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美國留學20年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中國。
回國前一晚,他特意去拜訪了自己的恩師馮·卡門。
馮·卡門對他說:「在學術上你已經超越我了。不久後,我就會去找你的。」
然而,這一別,師生兩人再未謀面。
回國後的錢學森,馬上投入到「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中。
而馮·卡門也因諸多因素,未能實現前往中國的願望。
1979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授予錢學森「傑出校友獎」,並邀請他前往美國出席宴會。
68歲的錢學森,拒絕了邀請。
24年前回國後,他就沒有再踏上美國領土一步,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回想往事,最讓錢學森激動的時刻,是得到了航空力學權威馮卡門的認可。
他在回憶錄裡,特意寫下在留學美國那段歲月中,馮·卡門對自己的深遠影響。
而馮·卡門也在個人傳記中,獨開一章講述得意門生錢學森。
這對亦師亦友,如同父子的師生,不僅在航空航天領域作出許多貢獻,還留下一段段啟發後人的佳話。
創新——科學的靈魂
1911年12月11日,錢學森出生了。
也在這一年,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馮如,駕駛自己設計的飛機,從舊金山飛回祖國。
冥冥中,錢學森的一生,似乎與飛機分不開。
6歲那年,錢學森跟隨在北京任教的父親,來到師範附屬小學上學。
課餘時間,小夥伴們都喜歡摺紙飛機比賽,看誰飛得遠。
每一次,總是錢學森的紙飛機飛得最遠。
小夥伴們不服,但事實勝於雄辯,他們便追問錢學森緣故。
錢學森說出了其中的竅門:「飛機要折得有稜有角,非常正規,這樣飛起來遇到的空氣阻力就會減少,飛得就遠。」
小小年紀的他,腦袋已經轉得比常人快。
錢學森比較內向,平時不大好動,只愛讀書,但他好讀書,並不讀死書,而是真正思考書裡的知識。
因為思考,他極具創新精神,而創新,正是科學的靈魂。
「飛彈」這個中文譯名,是錢學森首創的。
起初,人們把外來詞「飛彈」譯為「火箭武器」、「可控火箭」和「飛彈」。
但錢學森細細琢磨起來:這些名詞都沒有把火箭的方向性和原子彈的威力性結合起來
於是,他反覆推敲,創新出「飛彈」一詞,「飛彈、飛彈,既能導向,又有威力」。
此外,「航天」一詞也是錢學森提出的,在此之前,國內普遍用「宇航」一詞。
他解釋說,人類在地球大氣之內的飛行,稱為「航空」;在地球大氣之外的飛行,應該稱為「航天」。
這種尋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讓他最後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首屈一指的火箭專家、飛彈專家。
但這些成就,離不開他在留美時學習的專業——空氣動力學,也離不開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恩師——馮·卡門。
奇才——天之驕子
馮·卡門不僅是錢學森的老師,還是錢偉長和郭永懷在美留學時的老師。
馮·卡門是猶太人,1881年出生在匈牙利。
錢學森6歲時想到了飛行阻力,而6歲的馮·卡門已經能心算五位數的乘法。
1908年,馮·卡門在法國巴黎遊學時,恰巧看見一架飛機在試飛。
從此,他對這個奇特飛行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研究飛行空氣動力學。
在錢學森出生的那一年,他發現氣流會在物體後面形成一股尾流,從而產生型面阻力。
這個發現,後來被命名為「卡門渦街」,成為飛機、船和賽車設計的原理。
馮·卡門年輕時,曾師從著名力學家普朗特。
普朗特曾在德國二戰時製造出V1、V2飛彈,而馮·卡門也不差,畢業後,他發表了重要的「湍流理論」論文。
然而,當馮·卡門處於學術巔峰時,納粹分子開始對猶太人趕盡殺絕。
1934年,馮·卡門離開了德國,加入美國國籍,並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教授。
他不會想到,不久後,一位來自中國的才子將成為自己的門生。
也是這一年,對飛行十分感興趣的錢學森,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公費留美的「航空機架」名額。
實習幾個月後,錢學森來到麻省理工學院讀研。
就在這所世界久負盛名的理工學校,錢學森受到了美國人的歧視和排斥。
在他們眼裡,中國的女人裹小腳、男人抽大煙,沒出過科學家。
為此,錢學森常常一個人獨處,苦苦鑽研看似枯燥的航空理論知識。
很快,他的成績超越了眾人,但他依然得不到尊重。
課上,教授總是讓學生動手,很少講解理論學。
錢學森就跑去找系主任,對老師過分注重實驗表達了自己的不滿。
系主任不屑地說:「聽著,我們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如果你不喜歡這裡,就回你的中國去。」
錢學森當然不能回去,學未所成,有辱厚望。
他一氣之下,憤憤不平地說:「我們國家現在是比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我一點也不比你們差!」
這句並非大話,他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戴上了飛機機械工程碩士的方尖帽,成為眾人刮目相看的優秀畢業生。
但傲人的成績,並沒有給他帶來過多的優越感。
實習時,他被美國的飛機製造實習工廠拒之門外,因為那裡只允許美國學生進入。
錢學森陷入了迷茫,也思索自己的未來:學有所成,卻毫無用處,該回國?還是繼續攻讀博士?
