡的下梅村。人工開鑿的當溪穿村而過,通向村外的梅溪。如今溪水至為清淺,似乎難以想像地方志中記錄的300多年前的盛景:「康熙十九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三百艘,轉運不絕。」

「當時的運輸主要是水運。下梅村得名,也是因為處在梅溪下遊。」下梅村的文史學者、現年65歲的鄒全榮告訴記者,「下梅、赤石和星村幾個臨溪的村子,是武夷山市最早的茶葉集散地,共同構成了萬裡茶道的起點。」

據鄒全榮介紹,當年武夷巖茶南下走海路銷往西歐,北上走陸路,經西伯利亞一直運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為了便於途中駝馬運輸,北銷的巖茶特別製成了茶磚。

下梅村至今仍有這樣的說法:「那時我們下梅的一塊磚茶,運到恰克圖,可以換三大車貨,裝什麼你自己隨便選。」

磚茶的價值,從俄國人瓦西裡·帕爾申寫於1840年的《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中可見一斑:「磚茶在外貝加爾湖邊區一帶的居民當中飲用極廣,極端重要,以致往往可以當銀用。西伯利亞的布裡亞特人等土著民在出賣貨物時,寧願要磚茶不要銀。因為他們確信,在任何地點都能以磚茶代替銀用。」從有關巴爾扎克的戲說到觀察西伯利亞的筆記,可以看出茶葉在沙俄的風行從廟堂之高流布江湖之遠。

《外貝加爾邊區紀行》寫於中俄邊境的尼布楚,當地因中俄1689年籤訂的《尼布楚條約》為世人所知,而《尼布楚條約》正是中俄貿易往來的開始。3年後的1692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向中國派出了首支官方商隊。這是一次對華商道的穿鑿之旅,用下梅村鄒全榮的話說:「從此,『茶葉之路』的第一道足跡便出現在了中俄版圖上。」

時隔40年,當時與尼布楚同處中俄邊境的恰克圖也登上了歷史舞臺。1728年,中俄在恰克圖正式籤署《恰克圖條約》,設恰克圖為互市之地;1730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圖的中方區域建立「買賣城」。於是恰克圖分為南北兩市,南市為中國商民居住,即「買賣城」,北市為俄國商民居住,為「恰克圖」。自此,在這個「有茶的地方」,茶葉貿易日漸升溫,直至19世紀中葉達到頂峰。

卡爾·馬克思在1857年撰寫的《俄國對華貿易》中寫道:「以前,在恰克圖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平均每年不超過4萬箱,但在1852年卻達到了17.5萬箱,買賣貨物的總價值達到1500萬美元之巨……由於這種貿易的增長,位於俄國境內的恰克圖就由一個普通的集市發展成為一個相當大的城市了。」

萬裡茶道的另一端,鄒全榮的先祖在與晉商的合作中,也成就了家族的輝煌。武夷巖茶從中國福建,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省區,由今天的二連浩特進入蒙古國境內,穿越沙漠戈壁,到達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裡,途中最常見的是晉商身影。

「武夷山曾經是個很封閉的地方,茶葉能夠外銷,依靠的是晉商。」鄒全榮告訴記者,《恰克圖條約》籤訂後,晉商帶著雄厚的資金,甚至「把銀子或銀票縫在棉襖夾層裡」,南下尋找茶源與合作夥伴。在依山傍水的武夷山,他們選中了經過半發酵或發酵,相比綠茶更加耐儲的武夷茶。而晉商與鄒氏先祖合辦的茶莊,曾是當地翹楚,甚至設有專用碼頭,鄒氏家祠至今仍是下梅村最氣派的建築。

「交融互鑑」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鑑,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2020年5月21日,習近平向首個「國際茶日」系列活動致信祝賀。

在《外貝加爾邊區紀行》成書的1840年,恰克圖的茶葉貿易迎來頂峰,當地中俄商民的關係也進入蜜月期。瓦西裡·帕爾申在書中記錄了當年恰克圖的春節場景:「陰曆年的慶祝活動在無炮架的小炮的轟鳴聲中開始……俄國商人也贈給自己的中國朋友小小的禮品表示祝賀。買賣城很快就熱鬧起來了,到處是穿紅著綠的人群。」

