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8日報導(文/李穎 張熠檸 王其冰)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人類歷史上最早也曾最為輝煌壯闊的交往大通道。源自中國的最珍貴貨物之一——茶葉,沿著絲綢之路將其背後所承載的東方文明撒播到世界各地。
300多年前明末清初,起於福建武夷山的茶葉,走過南國水鄉中原腹地,一路北越長城戈壁,穿過俄羅斯邊境口岸恰克圖後,繼續從東向西橫跨西伯利亞,通往聖彼得堡乃至歐洲各國的一萬多公裡旅程,被稱為「萬裡茶道」。在萬裡茶道與絲綢之路這兩大國際通道上,古老的東方樹葉——茶葉書寫著共同的經貿和文化傳奇。
茶之道,折射出中國與世界的相處之道。5月21日,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到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國際茶日」系列活動致信表示熱烈祝賀。而早在2013年3月23日,習主席訪問俄羅斯,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也特別提到萬裡茶道這條聯通中俄的「世紀動脈」。
茶葉這張中國獨特的文化歷史名片,在新時代繼續發揮著東方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匯的溫馨媒介作用。
「世紀動脈」
繼17世紀的「萬裡茶道」之後,中俄油氣管道成為聯通兩國新的「世紀動脈」。
——2013年,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演講。
步入武夷山茶商暨德華的茶室,很容易注意到屋頂上那條不規則的暖黃色燈帶。「燈帶的靈感來源於萬裡茶道。燈帶上的每盞燈都是當年茶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首尾分別為武夷山和恰克圖。」暨德華告訴記者。
福建省武夷山,是暨德華出生和成長的故鄉;而在約5000公裡之外,位於今天蒙古國境內的恰克圖,是他無限嚮往卻尚未踏足的遠方。
和武夷山很多人一樣,暨德華祖祖輩輩以茶營生。他們口中的「茶」,順著萬裡茶道一路北上,成為當年俄國人口中的「恰」。「恰克圖」在俄語中就是「有茶的地方」。2009年暨德華為茶行註冊了「恰克圖」商標。
「恰克圖是『有茶的地方』,清朝又在此開設了買賣城。」暨德華解釋道,「這兩層意思都對我有特殊含義:第一,武夷山有茶,有好茶;第二,我們也是買賣交流之地。」
武夷山人提起本地所產的巖茶,永遠難掩語氣中的驕傲。據史料記載,武夷巖茶早在唐代就成為國人饋贈佳品,宋元時期列為「貢品」,明末清初開始傳入歐洲,到了17世紀的康熙年間大量遠銷國外。也正是從17世紀起,從武夷山到恰克圖的萬裡茶道加速了律動,逐漸成為一條聯通萬裡、繁榮百年的「世紀動脈」。
「世紀動脈」的勃興,離不開武夷茶在西方的風行。17世紀以來,全球貿易的東風將茶葉的馨香送到歐洲。如今以下午茶聞名的英國,到1664年總計只進口茶葉兩磅兩盎司(不到一公斤),但僅僅50多年後的1716年,就從中國運回3.51萬英鎊的茶葉,佔中英貿易總貨值的80%。其間銷往英國的幾乎全是武夷巖茶,「武夷」一度成為中國茶的代稱,因價格昂貴,在相當一段時間僅供上流社會享用。
今天我們仍能從19世紀英國詩人拜倫的筆下,一窺武夷茶為當時貴族帶來的雅趣:「於是又得求助於這武夷紅茶/只可惜飲酒有害於人身/而喝茶和咖啡又會使人太認真。」
同為19世紀的法國文學家巴爾扎克,其與中國茶的故事在武夷山茶商中流傳:一天巴爾扎克招待親朋好友,神情莊嚴地端出一個精緻的木匣,小心翼翼地從木匣裡取出一隻繡著「九疊紋」漢字的黃綾綢包,一層一層地打開綢布,拿出一小罐金黃色的武夷紅茶。
巴爾扎克神秘地說:「這種茶一年僅產幾百克,專供大清皇帝。大清皇帝捨不得獨飲,饋贈了幾十克給俄國沙皇。途中武裝護送,以防止被歹徒劫掠,好不容易才到沙皇手上。沙皇再分賜給諸位大臣和外國使節。我通過法國駐俄國使節,幾經輾轉才搞到這一丁點兒。」
儘管故事的源頭難以考證,但巴爾扎克確實在自己名為《論現代興奮劑》的短篇文集中對茶葉有專門論述。同樣有據可查的是,沙俄對茶葉的熱情是其打通對華商道的動力之一。
「互利共贏」
從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茶穿越歷史、跨越國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希望你們弘揚中國茶文化,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交流合作、互利共贏,把國際茶博會打造成中國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共同推進世界茶業發展,譜寫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新篇章。
——2017年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習近平致賀信。
如果在武夷山市為當年的萬裡茶道找尋更加具體的起點,通常會走進距離武夷山景區不到十公裡的下梅村。人工開鑿的當溪穿村而過,通向村外的梅溪。如今溪水至為清淺,似乎難以想像地方志中記錄的300多年前的盛景:「康熙十九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三百艘,轉運不絕。」
「當時的運輸主要是水運。下梅村得名,也是因為處在梅溪下遊。」下梅村的文史學者、現年65歲的鄒全榮告訴記者,「下梅、赤石和星村幾個臨溪的村子,是武夷山市最早的茶葉集散地,共同構成了萬裡茶道的起點。」
據鄒全榮介紹,當年武夷巖茶南下走海路銷往西歐,北上走陸路,經西伯利亞一直運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為了便於途中駝馬運輸,北銷的巖茶特別製成了茶磚。
下梅村至今仍有這樣的說法:「那時我們下梅的一塊磚茶,運到恰克圖,可以換三大車貨,裝什麼你自己隨便選。」