最後,他決定改變研究方向,攻讀航空理論專業。
因為錢學森發現:國內的航天航空一片空白,這不僅是他一個人的夢想,也是一個民族的夢想。
傳承——亦師亦友
想要研究航空理論,就要去加州理工學院,因為那裡有美國公認的權威——馮·卡門。
1936年10月,錢學森從波士頓來到洛杉磯,專門拜訪自己的偶像。
沒有推薦信、沒有中間人,錢學森一個人帶著行李,出現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校門前。
到了那裡,他才寫了一封求見信給馮·卡門。
馮·卡門望著這位個字不高、表情嚴肅的黃皮膚年輕人,問了他一些航空方面的問題。
錢學森非常準確地回答了所有問題,這讓馮·卡門十分驚嘆,隨後伸出手來:
「密斯特錢,歡迎你到這裡來。在這裡,你將得到所需要的知識。希望我們合作愉快。」
55歲的馮·卡門沒有居高臨下,他一眼就看中這個25歲年輕人身上的不凡,並將以後的研究稱之為「合作」。
而實踐較差的錢學森,在馮·卡門的教導下,終於把所學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
所以,他十分敬重這位導師,但在科學問題上,他據理力爭,永遠追求真理。
有一次,錢學森把寫好的論文交給導師看,馮·卡門看完,表示不同意他的觀點。
但錢學森毫不鬆口,並據理力爭,最後,馮·卡門一氣之下,把文章扔在地上,氣呼呼走了。
第二天,馮·卡門見到錢學森時,對他說:「我昨晚想了一夜,你是對的。」然後,鞠躬致歉。
錢學森卻笑了,「先生,我們中國有句古話,燈越拔越亮,真理越辯越明。」
正是馮·卡門這種開放的態度,讓錢學森在學業上受益匪淺,也讓他在異鄉找到一絲溫暖。
科學——戰爭的利劍
科研上,馮·卡門把自己的主要研究都交給了錢學森。
而錢學森也不負厚望,在博士論文上,提出了著名的「卡門—錢近似公式」。
1939年,博士畢業後,錢學森留在了加州理工學院當助教。
此時,美國國防部得到消息:德國正在研製飛彈和原子彈。
美國五角大樓趕緊找到馮·卡門,請他主持飛彈研究的重大任務。
飛彈的基礎是火箭,有了火箭的發射,想打哪就打哪。
恰巧,讀博時,錢學森和幾名學生偷偷搗騰火箭,還成立了個「火箭俱樂部」。
於是,馮·卡門帶領這個俱樂部,成立「航空噴氣通用公司」,並讓錢學森擔任公司顧問。
想想當初,錢學森連實習的飛機基地都進不去,如今卻成為了美國最高機密研究室的重要人員。
幾經探討後,錢學森提出,想搞飛彈就要研製射程夠遠的火箭;想要研製火箭就要建一個大型的「噴氣推進實驗室」,簡稱「JPL」。
1958年,美國宇航局NASA成立後,「JPL」正式隸屬於宇航局,所以錢學森算是NASA的創始人之一。
「JPL」建成後,錢學森被任命為火箭研究組組長,負責理論科研等重要工作。
但美國國防部不放心錢學森,按規定,外國國籍的人,是不能參加機密軍事研究的。
馮·卡門為了留住錢學森,找美國海軍副部長金貝爾求情,才讓他獲得了從事火箭研究的安全許可證。
至此,馮·卡門以為錢學森會和自己一樣,一直留在美國,共創航空科學的輝煌。
1945年,德國戰敗,馮·卡門和錢學森前往德國,考擦V2火箭,並審訊德國火箭科學家。
馮·卡門的導師普朗特立刻改變立場,表示今後為美國服務。
原來,在普朗特眼裡,「有奶便是娘」,誰給錢,他手上的科學就為誰服務。
三代空氣動力學家,曾一同追求科學的純粹,研製出火箭和飛彈,最後卻各為其主。
錢學森回國前,美國方面提出讓他擔任「JPL」的主任,被他拒絕了。
這些榮耀,並沒有動搖錢學森學術報國的信念,他從沒有打算要留在美國,為此,他一分錢社保都沒交。
歸國——科學家有國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屠殺猶太人,中國成了受害國。
同是天涯淪落人,一邊是受日本瘋狂侵略的中國人,一邊是被納粹趕盡殺絕的猶太人,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個民族,卻飽受戰亂的摧殘。
錢學森成為馮·卡門的得力助手後,兩人的關係日漸親密。
他們不僅在研究上時時心有靈犀,生活中還常常談笑風生。
科學的純粹,讓兩代科學家緊密聯繫,但國家的需要,讓他們不得不分離。
1949年的勝利,讓海外學子興奮不已,國,終於可以歸了。
1950年3月,數學家華羅庚從美國回到新中國,並呼籲海外學子歸國建設。
錢學森為之動容,梁園雖好,非久居之地。
於是,他告訴馮·卡門,自己將準備回國探望父親。
然而,這件事卻驚動了昔日的朋友金貝爾。
金貝爾曾擔任「航空噴氣通用公司」總經理,他深知錢學森的學術成就。
