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的鑑別分四步

2021-02-19 書法網

端硯鑑別

一、坑別的辨別:端硯常見的有十幾個坑種,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巖,這三個就是人們所說的三大名坑。首先從石色去辨別,老坑以石肉為準(註:何為石肉?老坑石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稱為頂石,中層稱為石肉,下層稱為底板,所以中層的石質是最好的,稱為石肉,厚約20至30cm左右),石色紫中帶藍是最好的,在陽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為明顯突出;其次是紫帶青和紫帶赤也是好料,如果用其它坑石互相對照就更為明顯。麻子坑石色紫中帶青,特別水巖麻子坑帶有天青凍是最為名貴的,石質滋潤、細膩。坑仔巖紫中帶赤,以上三大名坑有「紫玉」等美譽。


二、從石聲去辨別:將一件石料或成品放在五隻手指之上,而另一隻手輕輕彈擊硯石,如果發出的聲音是泥聲或木聲,這件石料九成是端溪水一帶出產,端硯最好的石就在這裡出產;如果敲出「噹噹響」或很強烈的金屬聲這就是斧柯東一帶出產的硯石,石質較為次之。聲音木聲,變質泥和水雲母就特別明顯,石質且柔軟細膩;反之聲音越響,含沙量較多的礦物質越多,微粒則越粗。


三、看石品花紋:這是一件較為抽象的東西,在書本上較為難學,最好能通過實物作解釋比較,這樣才容易上手。因為石品花紋有很多種,最為名貴的有:魚腦凍、冰紋凍、浮雲凍、蕉葉白、青花、天青、石眼、玫瑰紫,如果老坑石有以上特徵,那是難得可貴的,金銀線、火捺、翡翠斑較為次之,麻子坑和坑仔巖以優美的鴝鵒石眼為代表,石眼多而貴,石眼圓而大,石眼有睛而且眼暈多是最好的,顏色有青綠色、象牙色、黃色等。


四、看硯形及雕刻:硯形常見的有隨形、方形、長方形、天然等,實用形和觀賞形。雕刻則分為高浮雕、半浮雕、淺雕、線刻甚至平板。其中淺雕較為經久耐用,不易破損,容易清洗,也不損害石頭本質,雕刻要線條流暢,工精細巧,因材施藝,題材鮮明,布局得當,不應繁瑣,不宜過於通雕,總的來講,選購者不妨參照下面五貴:

1、硯以紫為貴:紫色硯是指老坑、麻子坑、坑仔巖。

2、硯以品為貴:是指石品花紋豐富,如冰紋凍、魚腦凍、蕉葉白、青花、石眼、天青、火捺、金銀線等。

3、硯以古為貴:年代久遠的古舊端硯。

4、硯以人為貴:名人使用或名人雕刻創作的端硯,硯背刻有銘文或印章者。

5、硯以方為貴:方硯有君子之德,大方樸實,穩重之感,而且用料非常講究。

-

中國書法網shufa.com唯一官方微信公眾平臺

每日與您分享有營養的書畫圖文

官方微信號:shufacom

藝術推介:13396406612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光臨保真微店

相關焦點

  • 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鑑別之石眼
    端硯生產始於唐朝,硯坑位於現在廣東肇慶,肇慶古名端州。端州在秦朝前,境域屬百越地。端硯不僅是在現代,即便是在古時已十分珍貴,在我們所熟知的四大名硯中(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廣東端硯)尤以端硯最為著名。端硯的石質堅實、細膩,用期研墨有發墨快、出墨細滑。
  • 端硯投資收藏五大攻略
    一般來說,七、八寸至十一、二寸之間的端硯比較適合使用和收藏把玩。硯過小也不好,雖然精緻,卻不實用,在市場上也叫不起價。   四忌跟風。看見別人有某種式樣和圖案的端硯,馬上請藝人依樣畫葫蘆仿製一件,無限重複,了無新意。   五忌喜多。不分優劣,大批大堆地購進石料,本是收藏者,卻做起了商家的生意,失去了收藏本來的樂趣。   六忌盲目追眼。
  • 鑑別真假龍涎香,只分4步
    鑑別真假龍涎香,只分4步龍涎香是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分泌物的乾燥品。所謂刺激性異物體主要指魷魚、章魚的喙骨,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後成為白色。04四摸手感,因為大量的脂類以及陳化,所以說會有一些硬但是不會特別硬,還可以用牙咬。最後用紫外線照射,就是使用驗鈔機那種紫外線燈照射龍涎香,如果是黃色或者黃綠色,多為真龍涎香。以上四者兼具,基本可以判斷為真龍涎香。市面上的偽品大多連第一步都無法通過,這一套方法可以排除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假貨。
  • 硯之瑰寶——我所認識的端硯
    其中端硯石礦也是由沉積巖中陸源碎屑細粉砂狀泥質巖經熔巖輕度侵蝕變質而成的巖石。由於端硯石在變質形成時溫度不太高,所以硬度適中,不軟不硬,易雕易刻,約在摩氏3.5度。端硯石礦主要是由含鐵質、矽質的礦物,及鐵的2價、3價矽酸鹽與粘土等礦物組成。有紫端、綠端、白端之分。端硯石礦的主要、次要化學組成及其礦物致色成份如下。
  • 端硯當代誤區:「以工代藝」
    端硯石出產於廣東省肇慶市,肇慶古稱端州,按照以州名物的習慣,因稱「端硯」。唐代中期,端硯已經廣泛流傳,李肇《唐國史補》記:「內邱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自古以來,端硯就因為它的優美品質獲得文人青睞,被尊列「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洮河硯)之首,並與宣紙、徽墨、湖筆合稱「文房四寶」。宋代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說:「硯之美者,無出於端溪之石。」
  • 端硯石品鑄就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肇慶端硯
    端硯,經過千百年的篩選,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後來端硯與宣紙、湖筆、徽墨並稱「文房四寶」,端硯不僅石質堅實、細膩、發墨不損毫,書寫流利生輝,且雕琢精美,堪稱硯之上品。  據專家考證,端硯在唐代已經聞名,大量發掘並奠定名聲則是從宋代開始。宋初據說有七十餘坑。端溪石的種類眾多,愈了解就愈覺得其中頗堪玩味。
  • 端硯:工藝之外看石品
    談石材的保護:給後人一個交代   廣東端硯、安徽歙硯、甘肅洮硯和山西澄泥硯合稱「四大名硯」,其中又以端硯居首。   關紅惠從化學的角度向我們解釋了肇慶端州石材的特別之處。原來端州在2~3億年前,曾處於臨海地帶,如今開採到的硯石,都是泥沙經過上億年沉澱的結果。
  • 端硯手工藝術之傳統制硯方法
    然而,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石質特別幼嫩、純淨、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端硯具有呵氣可研墨、發墨不損毫、冬天不結冰的特色外,還與其開採、製作的艱辛與複雜有關。在如今大機器生產與製作的時代,手工藝品的製作顯得尤為珍貴,而在端硯的故鄉——肇慶市端州區黃崗鎮白石村裡,每一塊端硯的製作便是全靠手工完成。
  • 中國傳統文化文房四寶之一 肇慶端硯文化村的精品端硯幾十萬一個
    important}這幾天在廣東肇慶旅行,說起肇慶的特色產品,非端硯莫屬了。端硯是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 也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今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故名端硯,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 中國茶文化知識|鑑別大紅袍優劣關鍵還得看這四步