「只有在春節那三天,(商人以外的俄國人)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進入買賣城。那時,人們成群結隊地趕到買賣城,觀看中國人的彩燈和焰火。看他們放的各種各樣的花炮和五彩繽紛的禮花騰空而起,繼而又像萬道銀色的瀑布從天飛落。買賣城狹窄的街道上,彩燈成行,輝映如晝。人們擁擠在這裡觀賞中國藝人和變戲法的精彩表演,遊人雖凍得發抖,卻樂不可支。」

對於恰克圖,以及萬裡茶道由盛漸衰的轉折點,有說法是1861年漢口開埠,俄商湧入開辦制茶企業;也有說法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陸路運輸漸失優勢。及至1903年俄國中東鐵路全線貫通,萬裡茶道歸於沉寂。

在下梅村的鄒氏家祠中,鄒全榮並沒有物是人非的傷感。他指著家祠的畫棟雕梁說:「過去的輝煌已經風流雲散,就算眼前這座家祠,最終也會灰飛煙滅。但比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財富,這個精神財富就是萬裡茶道。」

鄒全榮告訴記者,近年來自己一直在借「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為復興萬裡茶道積極努力。

在位於北京的萬裡茶道協作體,執行主席郭傑向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如果說當年武夷巖茶南下的海運線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吻合,那麼北上的萬裡茶道與今天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幾乎完全吻合。」郭傑告訴記者,「中蒙俄經濟走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一直主張,萬裡茶道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如果說茶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那萬裡茶道就是凝聚著合作共贏、對外交流和文明互鑑的精神符號。」