當聽說錢學森要回國時,他立刻向美國僑民局打電話:「這個男人,抵得上美國五個海軍陸戰師,不能放他走!」
此時,麥卡錫主義排外浪潮席捲了美國。
錢學森被扣上了「莫須有」的罪名,成為應該被驅逐的人。
他的安全許可證被吊銷,不能再從事火箭等研究工作。
這件事讓錢學森加快了歸國的行程,他千方百計買到美國到加拿大的船票,準備從加拿大飛往香港。
然而,在他臨行前,一紙公文擺在他面前:「錢學森因從事機密工作,禁止離開美國。」
他非但不能離開,還受到了牢獄之災。
因為行李中帶有大量草圖和對數表,僑民局以為是密碼或暗號,將錢學森逮捕。
沉重的打擊,讓他一下失聲,妻子蔣英四處求助,最終在馮·卡門和加州理工學院院長杜布裡奇的努力下,才把他保釋出來。
從此,錢學森一直活在監視下,長達五年之久。
這5年裡,他寫下了《工程控制論》,在回國前一晚,把它送到了馮·卡門手上。
馮·卡門看完點了點頭,「你的學術,已在我之上了。」
對於錢學森要回國,他沒有挽留:
「美國為了留住你,先是威逼,現在是利誘。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讓你當噴氣推進室的主任,但我知道你的中國心。」
從此,這對師生天各一方,未再相遇。
1963年,82歲的航天科學奇才馮·卡門,在美國病逝。
馮卡門和錢學森兩代航天奇才,他們的一生,向我們生動的詮釋了那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
回國前,杜布裡奇曾奉命挽留錢學森:「中國一窮二白,你回去難道種蘋果?他們現在開出10萬美金的年薪,你可以搞更大的事業。」
錢學森笑了笑:「如果國家需要,我就去種蘋果。」隨後,他補充道:「我無法想像,原子彈落到中國人身上的情況。」
回國後的錢學森,日夜兼程,奮戰在飛彈的研究上。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的羅布泊上空那朵蘑菇雲,讓錢學森實現了自己畢生的志向:讓祖國強大,讓人民不受欺凌。
中美恢復建交後,國際科學協會,曾多次邀請錢學森前往美國。
錢學森都拒絕了:「我不能去,我不能讓外人坐實一些錯誤的東西,我姓錢,但我不愛錢。當年不是美國逼我回來的,早在1935年出國時,我就下定決心要回國。」
錢學森學術報國的崇高情懷,激勵著一個個海外學子歸國:郭永懷緊隨其後,加入到「兩彈一星」的科研工作中。
懷念——永遠的星
錢學森等科學家回國時,因為抗美援朝,國家的底子都掏空了。
雪上加霜的是,蘇聯單方面撤走所有在華專家,並停止供應關於原子彈的一切設備和材料。
弱國無外交,手中無劍,意味著我們隨時會被外敵欺辱,我們的領土隨時會被外人覬覦。
所以,陳毅將軍一拍桌子:「哪怕當掉褲子,也要搞這個原子彈。」
有人說,戰爭都結束了,原子彈又不用,造那個幹什麼。
而且這種殺傷威力巨大的武器,最終還不是用在人類自己身上。
手中無劍,和有劍不用,完全是兩回事。
金貝爾說,錢學森抵得上美國五個師,而在中國,錢學森代表了能不能開戰。
為了我們的彈有槍,國家不惜一切代價把錢學森接回來,而錢學森也終於把自己的理論知識,用在了國防上。
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正因如此,一位又一位海外科學家,捨棄國外豐厚的待遇,優渥的條件,回到祖國建設新中國。
正是他們,為我們爭取了有尊嚴的和平美好生活。
小時候,柴叔的志向是科學家,雖然如今未能如願,但也十分敬佩這些人才。
可如今的小孩子,動不動就要當網紅,小小年紀就想著賺大錢。
如果人人都想著當這樣那樣的星,那麼國家的建設誰來搬磚,人類的進步誰來推動?
雖然那些偉大的科學家沒有耀眼的光環,但時間證明,人類記住了他們、歷史記住了他們。
為了紀念錢學森,2001年,一枚國際編號為3763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錢學森星」。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永遠銘記這顆「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它始終照耀著我們前行。
備註:2020年12月11日,是錢學森誕辰109年,謹以此文,獻給所有偉大的科學家和為祖國建設的人們。
. END .
【文| 野百合】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