    紅袍茶葉是許多人都喜愛的,那麼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大紅袍茶葉好壞的鑑別方法吧。2.聞氣味第二步鑑別的時候當然是聞茶葉的氣味了,大紅袍屬於熟香茶火候相對來說也比較足。聞起來會有著茶葉的自然清香以及炭火茶的味道,火香味聞起來比較足不會有其他太多的雜味。如果聞到的是其他氣味香氣太重或者桂花香味,那麼這就不是大紅袍茶了。
  • 端硯文化 端硯中天然形成石品上的各種獨特花紋介紹
    端硯之所以名貴,除了有獨特的石質外,還有豐富多彩、變化莫測的石品花紋(又稱石品)。這些石品花紋由於某些礦物質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硯石中由白、青、藍、紅、褐、綠等顏色組成的各種圖案,有的成塊狀,有的成斑狀,有的成花點狀,有的成線狀。
  • 大璞之石不欲出,巨量開採後的端硯名坑現狀
    水並不深,碧波鏡澈,漏石分沙,淺處歷歷可見,溪對岸修竹茂林,滿目空翠。 無橋無路,只有脫鞋相攜涉水而過,這才感受到溪流奔騰之力,腳觸在端溪石上,清潤而涼爽。 過溪小坐,隨意拿起溪中一石,黑黃的石皮之下似有淡紫色,頗有溫潤之美,一瞬間,滿溪的水與石,包括溪畔竹樹,似乎讓人有一種神異之感。
  • 端硯文化 端硯石品上的翡翠,黃龍紋,五彩斑,各個精美絕倫
    前幾天前前後後一共介紹了幾種在端硯石品中的各種花紋,其實端硯中的各種花紋實在是有十多種之多,今天在介紹三種在端硯石品中的翡翠五彩斑。黃龍紋。翡翠在端硯石中亦是名貴的,如要分類,則有翡翠紋,翡翠斑、翡翠點、翡翠條和翡翠帶。
  • 名硯賞析——明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明袁褧端硯
    明 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明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長18、寬10.2米、高5.6釐米。長方形抄手式。明 古桃州風雨抄手端硯硯的右側刻有硯名:「古桃州風雨研」,下有一篇清計楠的題銘,述說了得到此硯的由來,行書銘曰:「甲子歲予在古桃州,五月暑後,舊石牆為大風雨所壞,亂石中得此研,壽喬識。」下有「計楠」長方篆書印。該硯的來源如同古遺址採集。古桃州,即今浙江安吉。
  • 重達1噸端硯現身中國翰園碑林 端硯上雕刻了「翰園八景」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聯勝 通訊員 圓和近日,一塊重達一噸的端硯現身中國翰園碑林,在這塊端硯上精工雕刻了「翰園八景」,準備在國慶假期以及菊花藝節期間供八方來賓欣賞。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作為以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翰園碑林,為了更好詮釋南北傳統文化的精髓,特地請廣東制硯大師梁偉明,在重達1噸的端硯上精工雕刻「翰園八景」,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據悉,梁偉明老師端硯雕刻風格鮮明,作品以淺刀浮雕為主,往往在傳承傳統硯形硯式和圖案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題材,創作了一批富有時代特點的作品,融歷史感和時代感於一爐。
  • 「中國硯都」肇慶光大古老端硯文化
    四大基地勾勒端硯業未來  根據肇慶市端硯發展的規劃,到2006年,基本建成與端硯產業相配套的基礎設施,擁有一大批高素質的工藝美術人才,創作和生產一大批端硯文化精品,形成繁榮有序的端硯文化市場,形成獨具特色的端硯文化,形成四大基地:  ——端硯文化的傳播基地。
  • 非遺工藝|端硯——一方硯臺成就一方傳承
    ▲端硯(圖源:星月創意)端硯古來已十分名貴,現更因幾大名坑硯材枯竭封坑,硯資源越來越少。端硯揚名於唐,興旺於宋,精於明清,式微於清末民初,振興於當代。此時由於端硯石開採多年,逐漸稀少,鑑賞和收藏端硯的風氣愈盛。▲端硯(圖源:星月創意)清初端硯達到空前的繁榮,承襲前代作品氣派、風格的同時,受石刻、銀鑄、木刻等影響,在硯材、形制、雕刻技藝、花紋品評等方面有不少創新。當時湧現的制硯能手有蘇州顧二娘、江南王岫筠以及黃宗炎等,還有一批著名的端硯收藏家如紀昀、高風翰、朱彝尊等。
  • 紅樓夢裡寶玉用的端硯,不僅傳承著「愛」,還傳承著千年的文化
    說到肇慶,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端硯,在古人還用毛筆寫字的時代,嶺南地區的學者應該以擁有一個端硯為榮。到了現代,除了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大部分普通人都不再用毛筆寫字了,端硯也從原來的文具變成了藝術,那麼,端硯的起源在哪裡呢?
  • 盤點廣東省博物館端硯系列2——硯銘(附拓片)
    引廣東省博物館,應該是端硯藏品數量最多,藏品質量最好的博物館了。為了觀摩這些端硯我跑了幾次博物館。網上關於廣東省博物館端硯介紹太少,估計很多人和我一樣被這個困擾多時。 純粹是為了和大家分享這些精美的端硯,我冒著被百度機器人扣分的風險(扣分的原因,文末有講到),將這些發出來。
  • 12位工藝大師聯手創作萬餘方「二十四孝端硯」
    程景偉 攝  中新網肇慶5月6日電 (程景偉 高榮權)以「二十四孝」故事為主題、由12位中國制硯工藝大師聯手創作的1.2萬方端硯藝術品,5月6日在「中國硯都」廣東肇慶市通過驗收。該批端硯不久後將在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藝術品交易中心平臺上線交易。  端硯產自廣東肇慶端州,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