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回國後,沒有再踏上美國領土一步,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2020-12-16 李砍柴

1955年,在美國留學20年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中國。

回國前一晚,他特意去拜訪了自己的恩師馮·卡門。

馮·卡門對他說:「在學術上你已經超越我了。不久後,我就會去找你的。」

然而,這一別,師生兩人再未謀面。

回國後的錢學森,馬上投入到「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中。

而馮·卡門也因諸多因素,未能實現前往中國的願望。

1979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授予錢學森「傑出校友獎」,並邀請他前往美國出席宴會。

68歲的錢學森,拒絕了邀請。

24年前回國後,他就沒有再踏上美國領土一步,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回想往事,最讓錢學森激動的時刻,是得到了航空力學權威馮卡門的認可。

他在回憶錄裡,特意寫下在留學美國那段歲月中,馮·卡門對自己的深遠影響。

而馮·卡門也在個人傳記中,獨開一章講述得意門生錢學森。

這對亦師亦友,如同父子的師生,不僅在航空航天領域作出許多貢獻,還留下一段段啟發後人的佳話。

創新——科學的靈魂

1911年12月11日,錢學森出生了。

也在這一年,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馮如,駕駛自己設計的飛機,從舊金山飛回祖國。

冥冥中,錢學森的一生,似乎與飛機分不開。

6歲那年,錢學森跟隨在北京任教的父親,來到師範附屬小學上學。

課餘時間,小夥伴們都喜歡摺紙飛機比賽,看誰飛得遠。

每一次,總是錢學森的紙飛機飛得最遠。

小夥伴們不服,但事實勝於雄辯,他們便追問錢學森緣故。

錢學森說出了其中的竅門:「飛機要折得有稜有角,非常正規,這樣飛起來遇到的空氣阻力就會減少,飛得就遠。」

小小年紀的他,腦袋已經轉得比常人快。

錢學森比較內向,平時不大好動,只愛讀書,但他好讀書,並不讀死書,而是真正思考書裡的知識。

因為思考,他極具創新精神,而創新,正是科學的靈魂。

「飛彈」這個中文譯名,是錢學森首創的。

起初,人們把外來詞「飛彈」譯為「火箭武器」、「可控火箭」和「飛彈」。

但錢學森細細琢磨起來:這些名詞都沒有把火箭的方向性和原子彈的威力性結合起來

於是,他反覆推敲,創新出「飛彈」一詞,「飛彈、飛彈,既能導向,又有威力」。

此外,「航天」一詞也是錢學森提出的,在此之前,國內普遍用「宇航」一詞。

他解釋說,人類在地球大氣之內的飛行,稱為「航空」;在地球大氣之外的飛行,應該稱為「航天」。

這種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讓他最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火箭專家、飛彈專家。

但這些成就,離不開他在留美時學習的專業——空氣動力學,也離不開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恩師——馮·卡門。

奇才——天之驕子

馮·卡門不僅是錢學森的老師,還是錢偉長和郭永懷在美留學時的老師。

馮·卡門是猶太人,1881年出生在匈牙利。

錢學森6歲時想到了飛行阻力,而6歲的馮·卡門已經能心算五位數的乘法。

1908年,馮·卡門在法國巴黎遊學時,恰巧看見一架飛機在試飛。

從此,他對這個奇特飛行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研究飛行空氣動力學。

在錢學森出生的那一年,他發現氣流會在物體後面形成一股尾流,從而產生型面阻力。

這個發現,後來被命名為「卡門渦街」,成為飛機、船和賽車設計的原理。

馮·卡門年輕時,曾師從著名力學家普朗特。

普朗特曾在德國二戰時製造出V1、V2飛彈,而馮·卡門也不差,畢業後,他發表了重要的「湍流理論」論文。

然而,當馮·卡門處於學術巔峰時,納粹分子開始對猶太人趕盡殺絕。

1934年,馮·卡門離開了德國,加入美國國籍,並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教授。

他不會想到,不久後,一位來自中國的才子將成為自己的門生。

也是這一年,對飛行十分感興趣的錢學森,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公費留美的「航空機架」名額。