相關焦點

  • 湖北赤壁:復興萬裡茶道源頭城市新風採
    記者從發布會獲悉,2019"一帶一路"國際茶產業發展論壇暨第五屆中國茶業大會,將於10月29日至30日在鹹寧赤壁市舉辦。這是繼2015國際茶業大會,又一個高規格的大會在赤壁舉行。赤壁市委宣傳部供圖  擁有"中國青磚茶之鄉"美譽的湖北省赤壁市,種茶歷史悠久,既是千年茶葉古鎮,更是中外聞名的萬裡茶道源頭之一。自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赤壁市以茶為媒,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復興萬裡茶道源頭城市新風採,取得明顯成效。  赤壁茶文化底蘊深厚  17世紀的萬裡茶道,是聯通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
  • 相聚古城襄盛典 萬裡茶道話共贏——橋西區參加2020「一帶一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開創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在這個框架下,「萬裡茶道」所承載的歷史人文信息凸顯了重要的文化價值,因為中國茶作為在古絲綢之路時就開始流通的重要商品,對文化交流和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中蒙俄致力復興「萬裡茶道」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300多年前,一條瀰漫著茶香的曲線從中國福建的武夷山脈延伸向恰克圖,縱貫中蒙俄三國。如今,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中蒙俄三國正致力復興這條古老的「萬裡茶道」。  在第五屆中蒙俄「萬裡茶道」市長峰會上,來自三個國家80個節點城市的政府代表、10餘個國際國內組織、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等,就復興萬裡茶道、加強城市間合作進行交流,共商經貿文化合作大計。
  • 萬裡茶道大搜尋之四 萬裡茶道大同功不可沒
    萬裡茶路的開闢,其意義就在於此。地理環境不同,文化習俗、信仰不同,生活習慣必然存在差異。但面對差異,可以尋求變異。萬裡茶道的開闢,就是由差異尋求變異的典型範例。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居民多為遊牧民族,處高寒地區,蔬菜極缺乏,多以肉食為主,對此,大同商人最為清楚。但茶品極多,功能差別很大,晉商的創新精神就在於針對不同的人群,開發適於他們的茶品。
  • 萬裡茶道聯合申遺城市聯席會議暨萬裡茶道八省(區)文物局長申遺...
    萬裡茶道聯合申遺文本編制單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介紹了《萬裡茶道(中國段)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文本》編制情況及下一步申遺工作建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胡冰指出,「萬裡茶道」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是積極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萬裡茶道」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途徑。
  • 2020萬裡茶道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一條茶道連南北,一縷茶香飄萬裡
    荊楚網記者劉菲、葉輝山丘、江河、草原、冰川,馳騁3345公裡,橫跨大江南北,重走萬裡茶道。和風、暖陽、細雨、冰霜,歷時13天,感受四季變化,發現自然之美。車轍、相府、碼頭、會館,打卡40餘處遺產點,一路風光旖旎,領略文化魅力。
  • 洛陽市將建萬裡茶道博物館 講好「洛陽茶道故事」
    今年3月,國家文物局同意將萬裡茶道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標誌著萬裡茶道跨國申遺進入了關鍵性環節。在萬裡茶道遺產點名單中,中國段共申報了45處遺產提名點,其中河南省佔10處。洛陽有3處,分別是潞澤會館、關林、山陝會館。
  • 六安將建百裡茶谷萬裡茶道 落實「一帶一路」弘揚徽茶
    屆時,現場將舉辦開茶儀式和文藝表演等活動,並與俄羅斯打造中俄萬裡茶道,弘揚徽茶。記者獲悉,作為第四屆中國大別山(六安)山水文化旅遊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屆六安茶谷開茶節、萬裡茶道(國際)協作體2015六安會議、第十五屆六安瓜片茶文化節開幕式將在同一時間舉辦。
  • 臺企抱團赴萬裡茶道源頭湖北赤壁覓茶業商機(圖)
    臺企抱團赴萬裡茶道源頭湖北赤壁覓茶業商機(圖) 2016-10-21  10月21日,第四屆中國有機農產品展銷會暨中國青(米)磚茶交易會在萬裡茶道源頭——湖北赤壁市開幕,海內外300多家企業、200餘家採購商參會。  記者21日從組委會了解到,大會臺灣展園設置展位近20個,30餘名臺灣茶企負責人和採購商前來覓商機、尋合作。從區域來看,臺灣參展企業相對較為集中。
  • 洛陽將建萬裡茶道博物館 現面向社會徵集文物
