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篆、隸、楷、行、草、籀於一體,湖南省永州陽華巖

2021-01-17 騰訊網

陽華巖,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竹園寨回山下,清道光《永州府志載》:"江華夏嶺重岡,地遠而險,其山之秀異者,自古稱"陽華巖"。

這是一個敞開式的奇特巖洞,巖石上有40多方石刻,最值錢的是唐朝大詩人元結的《陽華巖銘有序》,最大氣的是銘中那句"九疑萬峰,不如陽華",最古老的是巖頂2.5億年前的古海洋生物化石。

陽華巖內最早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的一幅題銘:唐代道州刺史、著名文學家元結巡視屬縣至此,在縣令、著名書法家矍令問陪同下遊回山遇此巖,而題《陽華巖銘有序》。皆為陰刻,共40餘處,字跡清晰的36處,籀、篆、隸、楷、行、草書等字體諸備,集唐、宋、元、明、清歷代書法珍品於一崖,石刻長290釐米、寬73釐米,是陽華巖最大的碑刻。元結的題刻至今已有1400年歷史,是永州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開創了湘桂兩地自唐後摩崖石刻盛行的風氣。

南宋時,江華縣令安圭對陽華巖20餘景點摹描容形,繪刻成一幅《道州江華縣陽華巖圖》,並作序以說明,書法家豫章羅曄書。安圭的石刻圖文為國內少有,是湖南省僅存的摩崖圖刻。

陽華巖摩崖,字跡清晰可辨的有38方。從石刻的分布和形狀看,石刻分布集中、排列整齊,大小不一,皆為陰刻。最大的2.3平方米,最小的0.75平方米;從石刻的字體看集篆、隸、楷、行、草、籀於一體。