實習幾個月後,錢學森來到麻省理工學院讀研。

就在這所世界久負盛名的理工學校,錢學森受到了美國人的歧視和排斥。

在他們眼裡,中國的女人裹小腳、男人抽大煙,沒出過科學家。

為此,錢學森常常一個人獨處,苦苦鑽研看似枯燥的航空理論知識。

很快,他的成績超越了眾人,但他依然得不到尊重。

課上,教授總是讓學生動手,很少講解理論學。

錢學森就跑去找系主任,對老師過分注重實驗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系主任不屑地說:「聽著,我們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如果你不喜歡這裡,就回你的中國去。」

錢學森當然不能回去,學未所成,有辱厚望。

他一氣之下,憤憤不平地說:「我們國家現在是比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我一點也不比你們差!」

這句並非大話,他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戴上了飛機機械工程碩士的方尖帽,成為眾人刮目相看的優秀畢業生。

但傲人的成績,並沒有給他帶來過多的優越感。

實習時,他被美國的飛機製造實習工廠拒之門外,因為那裡只允許美國學生進入。

錢學森陷入了迷茫,也思索自己的未來:學有所成,卻毫無用處,該回國?還是繼續攻讀博士?

最後,他決定改變研究方向,攻讀航空理論專業。

因為錢學森發現:國內的航天航空一片空白,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夢想,也是一個民族的夢想。

傳承——亦師亦友

想要研究航空理論,就要去加州理工學院,因為那裡有美國公認的權威——馮·卡門。

1936年10月,錢學森從波士頓來到洛杉磯,專門拜訪自己的偶像。

沒有推薦信、沒有中間人,錢學森一個人帶著行李,出現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校門前。

到了那裡,他才寫了一封求見信給馮·卡門。

馮·卡門望著這位個字不高、表情嚴肅的黃皮膚年輕人,問了他一些航空方面的問題。

錢學森非常準確地回答了所有問題,這讓馮·卡門十分驚嘆,隨後伸出手來:

「密斯特錢,歡迎你到這裡來。在這裡,你將得到所需要的知識。希望我們合作愉快。」

55歲的馮·卡門沒有居高臨下,他一眼就看中這個25歲年輕人身上的不凡,並將以後的研究稱之為「合作」。

而實踐較差的錢學森,在馮·卡門的教導下,終於把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所以,他十分敬重這位導師,但在科學問題上,他據理力爭,永遠追求真理。

有一次,錢學森把寫好的論文交給導師看,馮·卡門看完,表示不同意他的觀點。

但錢學森毫不鬆口,並據理力爭,最後,馮·卡門一氣之下,把文章扔在地上,氣呼呼走了。

第二天,馮·卡門見到錢學森時,對他說:「我昨晚想了一夜,你是對的。」然後,鞠躬致歉。

錢學森卻笑了,「先生,我們中國有句古話,燈越拔越亮,真理越辯越明。」

正是馮·卡門這種開放的態度,讓錢學森在學業上受益匪淺,也讓他在異鄉找到一絲溫暖。

科學——戰爭的利劍

科研上,馮·卡門把自己的主要研究都交給了錢學森。

而錢學森也不負厚望,在博士論文上,提出了著名的「卡門—錢近似公式」。

1939年,博士畢業後,錢學森留在了加州理工學院當助教。

此時,美國國防部得到消息:德國正在研製飛彈和原子彈。

美國五角大樓趕緊找到馮·卡門,請他主持飛彈研究的重大任務。

飛彈的基礎是火箭,有了火箭的發射,想打哪就打哪。

恰巧,讀博時,錢學森和幾名學生偷偷搗騰火箭,還成立了個「火箭俱樂部」。

於是,馮·卡門帶領這個俱樂部,成立「航空噴氣通用公司」,並讓錢學森擔任公司顧問。

想想當初,錢學森連實習的飛機基地都進不去,如今卻成為了美國最高機密研究室的重要人員。

幾經探討後,錢學森提出,想搞飛彈就要研製射程夠遠的火箭;想要研製火箭就要建一個大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簡稱「JPL」。

