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生產始於唐朝,硯坑位於現在廣東肇慶,肇慶古名端州。端州在秦朝前,境域屬百越地。端硯不僅是在現代,即便是在古時已十分珍貴,在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硯中(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廣東端硯)尤以端硯最為著名。端硯的石質堅實、細膩,用期研墨有發墨快、出墨細滑。一方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在唐朝時,硯只是文人墨客的一方工具,其硯上並無太多雕花美飾,多以素硯為主,現在人看起來可能覺得有些顯的粗陋簡樸。到了後來唐中期左右,有一位老硯工路經端溪時,見兩鶴落於溪水之中,且久不離雲,硯工心生疑慮便下網捕之,卻得一石。此石生的奇異,且石中有一裂縫,聞之有鶴鳴聲。硯工便順著裂縫將石頭撬開,一分為二,成了兩方硯臺。而硯邊上各立一隻仙鶴,美不勝收,此事傳開後,眾人爭相仿之,而此事便也成了端硯工藝化的開端。當然,此事只是傳說,並無資料可考。
【老坑】
老坑位於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沿溪而上,位於端溪東側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間有坑仔巖、麻子坑、古塔巖、宣德巖、朝天巖、青點巖、冚羅蕉等.這個端石礦產區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於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別無他洞。
老坑的石質在端硯中屬於上乘,是精品,同時也是影響最大,價值最高的硯坑。其石質順滑細膩、嬌娕密質,硯石品相豐富,多以奇、美著稱。老坑在古時已十分珍貴難求,一方好的老坑硯是很多文人爭相求之的。可惜的是由於老坑過度採挖,恐已不多,於是在1999年時已經封坑,不再挖採。
而若說到老坑硯的鑑別無非就是圍繞四個點:石色、石眼、石皮以及冰紋與金銀線。石眼於端硯中的價值從古至今爭議頗多,主要是因為石眼的作用為裝飾,並不影響下墨以及發墨等實用功能。然而石眼卻又是最為傾倒眾人的端硯石品,且從古開始便已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以前還流有一句古語謂之「端研貴有眼」
在端硯石料中除了白端以外,其他所有的坑洞石材都有可能產生石眼。只是有的或多,有的或少,且分格特色有所不同而已。而在這些坑洞中又以老坑所出石料的石眼最為珍貴與稀少,在過去的市場上,一方老坑石硯若多一石眼便全多要價一萬,而若是超出三顆石眼,便會翻倍。而若其石眼達七顆以上其價格便難以衡量了,在古時便有七珍八寶的說法。
而鑑別老坑石眼有幾個重要的特點,其一是老坑石眼其型皆為橢圓形,極少有正圓形的石眼。其二便是老坑石眼的質地有如翡翠一般,細膩潤滑。其三是老坑石眼的顏色多以翠綠色為多,少有白色,白色的石眼謂之象牙眼,極為少見。除了主要的翠綠色以及極少見的白色外,老坑石眼基本沒有黃、淡黃、紅以及其它的顏色。而這幾點是鑑別老坑石眼的幾個依據。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還可以通過測量石眼來鑑別。老坑石料石眼的面積大小不同,與其它坑口石料的石眼相比較多為02~08釐米。如若其大小超過一釐米則為睢鴣眼,是珍品。然而老坑石眼的厚度是所有坑口石料中厚度最薄的,差不多其厚度都只在一毫米左右,這算是一個重要的特點。
當然還有部分有經驗的朋友會通過觀看石眼的外貌來進行鑑別,其鑑別依據為老坑石眼的眼暈較為濃厚,且眸子相對清晰。大部分老坑的石眼是一點黑睛,有少部分石眼中間有一點反光,謂之銀眼,而這銀眼又是別的坑口所不具備的。還有一點,便是老坑石料石眼周圍色圈圓潤且不會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