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侄子入美籍,獲諾獎後激動地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2020-12-10 騰訊網

中國人記憶深刻的一年,一定要說到2008,這一年是悲喜交加的。

喜,在這一年,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中國的騰飛,中國人民讓世界人們看到了巨大的進步,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中國人民自豪無比。

悲也在這一年,汶川大地震是我們都不願提起的過去,那巨大的自然災難,讓中國人民舉全國之力共同抵禦,但仍損失慘重。

除去這些,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錢學森的孫子錢永健摘得,但是讓人震驚的是他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句: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大家看到這個名字,肯定都會很陌生,但錢學森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其乃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批支援我國科學建設的愛國科學家。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兩彈一星」。而錢永健,正是前學生的侄子。

在60多年前的冬天,錢學森教授和家人被百般阻撓回國,但是他們突破萬難,回到祖國的懷抱,以他資深的知識儲備,主持開展當時中國的火箭和航天事業,錢教授曾說一句話,讓人們振奮不已,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於是很多人問錢教授,能不能造出飛彈,錢學森教授便說道:「為什麼不能,他們能搞我們就不能搞嗎!」

錢學森教授言行一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1960年,我國第一枚飛彈問世,之後成功研發飛彈核武器,隨後人造地球衛星上天了,這也是我國第一顆。

我國實力的巨大進步,可以說與錢學森的努力密不可分,我國該領域的巨大飛躍,錢學森先生的助力絕不可少。錢學森教授在備受阻撓仍堅持回國報效祖國的精神也讓人們動容,他的行為也為許多科學家做出榜樣,並且有不少科學家被帶動,無論何時,都以祖國為重。

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就是他的侄子,美國國籍,在美國長大,但無論如何,他體內流淌的還是中國的人的血脈。

而錢永健出生於1952年,因為繼承了家族優良基因,他小時天資聰慧,年僅十六歲就斬獲了美國「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一等獎。這個獎在美國也號稱「少年諾貝爾獎」,可見錢永健從小便是個天才兒童。

後來到了2008年,錢永健的「少年諾貝爾獎」竟然成了真正的諾貝爾獎。這一年,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與錢永健三名科學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其項目為綠色螢光蛋白的研究。

在得知他獲獎的消息之後,多人稱,錢永健獲得諾貝爾獎,其實也代表著中國人獲獎。但是錢永健的回應卻很微妙,他如是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代表的是美國獲得了諾貝爾獎,並非中國。由於他和錢學森的關係,國人紛紛將其對比,落差巨大。

其實大家轉念一想,錢永健錯了嗎?並沒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念,他從小不在中國,和中國沒有感情,而美國是培養他的地方,他在美國成長,所以,他愛美國是應該的。同時反過來問我們,我們愛國,不正是中國是我們生長的土地嗎?

因為我們在中國成長,所以我們義無反顧地支持著我們的祖國母親。

科學提升著全地球人類的幸福,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在科學面前,國界是不應存在的,人們更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尊敬那些科學家,因為,他們是為全人類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相關焦點