1958年,美國宇航局NASA成立後,「JPL」正式隸屬於宇航局,所以錢學森算是NASA的創始人之一。

「JPL」建成後,錢學森被任命為火箭研究組組長,負責理論科研等重要工作。

但美國國防部不放心錢學森,按規定,外國國籍的人,是不能參加機密軍事研究的。

馮·卡門為了留住錢學森,找美國海軍副部長金貝爾求情,才讓他獲得了從事火箭研究的安全許可證。

至此,馮·卡門以為錢學森會和自己一樣,一直留在美國,共創航空科學的輝煌。

1945年,德國戰敗,馮·卡門和錢學森前往德國,考擦V2火箭,並審訊德國火箭科學家。

馮·卡門的導師普朗特立刻改變立場,表示今後為美國服務。

原來,在普朗特眼裡,「有奶便是娘」,誰給錢,他手上的科學就為誰服務。

三代空氣動力學家,曾一同追求科學的純粹,研製出火箭和飛彈,最後卻各為其主。

錢學森回國前,美國方面提出讓他擔任「JPL」的主任,被他拒絕了。

這些榮耀,並沒有動搖錢學森學術報國的信念,他從沒有打算要留在美國,為此,他一分錢社保都沒交。

歸國——科學家有國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屠殺猶太人,中國成了受害國。

同是天涯淪落人,一邊是受日本瘋狂侵略的中國人,一邊是被納粹趕盡殺絕的猶太人,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個民族,卻飽受戰亂的摧殘。

錢學森成為馮·卡門的得力助手後,兩人的關係日漸親密。

他們不僅在研究上時時心有靈犀,生活中還常常談笑風生。

科學的純粹,讓兩代科學家緊密聯繫,但國家的需要,讓他們不得不分離。

1949年的勝利,讓海外學子興奮不已,國,終於可以歸了。

1950年3月,數學家華羅庚從美國回到新中國,並呼籲海外學子歸國建設。

錢學森為之動容,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

於是,他告訴馮·卡門,自己將準備回國探望父親。

然而,這件事卻驚動了昔日的朋友金貝爾。

金貝爾曾擔任「航空噴氣通用公司」總經理,他深知錢學森的學術成就。

當聽說錢學森要回國時,他立刻向美國僑民局打電話:「這個男人,抵得上美國五個海軍陸戰師,不能放他走!」

此時,麥卡錫主義排外浪潮席捲了美國。

錢學森被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成為應該被驅逐的人。

他的安全許可證被吊銷,不能再從事火箭等研究工作。

這件事讓錢學森加快了歸國的行程,他千方百計買到美國到加拿大的船票,準備從加拿大飛往香港。

然而,在他臨行前,一紙公文擺在他面前:「錢學森因從事機密工作,禁止離開美國。」

他非但不能離開,還受到了牢獄之災。

因為行李中帶有大量草圖和對數表,僑民局以為是密碼或暗號,將錢學森逮捕。

沉重的打擊,讓他一下失聲,妻子蔣英四處求助,最終在馮·卡門和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裡奇的努力下,才把他保釋出來。

從此,錢學森一直活在監視下,長達五年之久。

這5年裡,他寫下了《工程控制論》,在回國前一晚,把它送到了馮·卡門手上。

馮·卡門看完點了點頭,「你的學術,已在我之上了。」

對於錢學森要回國,他沒有挽留:

「美國為了留住你,先是威逼,現在是利誘。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讓你當噴氣推進室的主任,但我知道你的中國心。」

從此,這對師生天各一方,未再相遇。

1963年,82歲的航天科學奇才馮·卡門,在美國病逝。

馮卡門和錢學森兩代航天奇才,他們的一生,向我們生動的詮釋了那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

