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圓恩寺胡同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鼓樓東大街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全長444米,寬6米,瀝青路面。清代屬鑲黃旗,乾隆時稱後圓恩寺胡同,因胡同在圓恩寺背後而得名,宣統時稱後圓恩寺。民國後沿稱。
上次逛完了菊兒胡同,按照路線,接下來就順著交道口大街來到了後圓恩寺胡同,剛一進胡同口就遇到了這條柯基
這傢伙好像正值壯年,青春的荷爾蒙分泌過剩,看到迎面而過的小泰迪,極力想要掙脫身上的枷鎖,奈何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要我說,直接抽兩巴掌就好了,泰迪你都敢惹,有點飄啊!
胡同裡的大樹仿佛都帶著靈性,即便生在牆根,也可以中途拐個彎,就像這樣。
好像在有意庇佑旁邊的房屋,其實經過我的「科學」分析,這裡面大有人為因素,在這些樹生長過程中,如果有的樹枝長的不是地方,那「多餘」的樹枝面臨的將是被砍掉的命運,時間長了,樹幹上留下來的都是那些「聽話」的樹枝,不知道這個分析有無道理。
7號「恩園」,民國時曾是蔣介石的行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為南斯拉夫駐華大使館,現為友好賓館,1984年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條胡同之所以名字中有圓恩寺,是因為這裡確實有座寺廟叫圓恩寺,寺廟建於元代,現在是青少年基金會在用,可惜不對外開放。
再往前走就是重頭戲了,我在一個不起眼的門口站了一會兒,一個大爺看我在拍照,走到跟前說:「小夥子你知道放在以前你要站在這裡會有什麼後果嗎?」我笑著搖了搖頭,大爺又接著說會有人過來讓你立馬滾蛋,說完大爺又問我「你猜你要是還不走的話會怎樣?」大爺邊說邊伸出手指比劃出槍的樣子,嘴上喊了一聲「biang」,你小命就沒了,現在你知道這是誰住的地方了嗎?」我說這八成是軍閥吧!大爺說你猜對了一半,這是蔣介石的行轅。
民國時,國民政府設在南京,蔣介石每次來北京都是住這裡,大爺說完後,我又仔細打量著這座外牆潔白的小洋樓
可惜高大的牆擋住了視線,沒機會近距離進去瞧一瞧。
蔣介石的宅子其實建於清晚期,最開始是清宗室載客(fu)的宅第,這個載旉是誰?先不說他,說說他爹吧!他爹是慶親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聽起來怪厲害的,算得上是根正苗紅了,估計要是命再好點的話,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不過這個慶親王奕顛也不一般,他做過清政府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內閣總理大臣,這個內閣總理大臣是什麼級別呢?其實它是清末期帝國政府的一把手,1911年,清朝正式將軍機處和大學士內閣廢除了,於是,這個內閣總理就成了政府的一把手,雖然是一把手,但畢竟清皇室還在那放著呢!還是得看清皇室的眼色辦事,但別管咋說,這官也做得也夠高了。
奕劻其實還跟袁世凱是親家,要說,這怪不得要門當戶對呢!但是,奕劻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斂財了,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想起了另一個人,和珅和大人,哈哈哈!和大人我們放到之後再講,這個奕劻有多有錢呢?辛亥革命發生後,北京的報紙上刊登說,奕劻私藏的金銀珠寶衣飾估計價值在現金萬萬兩以上,我想這應該也不是空穴來風,至於他的錢從哪搞來的,也無從考證了。
奕劻愛斂財,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他兒子載旉(fu)則愛賭博、愛嫖娼,這經常嫖,喜歡上了一個叫「紅寶寶」的青樓女子,據說這個載旉(fu)為了討「紅寶寶」的歡心,按照她的意願建造了這個「不中不西」的豪宅,瞧瞧這闊綽的大手筆,可不是現在的富二代給主播的打賞能比得了的,當然,我沒有歧視女主播的意思,如果你覺得有的話,對於部分女主播,是有這麼一點吧!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這個載旉(fu)最後因為賭博輸的叮噹響,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連褲子都輸沒了,當然也包括這個豪宅,最後宅子經過幾次流轉,最終被一家中法企業買走做了辦事處。
抗戰勝利後,宅子成了蔣介石的行轅,蔣介石在使用這個宅子的四年裡,共有兩次重大活動,一次是抗戰勝利後,他從南京飛到北京,以「抗戰領袖」的身份慰問北方同胞,順便還檢閱了當時駐紮在東交民巷的美國軍隊,那時候真的可以說是萬眾矚目、風光無限了,第二次是1948年他又從南京飛過來,應付國共發生的「遼瀋戰役」,不過這時的蔣委員長已經大勢已去、日薄西山了,兩次活動,也是蔣介石從巔峰跌落到低谷的見證。
北平解放後,宅子成了中共中央華北局辦公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作為南斯拉夫駐華使館和亞非作家協會所在地,現在是友好賓館,咱也不知道這賓館讓不讓普通人住,咱也不敢問。
再往前走,路南邊又是一座黑芝麻胡同小學,這是清朝鑲黃旗官學建築遺存,也就是八旗子弟當時讀書的地方,聽起來很厲害吧!
再往前就是整個南鑼鼓巷另一個保存完整且對外開放的四合院——茅盾故居了,故居是個兩進的四合院,不需要門票,只要登記一下自己的個人信息就可以了,進門迎面是一處黑色背景牆,牆上「茅盾故居」幾個大字,是鄧穎超先生所提。
前面的四合院主要展示的是矛盾先生的生平經歷,後面的院子是先生的起居室,不過都隔著玻璃不能進去,只能貼在玻璃上看先生生前居住、寫作的地方,屋內的陳設幾乎原封不動保留了下來,特別讓我這個外行人吃驚的要數走廊下的個被玻璃封起來的老式冰箱了
這是我第一次見這麼原始的物件,其次是最東面的衛生間,那時候先生的洗漱設施都已經這麼高級了
即便放在現在好像也不過時
先生人生的最後七年就是在此度過的,向這位文壇巨匠致敬。
逛一逛老北京胡同----第八期: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