  • 錢學森侄子獲得諾獎後,直言: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
    其實錢家不僅僅有錢學森這樣的人才,錢家其他人也在其他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小的貢獻,今天要來說一說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是錢永健和錢學森不太一樣,錢永健並沒有公開對中國表示感謝,反而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直言: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到底是因為什麼,才導致錢永健有這樣的言論?
  • 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這個名字似乎聽起來不耳熟,但他的身份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就是錢學森先生的侄子。他獲獎的消息一傳回國內,國人聯想到他與錢學森的關係,想著這也是中國人的榮譽,都倍感振奮。但大家都沒有想到,錢永健聽到中國傳來這樣的消息,立馬站出來澄清,表明自己留著中國的血脈,卻不是一個中國人,更沒有所謂的故土情結,他獲獎,是完完全全作為一個美國人領的獎,是美國的榮譽。
  • 錢學森的侄子比普通人聰明,在獲得諾獎之後,卻承認他不是中國人
    一個天才知識分子,一個美國人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一個中國人自稱美國人。他們是世界頂尖的人才,但不是其他國家的驕傲。天才還是悲哀?他對科學的貢獻和造詣值得全世界驕傲,但一個民族的人民卻不尊重他,甚至不記得他。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錢學森侄子獲諾獎,激動表示:我雖然姓錢,但我這輩子都是美國人
    其實這個問題多次被提及,鄭強教授曾今就這個問題就發表過看法,鄭強教授說道,美國人經常宣言科學無國界,但是我們的錢學森回國時候卻被美國人軟禁數年時間,所以不要談什麼科學無國界,科學和教育都有著很深的民族烙印,而事實確實如此。
  • 錢學森為了回國放棄百萬年薪,他侄子獲得諾獎後說:我不是中國人
    可是在新中國建立後,為了能夠報效祖國,錢學森毅然放棄了國外的高薪工作和優越的生活環境,不顧一切地回到祖國,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中。這樣的愛國情懷,值得我們學習。 不過他對於自己的生活向來很低調,從來不主動提起自己的家庭,所以很少人知道他是錢學森的堂侄子。
  • 錢學森有一個侄子,拿下了諾貝爾獎,他說:我不是中國人
    在國家搖搖欲墜之際,錢學森毅然決然留學歸國,專心致志搞飛彈研究,令中國的科技實現迅猛的發展。然而,錢學森的侄子在2008年拿下諾貝爾獎之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這一番話令國人寒了心,諾貝爾獎花落錢永健之手,與此同時,他的這句話也聞名於世。
  • 「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錢學森侄子為何這樣說?
    「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等等,相信很多人已經知曉了,他就是錢學森,可以說他為了我國的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他歸國後,開始不斷的為中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在很多技術領域我國都得到了突破。可以說錢學森這種愛國的情懷讓人感到敬佩。
  • 錢學森侄子56歲榮獲諾貝爾獎,採訪時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因此在教育的發展下,一批一批的人才都湧現了出來,在國際上知名的科學家都有很多,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比如錢學森先生,他對於祖國的貢獻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看在眼裡的,就在中國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二話不說放棄了美國所有的優越條件,堅定不移的要回到祖國來,美國那邊一直在阻攔,甚至還監視他囚禁他,但最後跨越了重重艱難,還是回來了,他是愛國的科學家,但他的親侄子
  • 錢學森的親侄子,56歲獲諾貝爾獎,面對媒體:我是地道的美國人
    在無數的人才教育之下,湧現出了一大批科學家,他們為了國家和事業不斷的奉獻,其中就包含錢學森。 錢學森對於科技方面的貢獻,讓我們看到了他身上的才華和氣質,同時也讓我們感到了科學研究的偉大。但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像錢學森一樣愛國,與錢學森有著密切關係的親侄子,就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愛國者。
  • 他是錢學森侄子,獲諾貝爾獎時,不承認是中國人,只因在美國長大
    錢家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錢學森的堂侄錢永健於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他還是當今生命科學的大牛,幾乎拿遍了該領域的所有大獎。他登上諾貝爾講臺的那一刻中國人都覺得有殊榮,為他鼓掌為他吶喊,為何他卻反駁自己是中國人呢?
  • 錢學森侄子,2008年獲得諾貝爾獎,獲獎時卻說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錢學森,中國的火箭之父、航天之父、飛彈之父。我們能夠有今天這般強大,能夠在國際上挺直腰板說話,錢學森老先生功不可沒。如果沒有錢老先生,我們不可能成為軍事大國。我們都知道,錢學森為了能夠回到祖國受盡了苦難。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中國人喜歡熱議諾貝爾獎,其實,中國人也是拿過諾貝爾獎的,我這裡說的中國人是指有中國國籍的人。 中國潛在的諾獎科學家們在幹啥?不是忙著在報銷排隊,就是忙著在討好領導,希望多拿幾個項目,又或者是在想如何多拼湊幾篇論文完成任務。 這樣的機制,難以產生更多諾獎科學家很正常。 據說某大學的財務處門口早上5點半就有人排隊,因為報銷是個體力活,所以,財務處想了個辦法,給報銷發票者派號。
  • 錢學森回國後,沒有再踏上美國領土一步,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1955年,在美國留學20年後,錢學森終於回到了中國。回國前一晚,他特意去拜訪了自己的恩師馮·卡門。馮·卡門對他說:「在學術上你已經超越我了。不久後,我就會去找你的。」然而,這一別,師生兩人再未謀面。回國後的錢學森,馬上投入到「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中。而馮·卡門也因諸多因素,未能實現前往中國的願望。1979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授予錢學森「傑出校友獎」,並邀請他前往美國出席宴會。68歲的錢學森,拒絕了邀請。
  • 日本年均一個諾獎!中國距離諾獎大國還有多遠?
    又是一年諾獎季。近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依次揭曉,表彰各位獲獎者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雷射物理、酶的定向演化等領域的貢獻。隨著獎項的揭曉,一個話題卻上了熱搜,引發熱議:年均一個諾獎!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可惜的是我國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到現在還沒有第二人能夠在獲此殊榮。說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魯迅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按照標準的話,魯迅獲獎綽綽有餘的,其實並不然,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曾經瑞典漢學家斯文·赫定致信,請求推薦一名中國的文學家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名單中,所以當時的領導新文化運動的劉半農代為舉薦。
  • 莫言獲諾獎後,為何會被國人罵?8年來,他只回應了一次
    瑞典文學院曾考慮過,將諾獎頒發給這位「中國人的脊梁」,但魯迅先生卻回應說:「我不配」,他認為自己配不上諾獎。二十世紀誕生了很多偉大的作家,如馬爾克斯、泰戈爾、卡夫卡、喬伊斯、海明威、羅曼羅蘭等,魯迅先生可能覺得,自己與這些世界頂尖的作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暫時還不配獲得諾獎。但實際上,魯迅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或許比不上喬伊斯等大家,但他配得上諾獎。
  • 屠呦呦獲諾獎 媒體盤點歷任中國領導人的諾獎情結
    10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祝賀屠呦呦獲諾獎。微信公共號「政事兒」(gcxxjgzh)梳理發現,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習近平等領導人都同樣關注諾獎,或接見諾獎獲得者、或閱讀諾獎作品等。以下為文章原文:10月5日起,媒體及社交網絡因為一個中國老人的名字而沸騰:屠呦呦。
  • 是不是中國人我保留意見,我只知道你姓錢,而且愧對這個姓氏
    偶然翻到了一篇資訊,說的是錢學森老先生的侄子錢永健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後聲稱自己不是中國人,在美國長大,即便身上的DNA是中國人的,但是他的成就是美國所賦予的,因此他這輩子都會是美國人,而不是中國科學家。
  • 關於錢學森的30個故事
    他是傑出科學家,美國人稱他「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他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堅信「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也能搞」;他是科學家群體中以身報國的代表——錢學森。在錢學森109周年誕辰將近之際,我們摘選了和他有關的30個故事。這些細小或重大,歡欣或沉痛的人生切面,令我們更加敬愛這位前輩。
  • 她書寫中國獲諾獎,改變了歐美對中國人的印象
    將《水滸傳》翻譯到美國,幫林語堂實現《吾國吾民》在美國的出版暢銷,還讓西方世界知道了老舍。她用終其一生的寫作和奮鬥,不僅改變了美國人的中國觀,也改變了中國人在世界舞臺的形象。 最神秘的是,在她去世後,墓碑上僅有三個手寫漢字「賽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