回國前,杜布裡奇曾奉命挽留錢學森:「中國一窮二白,你回去難道種蘋果?他們現在開出10萬美金的年薪,你可以搞更大的事業。」

錢學森笑了笑:「如果國家需要,我就去種蘋果。」隨後,他補充道:「我無法想像,原子彈落到中國人身上的情況。」

回國後的錢學森,日夜兼程,奮戰在飛彈的研究上。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的羅布泊上空那朵蘑菇雲,讓錢學森實現了自己畢生的志向:讓祖國強大,讓人民不受欺凌。

中美恢復建交後,國際科學協會,曾多次邀請錢學森前往美國。

錢學森都拒絕了:「我不能去,我不能讓外人坐實一些錯誤的東西,我姓錢,但我不愛錢。當年不是美國逼我回來的,早在1935年出國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回國。」

錢學森學術報國的崇高情懷,激勵著一個個海外學子歸國:郭永懷緊隨其後,加入到「兩彈一星」的科研工作中。

懷念——永遠的星

錢學森等科學家回國時,因為抗美援朝,國家的底子都掏空了。

雪上加霜的是,蘇聯單方面撤走所有在華專家,並停止供應關於原子彈的一切設備和材料。

弱國無外交,手中無劍,意味著我們隨時會被外敵欺辱,我們的領土隨時會被外人覬覦。

所以,陳毅將軍一拍桌子:「哪怕當掉褲子,也要搞這個原子彈。」

有人說,戰爭都結束了,原子彈又不用,造那個幹什麼。

而且這種殺傷威力巨大的武器,最終還不是用在人類自己身上。

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完全是兩回事。

金貝爾說,錢學森抵得上美國五個師,而在中國,錢學森代表了能不能開戰。

為了我們的彈有槍,國家不惜一切代價把錢學森接回來,而錢學森也終於把自己的理論知識,用在了國防上。

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正因如此,一位又一位海外科學家,捨棄國外豐厚的待遇,優渥的條件,回到祖國建設新中國。

正是他們,為我們爭取了有尊嚴的和平美好生活。

小時候,柴叔的志向是科學家,雖然如今未能如願,但也十分敬佩這些人才。

可如今的小孩子,動不動就要當網紅,小小年紀就想著賺大錢。

如果人人都想著當這樣那樣的星,那麼國家的建設誰來搬磚,人類的進步誰來推動?

雖然那些偉大的科學家沒有耀眼的光環,但時間證明,人類記住了他們、歷史記住了他們。

為了紀念錢學森,2001年,一枚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錢學森星」。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永遠銘記這顆「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它始終照耀著我們前行。

備註:2020年12月11日,是錢學森誕辰109年,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偉大的科學家和為祖國建設的人們。

. END .

