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俄羅斯的林業資源都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廣,舉世聞名。作為「綠色黃金」,俄羅斯的原木出口量佔據世界前列。
就在2018年冬天,俄羅斯環保人士發出警報並預測濱海邊疆區森林遭到徹底破壞,這似乎聽起來有些悲觀,因為所有人都覺得好像俄羅斯的森林資源取之不盡,但是俄羅斯的森林確實正在消失。它們被合法或是非法的開採,森林火災更是火上澆油。
截止到2010年俄羅斯的森林面積減少1.736億立方米,到2018年已有2.15億立方米的森林消失。這其中有多少是被非法砍伐,沒有人確切知道。俄羅斯副首相阿列克謝·戈爾德耶夫認為這個比例佔0.8%至40%。在俄羅斯,森林開採工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太少,這幾乎人盡皆知。現在,俄羅斯官員開始對此給予重視,也就是試圖禁止砍伐樹木。
2019年2月,聯邦委員會主席瓦倫蒂娜馬特維恩科提議對俄羅斯出口木材實行臨時禁運。相關草案已經提交給國家杜馬進行討論,其目的旨在使俄羅斯森林工業更有秩序。對於俄羅斯官員來說採取禁止木材出口方式簡單並且容易執行。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森林消失的問題,但是他們提議卻使整個行業處於危險之中並將要剝奪成千上萬人的工作。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俄羅斯佔世界工業木材出口總量的15%。大部分出口到中國,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原木進口國,進口量是世界總量的43%。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消費國(佔世界進口總量的26%)。中國每年原木進口總量可以達到每年5500萬立方米,俄羅斯提供約1200萬立方米,佔所有供應量的21.8%,並且這種需求只會增長不會下降。該組織還認為,中國的企業也在一定條件下使用著這片土地,託木斯克地區中國人的租賃面積已達到13.7萬公頃,有時中國人帶著大規模的投資項目來到俄羅斯,但最終,工廠和工作機會都沒有帶來,卻使那些地方的森林正變得越來越小。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在俄羅斯有152家中國人參與的木材公司,現在至少有564家。對於中國企業來說,最具吸引力的選擇是創建小型「木材加工廠」,對原木經過最小程度的加工,就可以享受著10%的出口稅(對於圓木,它們不低於25%),這樣中國企業將獲得更多利潤。
俄羅斯森林資源不斷減少,更主要的原因是俄羅斯不習慣對森林進行恢復。2016年,人工再造林面積為178.8千公頃,僅佔允許開採樹木總面積的17.9%。根據俄羅斯聯邦的林業發展戰略,到2030年,有26%的開採區根本不會得到恢復。俄羅斯生態部門為俄羅斯森林的恢復撥出1510億盧布。而俄羅斯的森林恢復採取什麼措施了呢?只是種植種子和幼苗。但根據國際標準,這不是真正的森林恢復。種植了幼苗,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照顧,快速生長的樹木就會開始枯萎,森林變得濃密,針葉樹變得矮弱。結果,生態系統變得更加糟糕,森林將完全不能夠再利用。照料幼苗是森林恢復的基礎。但誰會這樣做?在每次商業採伐後,國家沒有這樣的資源來處理,伐木公司更沒有動力:因為森林可以租賃最多49年。幼苗的照顧應在最初的12-15年內進行,並且在種植40-45年後每1公頃才可以獲得300-350立方米的森林,那時,租約期即將結束,森林也就不能使用了。還有其他人租用這片土地,然而,在這些土地上,只有1.07%的木材被循環地收穫,這太少了。對於當前條件下的俄羅斯企業而言,全面重新造林是一種完全不可理解和不利的行為。
但同樣是出於伐木者的經濟利益,紐西蘭和瑞典都沒有減少森林覆蓋率。為什麼俄羅斯不採用其他國家有效的方法呢?在有些國家伐木公司需要長期佔有森林區域,一租就是100年以上,伐木公司為了公司的百年大計當然要考慮一邊砍伐一邊種植,這樣才能循環利用。這種方法不僅可以阻止森林的破壞,而且有利於企業自身。受到照顧的森林的生產力比原來的森林高5-6倍。如果一片森林重複用於工業開採,則成本較低且木材產量較高。因此,有必要從根本上修改俄羅斯的森林修復原則和土地利用,否則,俄羅斯的森林恢復將停滯不前。俄羅斯某些人不知疲倦地抱怨正在購買森林的中國人,並提出禁止原木出口,這並不能解決俄羅斯森林減少的問題。非法採伐的問題應該由森林保護人員解決:2007年,員工人數從12萬減少到1.8萬人,這麼少的人數不可能跟蹤所有非法砍伐樹木的人。
《俄羅斯經濟評論》認為,俄羅斯森林資源越來越少,主要原因並不是中國人砍了多少俄羅斯的森林。因為中國公司絕大部分也是合法採伐,又不是免費奪走了森林?!俄羅斯木材不僅僅出口給中國一個國家,再者俄羅斯也不是中國木材進口第一大國。俄羅斯應該更多的從自身找原因,當然非法砍伐是中一個原因,但是從事這一勾當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俄羅斯人。在俄羅斯,中國人在公寓裡說話聲音大點都會遭到鄰居投訴,哪有幾個人有膽子去非法盜採林木呢?目無法紀、掠奪性地破壞著森林都是當地的黑惡勢力。這一犯罪勾當的所有昧心收入,都落入了地區盜木者的腰包。要維護和不斷恢復俄羅斯的森林資源,控制砍伐過度的問題當然亟待解決,其實每年如期而至的森林火災對森林的損毀更加嚴重。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俄羅斯經濟評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HN666)