2006年5月,陽華巖摩崖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焦點

  • 陽華巖摩崖石刻保護全面展開
    本報訊(記者王國平通訊員李光平)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陽華巖摩崖石刻保護工作現已全面展開。據統計,陽華巖摩崖石刻共有40餘方,字跡清晰可辨的有38方。石刻集篆、隸、楷、行、草、籀於一體,體裁上包括遊記、銘、序、詩詞等,內容豐富、意境深遠,體現了唐宋時期文學藝術創作的盛況。其中最早也是最大的石刻是唐代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道州刺史元結題寫的《陽華巖銘有序》,時任縣令、書法家瞿令問以每字三體書寫,上為大篆,中為小篆,下為隸書。前序隸書9行,每行12字,後銘與年月共35行,每行9字。
  • 範笑歌寫的《賽龍舟帖》是否是楷、隸、行、草、篆五體書法結合?
    他用隸書參以行楷,非隸非楷,又以蘭草畫法入筆,極其瀟灑自然,參以篆、隸、草、楷的字形, 窮極變化非古非今,俗稱「板橋體」。他的作品單個字體看似歪歪斜斜,但總體感覺錯落有致,別有韻味,這是一個特例,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
  • 趙之謙書法對聯:真行篆隸 無所不精
    初法顏真卿,後專意北碑,篆、隸師鄧石如,加以融化,自成一家,奇倔雄強,別出時俗,能以北碑寫行書,尤為特長。作花卉木石及雜畫亦以書法出之,寬博淳厚,水墨交融,能合徐渭、石濤、李鱔獨具面目,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趙之謙書法 行楷薄帷高情五言聯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薄帷鑑明月,高情屬天雲。
  • 中書協著名書法家白宇,精美楷行草書法欣賞,筆力千鈞,氣勢恢宏
    一個書法家的書法造詣如何,是不可以以他的一幅作品而言,而是要對他的楷、行、草、篆、隸五體書法的作品進行參照。只是行書寫得好,說明只在行書上有功力,其他書體也是一樣。若是楷、行、草、篆、隸五體都寫得好,而且還很具有個性,那麼這樣的人就是書法家。現在滿大街都是書法家,所以就造成一種理念上的混亂。很多人認為加入個書法協會,就是一個有身份的書法家了。
  • 陽華巖的肇興曙光
    偏偏官府橫徵暴斂卻有增無已,元結目睹民不聊生的慘狀,便上書為民請命,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詩歌《舂陵行》《賊退示官吏並序》。在任期間,元結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頗得人心。經過近兩年的治理,道州社會秩序逐漸得以恢復,經濟也慢慢復原。這時候,他就經常到轄縣巡察。三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元結巡察至屬縣江華,來到了陽華巖這個地方。
  • 淺談秦朝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
    所謂「篆」, 包括大篆和小篆, 造字時確定用「竹」字頭, 可知其主要是在竹木簡上書寫。關於「篆」較早的明確記載當屬《論語》中提到的「韋編三絕」, 即孔子讀《易經》讀到串聯竹簡的皮繩三次斷開。孔子的時代人們所寫的應該是大篆或六國文字, 秦漢篆隸出現後被統稱為「古文」。
  • 江華陽華巖摩崖石刻搶險加固工程啟動
    紅網時刻永州10月19日訊(通訊員 趙媛媛)10月17日,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文物管理所組織召開「陽華巖摩崖石刻搶險加固工程(本體保護部分)」設計交底會議,設計單位、監理單位及施工單位代表參加。會後,工程正式啟動。
  • 書家毛遠志,將碑的古樸典雅厚重與貼的自然流暢集於一體!
    毛遠志先生為追求致遠的書法藝術境界,其學書取法乎上,潛心直追「二王」,書法創作形成了獨特、自然、和正、古樸的藝術風格,尤以行書見長,同時還兼楷、隸、草、篆,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大展並獲獎。毛遠志在他的作品裡融注著自己的性情和涵養,剛柔結合,中正不阿。
  • 品讀楊峴那恣肆的草隸
    首先明確一下草隸的概念,草隸一般有兩種概念,第一種是相對於今隸而言,今隸是「真書」,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楷書,故草隸多指「由隸書向正楷變化過程中帶有較多隸書特點的楷書而言。」也就是帶有隸意的早期楷書,史書中的草隸多取此意;第二種是指「草率書寫的隸書」。筆者所談楊峴草隸皆取第二種概念,並在其基礎上擴展為「草率書寫或摻用些許草法的隸書」。
  • 千年打卡勝地|陽華巖的肇興曙光
    偏偏官府橫徵暴斂卻有增無已,元結目睹民不聊生的慘狀,便上書為民請命,寫下了兩首著名的詩歌《舂陵行》《賊退示官吏並序》。在任期間,元結為民營舍、給田、免徭役,頗得人心。經過近兩年的治理,道州社會秩序逐漸得以恢復,經濟也慢慢復原。這時候,他就經常到轄縣巡察。
  • 「二王」及其書脈對黃庭堅書法審美觀的啟示——篆隸筆意
    宋朝倡導「尚意」書風,行草書盛行,相較之下,篆隸之書不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唐以後的真、行、草書中「篆隸筆意」日漸喪失,宋代有識之士開始關注到這一點,黃伯思《跋陳碧虛所書相鶴經後》中說:自秦易篆為佐隸,至漢世去古未遠,當時正隸體尚有篆籀意象。厥後魏鍾元常、士季及晉王世將、逸少、子敬作小楷,法皆出於遷就漢隸,運筆、結體既圓勁淡雅,字率扁而弗橢。
  • 一塊豆腐板變身國寶,《爨寶子碑》非楷非隸、亦楷亦隸
    《爨龍顏碑》,通高3.38米,上寬1.35米,下寬1.46米,厚0.25米,碑陽正文24行,行45字,共 927字。故稱「大爨碑」。這兩塊古碑距今都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皆為中國書法研究的瑰寶。「二爨」中的《爨寶子碑》, 此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據考證為東晉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筆結體與《中嶽嵩高靈廟碑》極其相似,在隸楷之間,非楷非隸,亦楷亦隸。
  • 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
    縱橫捭闔 境界高遠——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言先生書法始於篆、隸而終於草書,其習書的路徑,正好吻合了漢字藝術的三次變革。他的草書獨樹一幟,不但展現出激情四溢、想像飛騰的時代特質,更體現了雲蒸霞蔚、雍容大度的盛世氣象。當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會感到眾聲喧譁,莫衷一是。
  • 馬公愚:篆、隸、真、草,無一不精,有「藝苑全才」之譽
    其書法,篆、隸、真、草,無一不精,真草取法鍾、王,筆力渾厚,氣息醇雅;篆隸更具功力,書名遍播大江南北。繪畫擅長山水、花卉、鳥魚等,篆刻取法秦漢,探本求源,無絲毫近人習氣,但均為書名所掩。
  • 陽華巖摩崖石刻搶險加固工程開工 總投資1千萬元
    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鄭萬生)4月8日10時08分,隨著一陣熱鬧的鞭炮聲,江華瑤族自治縣文物國保單位——陽華巖摩崖石刻搶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相關單位的領導和工作人員出席了開工典禮儀式。工程項目由國家總投資4000萬元,第一期為危巖體搶險加固及石刻文物本體修復工程,工程總投資1000萬元。
  • 非篆非隸的祀三公山碑,對清朝文人黃易的碑刻鑑藏有深遠影響
    書法篆隸相兼,為由篆向隸過渡之字體。楊守敬《平碑記》云:「非篆非隸,蓋兼兩體而為之,至其純古遒厚,更不待言。鄧完白(鄧石如)篆書多從此出,其鐫刻私印,則純效其體。」碑現存河北元氏封龍山千佛洞漢碑堂。河北元氏縣西北有六座名山,三公山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