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鑑別之石眼

2020-12-24 天工造物

端硯生產始於唐朝,硯坑位於現在廣東肇慶,肇慶古名端州。端州在秦朝前,境域屬百越地。端硯不僅是在現代,即便是在古時已十分珍貴,在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硯中(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廣東端硯)尤以端硯最為著名。端硯的石質堅實、細膩,用期研墨有發墨快、出墨細滑。一方好的端硯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在唐朝時,硯只是文人墨客的一方工具,其硯上並無太多雕花美飾,多以素硯為主,現在人看起來可能覺得有些顯的粗陋簡樸。到了後來唐中期左右,有一位老硯工路經端溪時,見兩鶴落於溪水之中,且久不離雲,硯工心生疑慮便下網捕之,卻得一石。此石生的奇異,且石中有一裂縫,聞之有鶴鳴聲。硯工便順著裂縫將石頭撬開,一分為二,成了兩方硯臺。而硯邊上各立一隻仙鶴,美不勝收,此事傳開後,眾人爭相仿之,而此事便也成了端硯工藝化的開端。當然,此事只是傳說,並無資料可考。

端硯

【老坑】

老坑位於端溪以東,鄰近溪水江處,沿溪而上,位於端溪東側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間有坑仔巖、麻子坑、古塔巖、宣德巖、朝天巖、青點巖、冚羅蕉等.這個端石礦產區分三個礦層,老坑屬第一含礦層,位於含礦段的最下部,僅有老坑洞,別無他洞。

老坑的石質在端硯中屬於上乘,是精品,同時也是影響最大,價值最高的硯坑。其石質順滑細膩、嬌娕密質,硯石品相豐富,多以奇、美著稱。老坑在古時已十分珍貴難求,一方好的老坑硯是很多文人爭相求之的。可惜的是由於老坑過度採挖,恐已不多,於是在1999年時已經封坑,不再挖採。

而若說到老坑硯的鑑別無非就是圍繞四個點:石色、石眼、石皮以及冰紋與金銀線。石眼於端硯中的價值從古至今爭議頗多,主要是因為石眼的作用為裝飾,並不影響下墨以及發墨等實用功能。然而石眼卻又是最為傾倒眾人的端硯石品,且從古開始便已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以前還流有一句古語謂之「端研貴有眼」

老坑

在端硯石料中除了白端以外,其他所有的坑洞石材都有可能產生石眼。只是有的或多,有的或少,且分格特色有所不同而已。而在這些坑洞中又以老坑所出石料的石眼最為珍貴與稀少,在過去的市場上,一方老坑石硯若多一石眼便全多要價一萬,而若是超出三顆石眼,便會翻倍。而若其石眼達七顆以上其價格便難以衡量了,在古時便有七珍八寶的說法。

而鑑別老坑石眼有幾個重要的特點,其一是老坑石眼其型皆為橢圓形,極少有正圓形的石眼。其二便是老坑石眼的質地有如翡翠一般,細膩潤滑。其三是老坑石眼的顏色多以翠綠色為多,少有白色,白色的石眼謂之象牙眼,極為少見。除了主要的翠綠色以及極少見的白色外,老坑石眼基本沒有黃、淡黃、紅以及其它的顏色。而這幾點是鑑別老坑石眼的幾個依據。

老坑石眼
老坑石眼
左為老坑凍上眼|右為極少見的老坑象牙眼

除了上述幾種方法外還可以通過測量石眼來鑑別。老坑石料石眼的面積大小不同,與其它坑口石料的石眼相比較多為02~08釐米。如若其大小超過一釐米則為睢鴣眼,是珍品。然而老坑石眼的厚度是所有坑口石料中厚度最薄的,差不多其厚度都只在一毫米左右,這算是一個重要的特點。

睢鴣眼

當然還有部分有經驗的朋友會通過觀看石眼的外貌來進行鑑別,其鑑別依據為老坑石眼的眼暈較為濃厚,且眸子相對清晰。大部分老坑的石眼是一點黑睛,有少部分石眼中間有一點反光,謂之銀眼,而這銀眼又是別的坑口所不具備的。還有一點,便是老坑石料石眼周圍色圈圓潤且不會散光。

