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侄子,2008年獲得諾貝爾獎,獲獎時卻說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2020-12-12 歷史警示錄

錢學森,中國的火箭之父、航天之父、飛彈之父。我們能夠有今天這般強大,能夠在國際上挺直腰板說話,錢學森老先生功不可沒。如果沒有錢老先生,我們不可能成為軍事大國。

我們都知道,錢學森為了能夠回到祖國受盡了苦難。儘管美國百般阻撓,但錢學森從來沒有放棄回到祖國的念頭。然而錢學森的侄子,在上臺領諾貝爾獎的時候,卻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

錢永健是錢學森的侄子,他出生於1952年,雖然他的祖籍是浙江人,但是他出生的時候父母已經移民美國了。出生在美國紐約的錢永健從小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父親是工程師,舅舅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在這樣優秀的環境下,錢永健對科學產生了深深的迷戀,在家庭環境的薰陶下,錢永健對科學的認知能力也要比其他人好得多。

因為錢永健小時候有哮喘病,所以他一般不會外出活動,而是自己待在家裡,這正好給熱愛科學的他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去進行科學研究。即使一個人在家裡不出門,他也從來不會感到孤單,因為有科學陪伴著他,還可以盡情做各種實驗。

他16歲的時候,憑藉自己的調查項目獲得了選拔賽的第1名,美國有專門針對高中生的選拔賽,錢永健參加的正是這種選拔賽。後來他考入了哈佛大學,畢業後又到劍橋大學進修了碩士。

2008年的時候,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而這一年錢永健也獲得了諾貝爾獎。上臺發表獲獎感言的時候,錢永健說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因為他一直生活在美國,所以是美籍華裔,不過希望這次獲獎可以激勵中國的科學家們。

錢永健的這番話讓很多國人感到不快,雖然他生活在美國,但是體內流淌的鮮血永遠是中國人的血,一個人的身份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雖然他的確是美國科學家,但是否認自己華人身份這一點是不明智的。不過,錢永健有一點說得很好,他說科學家應該在開放的平臺中成長,科學是不分國界的。

當前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不管哪一個國家,有了突破性的發明就是造福全人類的功績。錢永健的先進發明的確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尤其是在癌症的治療上,給了人們很多啟示。令人遺憾的是,錢永健先生在2016年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

雖然科學界失去了一名巨星,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近年來,中國的發展十分迅速,各領域都不缺乏優秀的人才,每年我們也都有很多重大的科學研究成果,但是卻很少誕生諾貝爾獎獲得者,我們某些領域的科研成果的確是比較匱乏的。

為了能夠留住人才,攻克艱難課題,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不斷鑽研,創造更優秀的科研環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優秀科學家們願意來到中國,與我們一同發展,共攀科技高峰。