磚茶的價值,從俄國人瓦西裡·帕爾申寫於1840年的《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中可見一斑:「磚茶在外貝加爾湖邊區一帶的居民當中飲用極廣,極端重要,以致往往可以當銀用。西伯利亞的布裡亞特人等土著民在出賣貨物時,寧願要磚茶不要銀。因為他們確信,在任何地點都能以磚茶代替銀用。」從有關巴爾扎克的戲說到觀察西伯利亞的筆記,可以看出茶葉在沙俄的風行從廟堂之高流布江湖之遠。
《外貝加爾邊區紀行》寫於中俄邊境的尼布楚,當地因中俄1689年籤訂的《尼布楚條約》為世人所知,而《尼布楚條約》正是中俄貿易往來的開始。3年後的1692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向中國派出了首支官方商隊。這是一次對華商道的穿鑿之旅,用下梅村鄒全榮的話說:「從此,『茶葉之路』的第一道足跡便出現在了中俄版圖上。」
時隔40年,當時與尼布楚同處中俄邊境的恰克圖也登上了歷史舞臺。1728年,中俄在恰克圖正式籤署《恰克圖條約》,設恰克圖為互市之地;1730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圖的中方區域建立「買賣城」。於是恰克圖分為南北兩市,南市為中國商民居住,即「買賣城」,北市為俄國商民居住,為「恰克圖」。自此,在這個「有茶的地方」,茶葉貿易日漸升溫,直至19世紀中葉達到頂峰。
卡爾·馬克思在1857年撰寫的《俄國對華貿易》中寫道:「以前,在恰克圖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平均每年不超過4萬箱,但在1852年卻達到了17.5萬箱,買賣貨物的總價值達到1500萬美元之巨……由於這種貿易的增長,位於俄國境內的恰克圖就由一個普通的集市發展成為一個相當大的城市了。」
萬裡茶道的另一端,鄒全榮的先祖在與晉商的合作中,也成就了家族的輝煌。武夷巖茶從中國福建,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省區,由今天的二連浩特進入蒙古國境內,穿越沙漠戈壁,到達恰克圖,全程約4760公裡,途中最常見的是晉商身影。
「武夷山曾經是個很封閉的地方,茶葉能夠外銷,依靠的是晉商。」鄒全榮告訴記者,《恰克圖條約》籤訂後,晉商帶著雄厚的資金,甚至「把銀子或銀票縫在棉襖夾層裡」,南下尋找茶源與合作夥伴。在依山傍水的武夷山,他們選中了經過半發酵或發酵,相比綠茶更加耐儲的武夷茶。而晉商與鄒氏先祖合辦的茶莊,曾是當地翹楚,甚至設有專用碼頭,鄒氏家祠至今仍是下梅村最氣派的建築。
「交融互鑑」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聯合國設立「國際茶日」,體現了國際社會對茶葉價值的認可與重視,對振興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很有意義。作為茶葉生產和消費大國,中國願同各方一道,推動全球茶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鑑,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
——2020年5月21日,習近平向首個「國際茶日」系列活動致信祝賀。
在《外貝加爾邊區紀行》成書的1840年,恰克圖的茶葉貿易迎來頂峰,當地中俄商民的關係也進入蜜月期。瓦西裡·帕爾申在書中記錄了當年恰克圖的春節場景:「陰曆年的慶祝活動在無炮架的小炮的轟鳴聲中開始……俄國商人也贈給自己的中國朋友小小的禮品表示祝賀。買賣城很快就熱鬧起來了,到處是穿紅著綠的人群。」
「只有在春節那三天,(商人以外的俄國人)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進入買賣城。那時,人們成群結隊地趕到買賣城,觀看中國人的彩燈和焰火。看他們放的各種各樣的花炮和五彩繽紛的禮花騰空而起,繼而又像萬道銀色的瀑布從天飛落。買賣城狹窄的街道上,彩燈成行,輝映如晝。人們擁擠在這裡觀賞中國藝人和變戲法的精彩表演,遊人雖凍得發抖,卻樂不可支。」
對於恰克圖,以及萬裡茶道由盛漸衰的轉折點,有說法是1861年漢口開埠,俄商湧入開辦制茶企業;也有說法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陸路運輸漸失優勢。及至1903年俄國中東鐵路全線貫通,萬裡茶道歸於沉寂。
在下梅村的鄒氏家祠中,鄒全榮並沒有物是人非的傷感。他指著家祠的畫棟雕梁說:「過去的輝煌已經風流雲散,就算眼前這座家祠,最終也會灰飛煙滅。但比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財富,這個精神財富就是萬裡茶道。」
鄒全榮告訴記者,近年來自己一直在借「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為復興萬裡茶道積極努力。
在位於北京的萬裡茶道協作體,執行主席郭傑向記者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如果說當年武夷巖茶南下的海運線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吻合,那麼北上的萬裡茶道與今天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幾乎完全吻合。」郭傑告訴記者,「中蒙俄經濟走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一直主張,萬裡茶道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如果說茶葉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那萬裡茶道就是凝聚著合作共贏、對外交流和文明互鑑的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