相關焦點

  • 石質細膩嬌嫩,雕刻精美,廣東省博物館館藏老坑石端硯
    端硯(duān yàn)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 有「廣東小九寨溝」之稱,肇慶此地背後隱藏的秘寶之地卻鮮為人知
    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其中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石為最佳。端硯、歙硯和洮硯,素來有「三大石質名硯」之美譽。製造端硯,一般要經過採石、選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 夜宿海洋研學之旅,再不報名就遲了
    四川省的九寨溝聞名天下 宛如仙境在炎炎夏日來場「森林之旅」最為舒適愜意~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其中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石為最佳。
  • 非遺工藝|端硯——一方硯臺成就一方傳承
    端硯,名列全國4大名硯之首。與宣紙、湖筆、徽墨一向譽為「文房四寶」名揚國內藝林,因它產自肇慶西江羚羊峽斧柯山端溪一帶而被稱為「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到宋代,端硯的實用價值與欣賞價值並重,端硯開始成為文人墨客之間鑑賞、饋贈、收藏的佳品,並有不少相關專著問世,如歐陽修《硯譜》、米芾《硯史》、葉樾《端溪硯譜》等。明代時,端硯做工巧借天工,風格端方厚重,紋飾更豐富精細,常見花鳥、魚蟲、山水、人物等具有象徵性意義的題材,且形成鐫刻硯銘的風氣。
  • 端硯的鑑別分四步
    端硯鑑別
  • 硯之瑰寶——我所認識的端硯
    端硯陳列館展出了來自民間收藏的100餘件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古硯,54方出自當代18名制硯名師巧匠之手與9家端硯專業生產廠家製作的端硯精品,還有許城先生收藏的20餘方百花系列端硯精品等。館內詳細介紹了1300年來端硯的歷史、發展與現狀。
  • 圖聞丨端溪有硯
    這裡經端溪流過的若干條深埋地底的石脈,是硯石的天然寶礦。▲ 肇慶市硯坑文化旅遊景區及硯坑分布圖唐初,端硯已被文人所青睞,清代有記載稱「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若自此算起,端硯的歷史也有1300多年。端硯之好,在其石質「堅實緻密,細膩滋潤」,「貯水而不耗,發墨而不損」、「潤如嬰兒肌膚」、「扣之木聲」、「久用筆鋒不褪」。
  • 端硯當代誤區:「以工代藝」
    端硯石出產於廣東省肇慶市,肇慶古稱端州,按照以州名物的習慣,因稱「端硯」。唐代中期,端硯已經廣泛流傳,李肇《唐國史補》記:「內邱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自古以來,端硯就因為它的優美品質獲得文人青睞,被尊列「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之首,並與宣紙、徽墨、湖筆合稱「文房四寶」。宋代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說:「硯之美者,無出於端溪之石。」
  • 端硯石品鑄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肇慶端硯
    端硯,經過千百年的篩選,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後來端硯與宣紙、湖筆、徽墨並稱「文房四寶」,端硯不僅石質堅實、細膩、發墨不損毫,書寫流利生輝,且雕琢精美,堪稱硯之上品。  據專家考證,端硯在唐代已經聞名,大量發掘並奠定名聲則是從宋代開始。宋初據說有七十餘坑。端溪石的種類眾多,愈了解就愈覺得其中頗堪玩味。
  • 大璞之石不欲出,巨量開採後的端硯名坑現狀
    十多年前,端硯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巖均已封坑,而當下,端硯名坑與制硯業現狀又是怎樣?《澎湃新聞·藝術觀》前不久專程到端硯產地——廣東肇慶西江之畔的羚羊峽,尋訪傳說中的端溪「紫雲」。端硯界權威劉演良回憶起他退休前後當地對端硯名坑的封禁:「古人其實不是每年去採石的,是有節奏的。
  • 「中國硯都」肇慶光大古老端硯文化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新樣者宋·王安石  玉堂新樣世爭傳,況以蠻溪綠石鐫。嗟我長來無異物,愧君持贈有佳篇。久埋瘴霧看猶溼,一取春波洗更鮮。還與古人袍色似,論心於此亦同堅。  端石硯銘 宋·蘇軾  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泫,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
  • 名硯賞析——明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明袁褧端硯
    明 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明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長18、寬10.2米、高5.6釐米。長方形抄手式。硯面平坦,墨池呈「一」字式,硯背石柱有七,其中三柱頂有眼,另四柱石眼可能已損。明 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硯的右側刻有硯名:「古桃州風雨研」,下有一篇清計楠的題銘,述說了得到此硯的由來,行書銘曰:「甲子歲予在古桃州,五月暑後,舊石牆為大風雨所壞,亂石中得此研,壽喬識。」下有「計楠」長方篆書印。
  • 端硯文化 端硯石品上的翡翠,黃龍紋,五彩斑,各個精美絕倫
    前幾天前前後後一共介紹了幾種在端硯石品中的各種花紋,其實端硯中的各種花紋實在是有十多種之多,今天在介紹三種在端硯石品中的翡翠五彩斑。黃龍紋。翡翠有別於石眼,它既無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樣圓正,外圍沒有明顯的藍黑色邊緣,但它跟石眼有著密切的關係,石工有時稱翡翠(條狀者)為青脈,並說「有青脈者必有眼」,即按青脈的走向追下去採硯石,一般情況下會有石眼出現。翡翠在端硯石中亦是名貴的,如要分類,則有翡翠紋,翡翠斑、翡翠點、翡翠條和翡翠帶。
  • 【公館館長】「奇金刀出千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梁金凌端硯...
    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端硯若佳,無論是酷暑還是嚴冬,用手按其硯心,硯心湛藍墨綠,水氣久久不幹,故古人有「呵氣研墨」之說。
  • 日本村田舊藏端硯現身蘇州,是這個人把它們背了回來
    」的端硯更是眾多名人雅士的心頭之愛唐代李賀曾有詩讚:「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端硯,產於廣東肇慶(古稱端州),被譽為四大名硯之首、「硯中至寶」。傳說唐貞觀年間,京城科舉考試突遇寒潮,硯中之墨遇寒而結,唯廣東學子揮毫自如,皆因盛墨之端州石硯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