【文| 野百合】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相關焦點

  • 錢學森在美國年薪20萬美金,55年回國後待遇有多高?月薪335.8元
    1950年,40歲的錢學森在國家的號召下欲動身回國,但由於自身出眾的能力和敏感的研究領域,錢學森的歸國之途遭到了美方的強烈阻攔。最終在國家的力爭之下,錢學森才得以回國。錢學森當年在美國讀書期間,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航空工程,在空氣動力學領域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成為了美國軍方重點招攬對象,因為他當年參與的工作非常機密非常重要。
  • 錢學森回國途中多危險?密電提醒沿途不下船,妻子已做好犧牲準備
    他,逝世後北京天降大雪,老天也為之悲傷。他的名字叫錢學森。我們看到的錢學森許許多多偉大故事,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課本。事實上,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更打動人,這點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最有發言權。從錢永剛的回憶中,讓我們能進一步感受錢學森的家國情懷。
  • 錢學森回國後接到國宴邀請函,卻發現沒有自己名字,主席劃的
    現在的中國已經是一個核大國了,對核武器的研究也已經非常深入,除了最基礎的原子彈以外,威力更大的氫彈以及中子彈的研製方式我國也已經掌握,所以我們不用再擔心別國會用核武器來威懾自己。提起中國的原子彈研製,那就必須要提一下錢學森老先生,如果沒有他的話,中國的核武器事業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進展。錢學森回國以後,受邀去參加了一次國宴,去了以後發現沒有寫有自己名字的座位,後來發現自己的名字被人從名單上劃掉了,侍者則表示是主席劃的。
  • 「沿途切勿下岸」,錢學森回國時收到電報,50年後才知發報人身份
    1955年9月17日,美國洛杉磯碼頭非常熱鬧,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即將從這裡起航。這艘巨型郵輪上將有幾位重要乘客,他就是錢學森一家。為了這一天,錢學森努力了5年之久。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遠在大洋彼岸的錢學森無比激動,可渴望儘快回國。
  • 錢學森:他姓錢但是一生不愛錢,腦中只有中國夢沒有美國夢
    人活著不能沒有祖國,一個沒有身在祖國的人是流浪的人,一個沒有心懷祖國的人是背叛之人,是祖國給予我們生活的空間和資源。遙想新中國剛剛建立時,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有些人離開祖國奔赴他鄉,但是有些人逆行回到祖國懷抱,包括我們都熟悉的錢學森夫婦。
  • 錢學森在美年薪10萬美元,回國每月僅335.8元,為什麼願意回來?
    1955年,周恩來總理與美政府多次相商,甚至不惜釋放11名美國戰俘飛行員。這一天,錢學森終於帶著妻子和幼小的兒女回到祖國。回國後錢學森每月工資僅有335.8元,但當時國家給了他一個待遇,連10大元帥都沒有。1935年,錢學森赴美學習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經過10多年的學習和努力奮鬥,錢學森成了當時世界上一流的火箭專家。
  • 錢學森為了回國放棄百萬年薪,他侄子獲得諾獎後說:我不是中國人
    這些人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01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錢學森了,他是我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有「中國航天之父」之稱。錢學森不僅科研成就非常高,最令人敬佩的還是他的愛國情懷。 當年,錢學森在美國研究所任職,年薪達到上百萬美元,過著相當優越的生活。
  • 錢學森應邀出席國宴為什麼名單上沒有一個人安排他的名字?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909字,閱讀約2分鐘錢學森應邀出席國宴。為什麼名單上沒有他的名字?誰安排的?有一個人,他的回國之旅過得很艱難。也許你在不斷猜測,這個人是誰?為什麼我們國家要不斷努力,讓他順利回歸故土?一個人出國回國,不是很容易嗎?現在就讓小編帶你走進中國空中飛彈研究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錢學森。錢學森年輕時,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著名的名校,在名校,他刻苦學習,終於,在下一所清華大學的留美學生人數被成功增加。
  • 錢學森回國幫助祖國發展,他當時在美國的待遇有多好?這組數字讓人...
    錢學森回國幫助祖國發展,他當時在美國的待遇有多好?這組數字讓人敬佩 中國軍工雖然發展的比較晚,但是後來居上超越了很多國家,現在僅僅排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後面。
  • 65年前錢學森離美回國,途中收到電報讓他別下船,背後有何深意
    這個人,擁有美國最高級別的安全通行證,自由出入五角大樓長達八年,而且還參與美國絕密軍事項目研究;在他35歲的時候就成為了美國麻省理工的終身榮譽教授,要知道,這個職位就算是美國本國大多數教授從事20年以上教學相關工作,都難以獲得的一個職位。想必很多人都已經猜到了,這個人就是錢學森。
  • 錢學森在美國待遇有多好,看到了錢老的工資表,實在令人欽佩不已
