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為何對買房情有獨鍾?最本質原因還是房子早已承載金融屬性,在每年的通貨膨脹呈現上升趨勢下,即使人民幣外部環境穩定,似乎也逃不掉虧錢的結局。其次在銀行利率低下的大環境下,買房似乎成為有舍有得的選擇,若再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有房才有家。也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買房更多符合當時需求的必然性。而在這樣單純且急促的節奏下,市場化經濟、調控式周期、去庫存、棚改接踵而至,房價的螺旋式上漲早已成為近些年來樓市最關鍵標籤。
嚴格意義上來說,在過去20年樓市並非一路高歌,就比如在本輪調控中,2018年被稱之為公認的市場最頂峰,而在那個時候雄安新區劃立導致燕郊的房子成為香饃饃,售樓處全部都是外地人口,看不起本地經濟和產業結構,但依然選擇硬上車買房,原因很簡單,堅定認為未來房價會上漲。
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顯然不是,按照時間軸順序來講,2019年稱得上是多事之秋,全國調控累計次數高達600餘次,市場成交周期的拉長使其越來越多的持房者開始感到焦慮,畢竟房價走平即虧錢,核算每個月的持房成本和貸款利息,這的確算得上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對於開發商來說,債務危機早已成為最後一根稻草,就連恆大僅靠著打折促銷才能償還債務,更不用說其他開發商了。
從以上2點特殊背景來看,我們時常會思考一個問題,房子貶值要來了?當然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或者說越來越多的城市面臨這樣子的抉擇點。例如燕郊、合肥當房價最頂峰時,房子依然供不應求,反觀現在即使降價拋房,也沒有人敢接盤,歸根結底這就是市場預期發生了變化。
從直接建房成本來看,水泥、鋼筋、人力成本不減反增,而土地市場看似腳步放緩,實則並不影響現階段市場規模,甚至有點厚積薄發的徵兆。也就是說成本價上漲,市面房價卻下跌,而且房子還賣不出去,而在這趨勢壓縮下,我基本上看不到此時房子增值空間在哪?也許除了一線城市有著豐富的住房需求,其餘城市恐怕仍在苦於如何去庫存?最近二手房掛牌房源激增就是最好的例子。
事實上對於這一點,央媒出臺新規,嚴格控制地價成為當務之急。在今年金九銀十期間,約24個城市陸續出臺地價新政,涉及競拍規則、自有資金要求、工地結構等;而鄭州、南京等地發布《通知》,為了防止土地市場過度競爭,嚴格執行「限房價、控地價」政策。客觀來講,在這如此高壓調控下,效果也是十分顯著,11月份土地流拍率環比大幅度上漲,上漲至13.3%,連續4個月上升趨勢。
眾所周知,土地就宛如麵粉價,麵包太貴必然和麵粉價有直接關係,而土地購置也是開發商整個成本的最大組成部分。如果說地價大幅度收縮,難道房價還能上漲嗎?這一點從華為拿下松山湖進行內部供房的案例就能看出,房價有下行空間,但只是是否多方位能承受利益的減少。
看到這裡其實大家往往只看到了市場層面的因素,忽略了一些潛在的改變,例如房價收入比過高導致人們幸福感缺失,一二線城市居民負債率普遍是120%,每天忙碌的身影到頭來還是給房東打工。而住房空置率的存在使其原本房產資源充足的現狀出現鴻溝,有的樓盤白天絡繹不絕售樓處商討買房,而到了晚上則是一片漆黑。毫不客氣說的,除開一二線、省會城市,幾乎所有城市個別樓盤都有這樣的問題。
此時我不禁想到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曾表態說過的話,在樓市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每個人都要做好泡沫破滅的準備。對此不得不說有時候走得太快,最後往往都會忘記最初的起點。
總的來說,此時住房需求階層趨向多元化,新房買不起就買二手房,一線城市賣不去就買二線城市,沒有選擇也就只能農村建別墅。但不管怎麼說,肯定不會像以前那一樣,傻傻的等房價下跌後才買房,接盤群體的減少將成為存量市場新一輪拐點,請問對於接下來的購房者來說,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