相關焦點

  • 錢學森有一個侄子,拿下了諾貝爾獎,他說:我不是中國人
    譬如著名學科學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其貢獻枚不勝舉,其愛國情懷更是令人折服。在國家搖搖欲墜之際,錢學森毅然決然留學歸國,專心致志搞飛彈研究,令中國的科技實現迅猛的發展。然而,錢學森的侄子在2008年拿下諾貝爾獎之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 錢學森侄子獲得諾獎後,直言: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
    錢學森,「中國航天之父」和「中國飛彈之父」,作為核心的主導人物,他帶領大家完成了「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的飛彈技術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錢學森一直在我國的科研事業而奮鬥,他把中國的飛彈發射事業,至少向前推進20年。
  • 錢學森侄子,拿下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長大
    這樣的情形下,諾貝爾獎的獲得自然成了全民最關注的事情,由此就不得不提一位和中國既有聯繫又無聯繫的科學家了。榮譽之下,標籤引發熱議2008年是榮譽熱血的一年,也是災難頻發的一年。中國在奧運會上大放異彩,獲得了51枚金牌,作為首個登上奧運會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我們舉國歡慶。也是這一年,錢永健摘取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這個名字似乎聽起來不耳熟,但他的身份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就是錢學森先生的侄子。他獲獎的消息一傳回國內,國人聯想到他與錢學森的關係,想著這也是中國人的榮譽,都倍感振奮。
  • 錢學森侄子56歲榮獲諾貝爾獎,採訪時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因此在教育的發展下,一批一批的人才都湧現了出來,在國際上知名的科學家都有很多,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比如錢學森先生,他對於祖國的貢獻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看在眼裡的,就在中國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二話不說放棄了美國所有的優越條件,堅定不移的要回到祖國來,美國那邊一直在阻攔,甚至還監視他囚禁他,但最後跨越了重重艱難,還是回來了,他是愛國的科學家,但他的親侄子
  • 錢學森侄子入美籍,獲諾獎後激動地說: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
    除去這些,這一年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被錢學森的孫子錢永健摘得,但是讓人震驚的是他的獲獎感言中有這樣一句:我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而錢永健,正是前學生的侄子。 在60多年前的冬天,錢學森教授和家人被百般阻撓回國,但是他們突破萬難,回到祖國的懷抱,以他資深的知識儲備,主持開展當時中國的火箭和航天事業,錢教授曾說一句話,讓人們振奮不已,當時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於是很多人問錢教授,能不能造出飛彈,錢學森教授便說道:「為什麼不能,他們能搞我們就不能搞嗎!」
  • 錢學森的親侄子,56歲獲諾貝爾獎,面對媒體:我是地道的美國人
    錢學森對於科技方面的貢獻,讓我們看到了他身上的才華和氣質,同時也讓我們感到了科學研究的偉大。但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像錢學森一樣愛國,與錢學森有著密切關係的親侄子,就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愛國者。
  • 「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人」,錢學森侄子為何這樣說?
    中國功勳錢學森 在20年前,中國還被定位成落後國家,如今中國已經是發展中國家,這個轉變中間承載了多少人的心血,才有今天中國的繁榮景象。 錢學森的祖籍是浙江省杭州市,在早期的時候錢學森一直致力於學業上面,在1935年開始了他的留學之路,在美國留學期間也是斬獲很多的學位。
  • 他是錢學森侄子,獲諾貝爾獎時,不承認是中國人,只因在美國長大
    錢學森身上的標籤有很多,他是「中國航天之父」,是「中國飛彈之父」,是「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也是中國的「火箭之父」。錢老曾留學美國,在多所世界名校讀過書,金子總是閃閃發光的,錢老學成的歸國之路受到了重重的阻礙,但最終在國家和自己的堅持努力下榮耀歸國,將中國的飛彈和原子彈發射時間最起碼提早了20年,是我國科研的一代領軍人物。
  • 錢學森的侄子比普通人聰明,在獲得諾獎之後,卻承認他不是中國人
    他們是世界頂尖的人才,但不是其他國家的驕傲。天才還是悲哀?他對科學的貢獻和造詣值得全世界驕傲,但一個民族的人民卻不尊重他,甚至不記得他。錢永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去中大領取學位的路上,他說:「我在美國長大,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科學家,美國是我的家鄉。"說這話的人是誰?我們不禁想起科學家科學家科學家科學家錢學森先生。
  • 錢學森為了回國放棄百萬年薪,他侄子獲得諾獎後說:我不是中國人
    很多愛國人士為了建設祖國,不惜放棄國外更好的環境和優渥待遇,回到祖國,投入自己的一切,努力為祖國做貢獻。這些人實在令人敬佩不已。 01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錢學森了,他是我國非常有名的科學家,有「中國航天之父」之稱。錢學森不僅科研成就非常高,最令人敬佩的還是他的愛國情懷。
  • 錢學森這樣的頂級科學家為什麼現在這麼少?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
    為什麼中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寥寥無幾,這種情況或許在下一個十年之後就會有所改變。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經濟學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 錢學森侄子獲諾獎,激動表示:我雖然姓錢,但我這輩子都是美國人
    其實這個問題多次被提及,鄭強教授曾今就這個問題就發表過看法,鄭強教授說道,美國人經常宣言科學無國界,但是我們的錢學森回國時候卻被美國人軟禁數年時間,所以不要談什麼科學無國界,科學和教育都有著很深的民族烙印,而事實確實如此。
  • 2020年搞笑(IG)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公布,科學家也無聊
    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吳健雄、貝爾真的是因為性別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嗎?
    諾貝爾獎是當今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獎,尤其是其中的科學獎項,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很多科學家一生至高無上的榮耀。也許正是因為諾貝爾獎的光芒太過耀眼,一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科學家讓人倍感遺憾;還有一些人會因某某某沒有獲得諾貝爾獎而對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有所抱怨,認為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搞歧視。諾貝爾獎能夠成為影響力最大的獎主要就是因為評選過程公平、公正。雖然有個別獎項的評選結果並不能讓一些人滿意,但整體上是還是堅持公正的原則,至少在科學獎項上不存在所謂的歧視。
  • 血統加法律,楊振寧、李政道才是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代表著科學界的最高學術水平的諾貝爾獎誕生已一百多年了,獎勵在各個領域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00多個,而獲獎的中國科學家或華人科學家卻屈指可數。就這寥寥無幾的幾位,大多數國人也難述其詳,不過對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位科學家倒是比較熟悉。
  • 說說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偉人的故事
    後來科學家在墨西哥找到了那個巨大的撞擊坑,目前這個得到諸多證據支持的撞擊事件理論,是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最主要成因。這個故事之所以動聽,當然不是上面說的那麼多科學內容,而是兩位科學家主角的關係。那個叫路易斯·阿爾瓦雷斯的物理學家,是那個叫沃爾特·阿爾瓦雷斯的地質學家的父親,在幫助兒子得到偉大科學成就的10年之前,他曾經獲得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錢學森等入選《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組圖]
    5月25日,第五組《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在中國科技會堂首發。生物物理學家貝時璋、應用力學、航天與系統工程學家錢學森、石油化工學家侯祥麟和核物理學家錢三強4位科學家入選。陳希介紹,「中國現代科學家」紀念郵票自1988年首次發行以來,迄今已經發行五組,共有20位中國現代科學家入選。
  • 2020年諾貝爾獎來了!
    這幾天,諾貝爾獎陸續的揭曉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截止北京時間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獎的6個獎項均已「名花有主」。對於這些偉大的科學家,我們應該記住他們的姓名,但更應該了解的是他們為人類做出了哪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