    二十世紀初期,清王朝已經進入滅亡的倒計時,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都已經相繼失敗,一些有志之士苦苦尋求救國的正確道路,他們將眼光投向海外,希望從別的國家身上尋找出答案,而這些人也差不多分為兩派,一派學習國外先進的政治制度,一派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兩者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救中國。
  • 「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錢學森侄子為何這樣說?
    在他歸國後,開始不斷的為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在很多技術領域我國都得到了突破。可以說錢學森這種愛國的情懷讓人感到敬佩。 很多海歸在學成之後,很多也都選擇在海外生活,可以說與錢學森是截然不同,當初錢學森的回國之路非常的艱難,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要回歸祖國,報效國家。 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也是一位科學家,一脈相承的他們做法卻完全不一樣。錢永健曾經說過「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對於這句話,很多人還是耿耿於懷,那麼錢學森的侄子為何這樣說。
  • 錢學森侄子入美籍,獲諾獎後激動地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除去這些,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錢學森的孫子錢永健摘得,但是讓人震驚的是他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句: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兩彈一星」。而錢永健,正是前學生的侄子。 在60多年前的冬天,錢學森教授和家人被百般阻撓回國,但是他們突破萬難,回到祖國的懷抱,以他資深的知識儲備,主持開展當時中國的火箭和航天事業,錢教授曾說一句話,讓人們振奮不已,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於是很多人問錢教授,能不能造出飛彈,錢學森教授便說道:「為什麼不能,他們能搞我們就不能搞嗎!」
  • 羈絆與歸來:錢學森從洛杉磯到北京的歸國航程
    從錢學森1935年9月踏上美國國土,到1955年9月離開這塊土地,錢學森在美國待了整整20年時間。錢學森在美國20年的生活經歷,也是錢學森對美國的態度從愛到恨的過程。一些申請美國國籍的中國留學生向錢學森致意告別時,錢學森則說「你們是美國公民,我不和你們說話。」
  • 錢學森葬禮:去世後北京天降大雪,三軍儀仗隊抬棺,數十萬人送行
    後來他又加入了學校的火箭小組,在錢學森還有很多同學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個最不被看好的小組成為了當時美國太空探索與火箭研發的先驅,而他自己也成為了這個科研小組的元老。在他二十八歲的時候就成為世界聞名的空氣動力學家。過了很多年以後,錢學森在一次的會議上說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回國。這讓當時美國軍方感到很是吃驚。
  • 對太平洋戰局起到特殊作用的科學家:錢學森
    於是,1934年,錢學森從交通大學畢業後,便考取了清華大學的留美公費生,所學專業就是飛機設計。1935年8月,錢學森踏上了赴美深造的路途。1935年9月,錢學森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航空工程,第二年畢業後又進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從事航空理論和應用力學的學習研究。
  • 施一公:清華學生留學後大多都不回國,在美國碌碌無為卻很滿足
    學校越好,學生留學後歸國的越少根據2019年中國留學白皮書,只有28%的中國學生選擇畢業後立即回國就業。學生本科學校越好,學生留學後歸國的越少。以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2019屆畢業生中,選擇出國深造的本科生699人,碩士137人,博士199人。據網上的數據調查,清華學生選擇回國的比例為19%!
  • 5年回國路,10年兩彈成!錢學森:「我的歸宿在中國」
    周總理過問才得以脫身 五年回國路,十年兩彈成 10年前的今天,錢學森逝世 點擊視頻 回顧錢學森的三次「激動時刻」
  • 錢學森的親侄子,56歲獲諾貝爾獎,面對媒體:我是地道的美國人
    在現今發展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起自己國家的人才,因為人才是科學發展的第一要義,如果沒有的人才,一個國家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即使我們有再先進的武器,沒有人才的設計也根本不行。在無數的人才教育之下,湧現出了一大批科學家,他們為了國家和事業不斷的奉獻,其中就包含錢學森。
  • 走近錢學森的傳奇人生
    這份題為「錢學森等已抵深圳」的電報,真實記錄了錢學森剛回國時的情況:「錢學森8日已抵深圳,當晚抵廣州,遊覽一日後赴上海。」電報說,錢學森歸國途中,除了在檀香山、馬尼拉、香港等地受記者包圍外,美國當局未加阻礙,「可能由於近期美國對此態度略有改變,扣留不成,就討好些,故未留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