    在萬裡茶道遺產點名單中,中國段共申報了45處遺產提名點,其中河南省佔10處。洛陽有3處,分別是潞澤會館、關林、山陝會館。  據介紹,在位於洛陽老城區的山陝會館、潞澤會館內,一塊塊碑刻記錄了明清至民國期間,秦晉兩地商人在洛陽南關一帶經營的店鋪就有五六百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茶商。
  • 再識萬裡茶道(看·世界遺產)
    當年,九江海關大姑塘分關為萬裡茶道第一關,凡是經由鄱陽湖出口到長江的商船,都要在這裡停船登記並交稅。保存下來的大量包括茶葉貿易在內的史料,為研究萬裡茶道第一、第二階段的中俄茶葉貿易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  據海關資料記載,1872-1881年,九江輸入俄國的磚茶為8.6萬餘擔。
  • 中國茶道的復興
    茶具有廣泛的含義,也不僅僅是單純的茶葉,凡是可以沏的都可稱之為茶,比如有各種花茶。茶的概念大大超過茶葉的概念。茶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多,剛才講到,日本茶道成為日本茶文化中非常燦爛的標誌。      茶道是從中國傳入日本,但是到了日本有很多變化。日本茶道的含義與中國茶道的含義不同。在中國文化中,茶道一般所指更為廣泛,泛指茶的文化,用「茶道」更加突出的茶文化根本的精神和理念。
  • 2020環中國自駕遊集結賽(ACSC)—萬裡茶道頒獎盛典在內蒙古...
    據介紹,「萬裡茶道」是十七世紀興起的以茶葉為大宗貨物的國際貿易路線,南起福建武夷山,一路向北,經國內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8省(區)及蒙古國烏蘭巴託,最終到達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全長14000公裡。這條繁榮了千百年的商貿通道,如今仍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
  • 赤壁青磚茶被授予「萬裡茶道第一磚茶」!
    今天,2019「一帶一路」國際茶產業發展論壇暨第五屆中國茶業大會在美麗的鹹寧赤壁隆重開幕。在第五屆中國茶業大會上,國際茶產業合作聯盟理事約翰·博爾先生向赤壁市授牌——「萬裡茶道第一磚茶——赤壁青磚茶」,赤壁市委書記盛文軍先生接牌。此次活動的舉辦讓世界了解中國茶,讓世界聽到中國茶的聲音,讓茶融入「一帶一路」。
  • 林先生的茶|萬裡茶道今何在
    作者 | 林木 萬裡茶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運至鉛山的河口鎮,再水運經信江、鄱陽湖、九江至漢口,再集中北運。俄商來到漢口,開始是在赤壁市羊樓洞一帶,招人包辦,監製磚茶,留在當地的晉商後裔也成了俄國商人的首選合作夥伴。1863年至1873年,俄國人先後在羊樓洞投資開設了順豐、新泰、阜昌三個茶廠。為了和英商爭奪茶葉資源,俄國人出高價,收購茶葉,就地加工,再運到漢口的俄商洋行,轉口出售。
  • 萬裡茶道再出發之三——中國茶見證東西方文化交融史
    萬裡茶道再出發6月8日-6月10日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刊《參考消息》連續三天推出整版 萬裡茶道再出發 專題報導分別為武夷山探訪、內蒙古探訪、俄歐探訪現轉載《萬裡茶道再出發之三——中國茶見證東西方文化交融史》如下:文/參考消息駐倫敦記者 桂濤英國詩人愛德華·楊在1752年用一首詩來描寫美女喝茶時的儀態萬千:「鮮紅的嘴唇,激起了和風,吹冷了『武夷』,吹暖了情郎,大地也驚喜了!」
  • 走進萬裡茶道和林格爾茶坊河段
    這段茶馬古道過去也有人稱西口古道,從2013年起,有了統一稱號,叫萬裡茶道,所以這一段準確的稱呼應是萬裡茶道和林格爾茶坊河段。網際網路百度百科查閱,萬裡茶道是繼絲綢之路衰落之後在歐亞大陸興起的又一條重要的國際商道。它南起武夷山,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穿越蒙古國,最終抵達俄羅斯聖彼得堡,全程近兩萬公裡,成為18、19世紀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
  • 羊來茶往,萬裡茶道一線牽!
    漢口:茶葉貿易重鎮 在武夷山腳下的梅古村村口有一塊石頭紀念碑「晉商萬裡茶路起點」。《崇安縣誌》記載了當時晉商在武夷山採購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在康熙19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餘艘,轉運不絕」。 這裡面提到的「轉運」的商埠是哪裡呢?
  • 【萬裡茶道集結賽】江西:舟車馳百貨 茶楮走群商
    離開萬裡茶道的起點,我們來到了江西鉛山縣境內的河口明清古街。橫臥古街之上的斑駁石橋見證著歲月的變遷,保留舊時原貌的300餘家店鋪門面,展示著江西第一大古街的風貌。活動主辦方供圖幾百年前,風塵僕僕的茶商們,從福建崇安縣(1989年撤縣建武夷山市)出發,跨越武夷山脈,沿閩贛古道,過分水關,來到江西鉛山縣境內。他們不遠萬裡的首站目的地正是河口鎮。和風輕拂,秋意盎然。在河口明清古街稍作停留,我們便馬不停蹄地趕往300公裡外的九江海關姑塘分關舊址。
  • 萬裡茶道誰先行
    萬裡茶道從距離講,從福建崇安(現武夷山市)起,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從伊林(現二連浩特)進入現蒙古國境內、沿阿爾泰軍臺,穿越沙漠戈壁,經庫倫(現烏蘭巴託)到達中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裡,其中水路1480公裡,陸路328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